APP下载

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术在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2021-03-17黄伟刚许伟国何永浩

中外医疗 2021年36期
关键词:重建术残端交叉

黄伟刚,许伟国,何永浩

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骨伤四科,广东广州 511400

前交叉韧带损伤是临床中常见的疾病,多为运动性损伤。患者一旦出现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情况,自身的运动功能将会受到限制,膝关节也会出现肿胀、疼痛的状况,若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该病进行治疗,极有可能累及半月板和膝关节软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临床常用于治疗该病的方法,主要是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时会将韧带残端完全清除,这种方法虽然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随着临床对前交叉韧带认知的加深。有学者发现,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保留残端组织,能够产生胶原,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2]。鉴于此,该文回顾性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该院收治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就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术在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该院收治的11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20~52岁,平均(36.44±2.54)岁;致伤原因:30例扭伤、16例运动伤,9例交通事故伤。观察组,男32例,女23例;年龄20~54岁,平均(36.84±2.15)岁;致伤原因:32例扭伤、15例运动伤,8例交通事故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经膝关节镜、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认为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②均为单侧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③自愿参与该次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排除标准:①存在其他韧带损伤的患者;②合并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③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认知功能存在障碍的患者。该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让患者在手术床上采取平卧的姿势,将关节镜在患者的膝关节前外侧置入,对前交叉韧带的损伤情况进行探查,并在关节镜的直视下对患者的半月板、韧带等损伤部位进行处理,处理结束后彻底将损伤的前交叉韧带残端清除。

观察组: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后,让其采取平卧位,并选取胫骨结节内侧做切口,切口长度一般在5 cm左右,形状为斜形,切开皮肤后在患者的自体半腱肌和肌薄肌部位取肌腱,并切除残余肌肉,随后对折缝合,同时还需要对肌腱的缝合直径进行测量。让患者将患肢屈膝90°,在股骨踝间窝外侧踝内侧壁将导针置入患者的膝关节处,并建立隧道,随后采用4.5 mm的小钻头穿透残余组织和骨质,将隧道扩大成圆筒状结构,避免在手术过程中损害到残端纤维组织;于胫骨隧道和胫骨残端圆筒状结构处穿入移植物,并在胫骨残余纤维上将移植物包裹起来,使用Endobutton固定股骨端翻转,将胫骨短屈膝30°拉紧移植物,使用螺钉固定,确认螺钉牢固后,逐层缝合切口。

手术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抗感染治疗,并在手术后1 d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随后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以及自身的情况逐渐增加锻炼的难度。

1.3 观察指标

①在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采用国际通用膝关节评分标准(internationalkneedocumentationcommittee,IKDC)及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lysholm knee score scale,LKSS)对两组的膝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IKDC评分主要包括体育活动、功能及症状评分;Lysholm评分主要包括下蹲、疼痛及肿胀等。两个量表的分值均为100分,分数越高代表膝关节恢复情况越好。②通过随访方式,对比两组术后6个月内的深静脉血栓、骨关节炎及滑膜炎等并发症发生率。③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使用自动检测仪测量两组的被动活动察觉阈值及膝关节被动角度,测量结果越小说明本体感觉功能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膝关节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IKDC评分、Lysholm评分明显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膝关节恢复情况比较[(±s),分]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3 两组本体感觉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被动活动察觉阈值评分、被动角度明显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本体感觉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本体感觉功能恢复情况比较(±s)

?

3 讨论

前交叉韧带损伤是一种常见的膝关节疾病,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较高,发病原因主要与外力撞击、体育运动过度以及车祸等因素相关[3]。一般情况下,临床多是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对该病进行治疗,这种方式虽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存在较大的创伤性,对人体会造成一定的损伤,且术后也不易恢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微创技术不断进步,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该手术方式能够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减少对人体的创伤,加快术后恢复的速度,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

在以往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主张完全清除损伤韧带的残端纤维组织,以便扩大手术的可视程度,为手术操作提供便利,有利于主刀医师准确地定位胫骨以及胫骨隧道,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术后膝关节活动受限的发生率[5]。但是,近几年临床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前交叉韧带残端组织中存在丰富的机体感受器,能够产生大量的胶原,若在手术过程中保留该残端组织,可有效促进膝关节部位的血供,对神经功能的恢复可起到促进的作用,有利于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6-7]。前交叉韧带保留术残端重建术通过保留韧带残端的方式,在手术过程中能够快速且准确地定位骨隧道的位置,同时保留残端还能起到保护骨隧道内口的作用,可阻碍关节液流进骨隧道,避免炎性因子腐蚀骨隧道,有利于促进骨质愈合[8-10]。除此之外,前交叉韧带残端还存在丰富的血供,在手术过程中若保留残端组织和剩余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移植物的愈合时间,且残端组织还能在手术后完全包裹移植物,同时还能增加膝关节的稳定性,有利于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恢复[11-12]。该文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IKDC评分(85.36±2.47)分、Lysholm评分(89.35±2.8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魏海醌等[13]学者在相关研究中得出,患者给予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后,IKDC评分、Lysholm评分分别为(92.42±3.76)分、(93.94±1.68)分,明显优于传统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与该文所得结论一致。进一步说明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术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神经纤维的生长,加快膝关节功能的恢复速度。残端组织在手术过后还能有效封闭骨隧道,降低对关节腔的影响,避免关节腔出现积液过多而流入骨隧道的现象,再加上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术主要是在关节镜下进行,手术切口以及手术范围较小,不会对人体造成过大的创伤[12-14]。该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可见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韧带残端中存在着大量本体感受器,手术结束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血供,为骨质和移植物提供营养,可有效促进患者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15]。该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本体感觉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重建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有利于改善患者的本体感觉功能。

综上所述,采用保留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对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进行治疗,临床治疗效果良好,有效促进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本体感觉功能,安全性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重建术残端交叉
新生儿的脐带怎么护理
青少年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脑功能重塑的功能核磁共振观察
连一连
基于Fast-ICA的Wigner-Ville分布交叉项消除方法
延迟断脐法对新生儿脐部感染、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及渗血情况的影响
假体置换联合LARS韧带软组织重建术治疗肱骨近端恶性肿瘤
全胃切除术后十二指肠残端漏的诊治体会
双线性时频分布交叉项提取及损伤识别应用
左室重建术对非手术区心肌组织AngⅡ受体表达的研究
支气管残端包盖与加固缝合对肺叶切除术后残端愈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