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1-03-17高晓晶
高晓晶
(东乌珠穆沁旗旗医院心电图室,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026300)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的血管腔狭窄或阻塞,进而导致心肌坏死的心脏病,患者在冠心病发生后还常常伴一系列的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类型是心律失常,会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早期诊断与治疗在疾病预后方面至关重要。心肌缺血是一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和氧气,导致心脏缺血、缺氧,供血、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病理状态。临床上通常应用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进行诊断,虽然该诊断方式在操作上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常规心电图记录的时间较短,因此容易导致漏诊的情况发生,对于患者的后期治疗不利[1]。动态心电图主要是通过动态心电图仪在患者日常生活状态下连续24 h或更长时间记录其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同时利用计算机分析处理,能够体现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及评估疗效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2]。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现将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东乌珠穆沁旗旗医院于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270例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35例患者中男性78例,女性57例;年龄41~71岁,平均(55.96±2.31)岁;冠心病病程2~11年,平均(6.49±0.85)年。观察组135例患者中男性80例,女性55例;年龄42~71岁,平均(56.12±2.26)岁;冠心病病程2~11年,平均(6.52±0.8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者;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者;存在明显胸痛、胸闷及心前区不适者;生命体征较平稳者等。排除标准:合并血液系统、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合并原发性肝、肾功能障碍者等。本研究已通过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检测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心电图诊断方式,主要是选择在安静环境下进行心电图机[飞利浦金科威(深圳)实业有限公司,型号:PageWriter-TC30]检查,指导患者仰卧位平躺,保持身心放松状态,使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进行检查,进行相关指标的记录。观察组患者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主要使用导联心电图进行检查,后续在24 h应用动态心电记录器(美国迪姆公司,型号:DMS300-4A)进行检测,并对心电图变化情况分析与诊断。利用计算机回访分析、自动测量获得所需相关数据信息,利用动态心电图对结果进行分析,后续实施相关的处理。在具体进行检查的过程应避免患者随意出入诊疗科室、高电压环境以及高压磁场环境,同时避免拨打电话与接听电话。在进行心电图检测过程中需详细记录患者全天生活状态,具体包括睡眠、活动、饮食等,尤其还需详细记录症状发生与症状持续时间。分别对两组患者经检查获得的结果进行记录与分析,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在分析时可以安排具备5年以上经验的2名医师分析,使得结果符合实际。心律失常诊断标准:通过常规心电图诊断,显示心房颤动,心动过速,束支传导阻滞;通过动态心电图诊断,显示ST-T改变,心律不齐心房颤动,心动过速,束支传导阻滞。心肌缺血诊断标准:通过常规心电图诊断,显示相同导联的T波在R波的1/10以下和(或)ST段下垂型或者水平下移在0.05 mV以上;通过动态心电图诊断,符合下面3个条件[ST段出现下移或者水平的情况,下移的水平在0.1mV以上;ST段的下移持续时间在1 min以上;持续2次发生ST段时间间隔在1 min以上]即可确诊为心肌缺血[4]。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检出情况。②比较两组不同心律失常类型(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早发、室性早搏早发、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早发)的检出情况。③典型病例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的图像特征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检出情况、心律失常类型的检出情况均为计数资料,以[ 例(%)]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检出情况 观察组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检出情况比较(%)
2.2 心律失常类型检出情况 观察组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成对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对于房性早搏二/三联律、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早发、室性早搏早发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律失常类型的检出情况比较[ 例(%)]
2.3 典型病例 某患者,男性,年龄57岁,患者因存在明显胸痛、胸闷及心前区不适入院,生命体征平稳,患者心音低钝,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率112次/min,心律绝对不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测显示,图视心房颤动,极度心动过速,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见图1-A;入住院部后应用24 h动态心电记录器进一步检测,取3个时间点的心电图像,见图1-B(08:55)、图1-C(20:17)、图1-D(22:32),患者平均心率88次/min,最慢心率49次/min,发生于00:44;最快心率150 bpm,发生于12:53;室性早搏255个,均为单发室早。24 h心率变异性参数窦性心率间期标准差(SDNN)为152,正常心率间期的标准差(SDANN)为55,窦性心率间期标准差均值(SDNN Index)为142,相邻心率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为92,三角指数为29.6,提示ST-T改变,心律不齐心房颤动,室性异位搏动,心室长间歇,极度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图1 典型病例心电图检测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在心脏构造与功能上也会出现一系列的改变,尤其对于存在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而心脏构造的变化会明显提高心脏器质性病变的发生率,且在发病后患者也会产生心脏破裂、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血栓等并发症,其中常见的并发症类型有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可突然发作而致猝死,亦可持续累及心脏而致其衰竭,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心肌缺血可以通过影响心脏的传导系统,而诱发出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包括缓慢性的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快速性的心律失常(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心动过速),甚至严重的心肌缺血患者还会出现室扑、室颤等引起心源性猝死的恶性心律失常产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常规心电图具有操作简单、携带方便等优势,能够记录患者某一时间段心电信号,但这一时间非常短无法持续性检测,在非发作期容易产生漏诊[5]。
动态心电图主要是能够在24 h内持续地观察患者心脏的基本状况,可持续动态的记录心律持续24 h的变化情况,且在进行心电监测的过程中不会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同时可以反映日间与夜间的心律状况,分析患者日间与夜间的基本情况[6-7]。本研究中,观察组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检出率,以及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成对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相比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在对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的应用价值更高。动态心电图也可以对患者进行反复多次的检查,能获取接近10万个心动周期,实现对睡眠、休息及活动状况的完整记录,在临床诊断上,借助持续24 h的心电图记录与信息分析,使得疾病的早期判定准确符合实际,进一步了解心律失常具体类型、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等,为临床医师对疾病的准确合理治疗提供有力帮助[8-9]。
综上,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均能对冠心病心律失常与心肌缺血进行检测,但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的具体类型和病情发展情况中应用价值更高,更能为临床医师合理治疗疾病提供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