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房性早搏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动态心电图特征分析

2020-04-22曾小丰高汉华刘遂欢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房性早搏不适感阵发性

曾小丰 高汉华 刘遂欢

1.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电图室,广东惠州 516003;2. 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脏重症监护病房,广东惠州 516003

房性早搏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率失常,其机制主要是异位起搏点发出的过早冲动引起的心脏搏动,可进一步触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可导致患者心悸、胸闷及惊慌等症状,反复发作,难以根治,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故如何及时发现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具有重要意义[1-2]。有研究显示,动态心电图是通过动态心电图仪在患者日常生活状态下连续24h或更长时间记录其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并借助后台工作进行分析处理,能够有效的监测患者的心电活动,其操作简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心脏疾病中且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3-4]。本研究通过给予房性早搏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测,探讨其对房性早搏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征,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法(即按10岁为一个层进行随机分层抽样)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房性早搏患者184例,纳入标准:(1)经24h动态心电图证实为房性早搏即提早出现的QRS波其前有一异形P波,其后有一不完全代偿期;(2)院前1个月无相关治疗史;(3)无精神病病史或沟通障碍者。排除标准:(1)严重贫血;(2)有肝、肾等严重性疾病;(3)拒不配合者。其中男95例,女89例,年龄22~80岁,平均(55.1±5.3)岁,基础合并症:高血压60例,糖尿病41例,冠心病38例,风湿性心脏病35例,其他10例。依据心房颤动诱发与否分为诱发心房颤动组和未诱发心房颤动,每组92例,其中诱发心房颤动组男48例,女44例,年龄22~78岁,平均(54.4±5.3)岁,基础合并症:高血压30例,糖尿病20例,冠心病19例,风湿性心脏病18例,其他5例。未诱发心房颤动组男47例,女45例,年龄22~79岁,平均(54.7±5.3)岁,基础合并症:高血压30例,糖尿病21例,冠心病19例,风湿性心脏病17例,其他5例。依据心房颤动有无不适感分为有不适感组和无不适感组,其中有不适感组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22~77岁,平均(54.9±5.3)岁,基础合并症:高血压18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10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其他3例。无不适感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22~78岁,平均(54.6±5.2)岁,基础合并症:高血压12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9例,风湿性心脏病9例,其他2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美国GE公司的MARS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进行24h监测,密切观察患者阵发性房颤情况,并统计引起及未引起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联律间期、房性早搏前周期,并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不适感与房颤持续时间与房颤时心室率的关系。其中阵发性房颤的诊断标准为房颤持续时间<7d,通常<48h,自行终止但反复发作。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各组时间差异采用两两LSD-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房性早搏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情况

本次检测中,184例房性早搏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92例,发生率为50%。

2.2 诱发心房颤动与未诱发心房颤动的早搏现象比较

心房颤动患者房性早搏前周期明显长于未诱发房颤患者,心房颤动患者房性早搏联律间期明显短于未诱发房颤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房性早搏前120s的房性早搏频率明显高于未诱发房颤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诱发心房颤动与未诱生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现象比较()

表1 诱发心房颤动与未诱生心房颤动的房性早搏现象比较()

组别 n 房性早搏前周期(ms) 房性早搏联律间期(ms) 房性早搏前120s的房性早搏频率(次/min)诱发心房颤动组 92 815.65±80.66 331.45±30.23 22.52±8.53未诱发心房颤动组 92 700.54±70.21 500.45±51.64 9.85±4.25 t 10.325 27.090 12.752 P 0.001 0.001 0.001

2.3 房颤持续时间、房颤时心室率与心房颤动有无不适感的关系

92例心房颤动患者中有50例不适感,有不适感时平均房颤持续时间、房颤时平均心室率明显高于无不适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心房颤动时患者不适感与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和心室率比较()

表2 心房颤动时患者不适感与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和心室率比较()

组别 n 房颤持续时间(s) 房颤时心室率(bpm)有不适感组 50 44.21±1.23 145.65±10.64无不适感组 42 22.31±2.65 112.31±12.58 t 52.167 13.774 P 0.001 0.001

3 讨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是房性早搏较为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心房内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或者前一激动在心房内出现折返诱导,且随着年龄增长,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不断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目前,临床干预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效果较好,但后期容易复发,难以根治。因此,如何及时检测并预防房性早搏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有利于提供患者的生活质量[6-8]。

有研究显示,动态心电图具有无创、简易操作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各种心内科疾病的检查中,且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其原理是通过动态心电图仪可记录患者的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并借助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以发现在常规体表心电图检查时不易发现的心率问题[9-10]。

本研究给予所有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发现184例房性早搏患者中,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92例,而方星等[11-12]的研究结果也证明房性早搏存在一定阵发性心房颤动,而本研究表明房性早搏患者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较高,提示医疗机构应重点关注此类群体并及时干预。同时本研究还发现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92例;心房颤动患者房性早搏前周期(815.65±80.66)ms明显长于未诱发房颤患者(700.54±70.21)ms,心房颤动患者房性早搏联律间期(331.45±30.23)ms明显短于未诱发房颤患者(500.45±51.64)ms,表明房性早搏尤其长前周期、短联律间期的房性早搏是引发阵发性房颤的重要诱因,且动态心电图能够有效检测出两者之间的关系,究其原因可能是房性早搏期间心房易受损,继而发生早期房性前激动,从而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而本研究还发现房性早搏前120s的房性早搏频率明显高于未诱发房颤患者,其原因可能为房性早搏若发生在心房肌扩布时,促使心房肌处于电活动的非均质状态中,从而易形成折返或部分微折返,导致出现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而心房不应期的延长也会加大易颤周期,进一步增加房性早搏诱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13-14]。此外,92例心房颤动患者中有50例不适感,有不适感时平均房颤持续时间(44.21±1.23)s、房颤时平均心室率(145.65±10.64)bpm明显高于无不适感(22.31±2.65)s、(112.31±12.58)bpm,表明心房颤动存在一定的感官体验,且与房颤时间和心室率有关,这可能是房颤时间越长,心室不规则且快速跳动的时间越久,可进一步影响患者的心功能,导致患者有明显的不适感。故及时给予早搏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其心房颤动的的基本特征,有利于医师进行干预[15]。

综上所述,动态心电图检测能够有效检查房性早搏患者的阵发性心房颤动,且房性早搏前周期、房性早搏联律间期具有明显特征,心室率快,持续时间长的房颤患者不适感明显。

猜你喜欢

房性早搏不适感阵发性
多形式健康宣教及培训对乳腺癌术后肢体肿胀、不适感及睡眠质量的影响研究
消除“不适感”缩短“过渡期”
冷冻球囊与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效性及安全性的比较
车改在基层:“不适感”如何调适
阵发性房颤应怎样治疗
辛伐他汀对高血压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作用及机制
冠心病高血压及无基础心血管病患者房性早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房性早搏未下传偶遇室性早搏
受阻型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同时出现酷似房性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1例
频发房性早搏动态心电图Lorenz散点图的图形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