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凝治疗对中晚期胃癌改善高凝状态, 抗肿瘤转移的临床研究

2021-03-17季为军

世界复合医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高凝转移率抗凝

季为军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中医院肿瘤内科,江苏南通 226300

胃癌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50 岁以上为该疾病的好发年龄段,但受幽门螺杆菌感染、工作压力增大以及饮食结构改变等因素影响, 使得该疾病发病渐趋年轻化,严重影响了人民身体健康[1-2]。 肿瘤转移是造成肿瘤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部分肿瘤患者机体内处于纤溶亢进与高凝状态, 这会促进肿瘤转移与局部浸润[3-4]。 研究显示,恶性肿瘤患者的静脉血栓形成率在3%~18%之间, 其中胃癌的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13%[5-6]。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建议恶性肿瘤患者在不存在抗凝禁忌证的情况下, 应在住院过程中及时行预防性抗凝治疗[7-8]。 鉴于此,该研究为改善中晚期胃癌患者的机体高凝状态,降低肿瘤转移率与复发率,对患者实施了抗凝治疗,并将2015 年2 月—2021 年1 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13 例中晚期胃癌患者视为研究对象, 对其进行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13 例中晚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不存在抗凝治疗禁忌证;②知情同意该研究; ③TNM 分期为Ⅲ期; ④能严格遵医嘱接受治疗;⑤入组前1 个月内未行溶栓、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⑥预计生存期在6 个月以上。 排除标准:①中途退出者;②治疗依从性低者;③合并血液、脑、心肝肾等其他系统疾病者。

以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 组患者共56 例,男31 例,女 25 例;年龄 49~78 岁,平均(64.93±3.41)岁;ⅢA期、ⅢB 期、ⅢC 期患者分别有 25 例、15 例、16 例。 B 组患者共 57 例, 男 32 例, 女 25 例; 年龄 50~78 岁, 平均(63.92±3.59)岁;ⅢA 期、ⅢB 期、ⅢC 期患者分别有 28例、16 例、13 例。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均知情同意,且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A 组患者仅行化疗:奥沙利铂(国药准字 J20150027;规格:50 mg×1 瓶/盒), 给予患者静脉滴注,130 mg/m2,d1;卡培他滨片(国药准字 H20073024;规格:500 mg×12 片/盒),给予患者口服,1 000 mg/m2,2 次/d,d1~d14,1 个疗程为 14 d,连续行3 疗程治疗。

B 组在A 组基础上行抗凝治疗: 给予患者静脉注射普通肝素钠(国药准字 J20150059 ;规格:0.4 mL:4 000AxaIU×2 支/盒),注射剂量控制为 1 250 U/次,1 次/d,连续治疗1 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凝血功能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患者3 mL清晨空腹静脉血, 以3 500 r/min 的速度行15 min 离心处理,离心半径为5 cm,检测凝血功能指标D 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②肿瘤转移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2、24、36 个月之后的肿瘤转移率,包括腹腔淋巴结转移率、肝脏转移率。

③对比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对比

两组治疗前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A 组治疗后各项凝血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B 组治疗后FIB、D-D 降低,APTT、PT 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coagulation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

组别D-D(mg/L)治疗前 治疗后FIB(g/L)治疗前 治疗后TT(s)治疗前 治疗后APTT(s)治疗前 治疗后PT(s)治疗前 治疗后A 组(n=56)B 组(n=57)t 值P 值2.15±0.25 2.18±0.21 0.691 0.491 2.12±0.22 1.05±0.19 27.685<0.001 5.15±0.25 5.18±0.23 0.664 0.508 5.12±0.23 3.15±0.18 50.754<0.001 12.12±1.05 12.18±1.03 0.307 0.760 12.13±1.01 12.25±1.09 0.607 0.545 31.15±1.25 31.18±1.21 0.129 0.897 31.12±1.28 36.36±1.58 19.351<0.001 13.15±1.18 13.18±1.12 0.139 0.890 13.13±1.19 18.85±1.26 24.801<0.001

2.2 两组患者肿瘤转移率对比

B 组患者治疗12、24、36 个月后的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 10.53%、15.79%、19.30%, 肝脏转移率分别为8.77%、17.54%、22.81%,均低于 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肿瘤转移率对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tumor metastasis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B 组出血、血小板减少、皮肤瘀点瘀斑发生率分别为3.51%、8.77%、7.01%,与 A 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3 讨论

研究显示,相较于一般群体,恶性肿瘤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更高, 并且已经发展成为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9-10]。 血液高凝状态为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基础,是指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之后,使凝血系统功能丧失,提高血液凝固性,纤溶系统受到抑制。 血液高凝状态的出现会使得血管受到压迫,血液瘀滞,同时损伤血管壁,并促进恶性肿瘤转移与局部浸润[11-12]。 临床已有研究显示,50%~90%左右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病初期不会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其实验室表现只会呈现为凝血功能异常[13-14]。虽然预防性抗凝治疗可将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 但临床现阶段关于恶性肿瘤患者行此治疗的临床获益与风险性尚未完全得到明确[15-16]。 该研究为改善中晚期胃癌患者的机体高凝状态,降低肿瘤转移率与复发率,对患者实施了抗凝治疗,结果显示,B 组治疗后 FIB、D-D 分别为(3.15±0.18)g/L、(1.05±0.19)mg/L,均低于治疗前,APTT、PT 分别为(36.36±1.58)、(18.85±1.26)s,均长于治疗前(P<0.05);B组患者治疗12、24、36 个月后的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53%、15.79%、19.30%, 肝脏转移率分别为 8.77%、17.54%、22.81%,均低于 A 组(P<0.05);B 组出血、血小板减少、 皮肤瘀点瘀斑发生率分别为3.51%、8.77%、7.01%,与A 组相近(P>0.05),提示中晚期胃癌患者行抗凝治疗可改善高凝状态,降低肿瘤转移率,且不会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高。 张跃腾等[17]学者的研究也显示,治疗组治疗后 FIB、D-D 分别为(3.21±0.39)g/L、(0.31±0.21)mg/L,均低于治疗前,APTT、PT 分别为 (37.68±3.84)、(14.83±0.56)s, 均长于治疗前 (P<0.05);B 组患者治疗 12、24、36个月后的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34%、27.59%、32.76%,肝脏转移率分别为6.03%、9.48%、18.97%,均低于A 组(P<0.05);B 组出血、血小板减少、皮肤瘀点瘀斑发生率分别为 16.38%、5.17%、2.59%,与 A 组相近(P>0.05),这与该研究结果高度一致。 究其原因,肝素可对凝血酶原激酶形成进行抑制,使抗凝血酶Ⅲ活性增强,对凝血过程的多个环节产生影响,进而达到抗凝血作用。 其次,肝素还可对血小板聚集、黏附进行抑制,对血栓形成进行阻碍,进而发挥抗凝血作用[18-19]。 肝素还能将蛋白C 活性增强,而蛋白C为抗凝血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可对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溶、抗凝物质进行刺激。 该研究中,抗凝治疗可将乙酰肝素酶竞争硫酸乙酰肝素降解减少, 维持基质完整性,对肿瘤转移与浸润进行抑制。

综上所述, 中晚期胃癌患者行抗凝治疗可改善高凝状态,降低肿瘤转移率,且不会提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高凝转移率抗凝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甲状腺乳头状癌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转移率及影响因素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低分子肝素钠和右旋糖酐对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治疗效果的影响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麻黄标准汤剂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以标准汤剂为基准建立丹参的质量评价方法
Mutually Benefi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