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干预训练对高危儿运动发育的影响研究
2021-03-17罗翠仪
罗翠仪
盐城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江苏盐城 224000
高危儿是指在出生前、产时、出生后存在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各种危险因素(包括生物、社会、环境危险因素)的儿童。 近年来,高危儿随我国医疗技术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其存活率也有所提升,但存活下来的高危儿可能会存在认知障碍、运动发育障碍甚至脑瘫等问题,不仅给患儿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还增加了患儿家庭的精神压力[1-2]。 生命早期大脑具有很大可塑性,代偿能力也最强,有效的早期干预可促进患儿脑损伤恢复, 降低患儿家庭的精神压力与经济负担,对改善患儿运动功能、保障患儿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家庭干预训练作为一种教育干预活动,可通过良好的训练指导,降低患儿不良发育风险[3]。家庭干预训练可在高危儿随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家长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 能够让家长充分了解到患儿高危病情,更加重视家庭监测,从而有效提升患儿早期治疗效果[4]。 因此,该文于 2019 年 3 月—2021 年 3 月将在该科高危儿门诊随访的118 例高危儿纳入研究范畴, 给予家庭干预训练,探讨其对高危儿运动发育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在该科高危儿门诊随访的118 例高危儿纳入研究范畴,以数表法为依据,将患儿划分成两组,其中接受常规训练的57 例患儿归为对照组,另外61 例接受家庭干预训练的患儿归为观察组。 对照组(n=57):男 36 例,女 21例;平均出生体质量(2.28±0.94)kg;平均胎龄(33.7±2.19)周;按病症分,早产合并低出生体重儿16 例、高胆红素血症12 例、新生儿窒息7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 例、肺炎3例、缺氧缺血性脑病4 例、颅内出血6 例、呼吸窘迫综合征4 例。 观察组(n=61):男 38 例,女 23 例;平均出生体质量(2.25±0.85)kg;平均胎龄(34.3±2.12)周;按病症分,早产合并低出生体重儿15 例、 新生儿窒息6 例、 高胆红素血症11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 例、缺氧缺血性脑病9 例、颅内出血9 例、 呼吸窘迫综合征5 例。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且已完成知情同意书签署工作;该研究已得到了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与批准。
纳入标准:118 例患儿均符合高危儿诊断标准: 高危因素主要包括感染、病理性黄疸、早产、围生期缺氧、缺血及低出生体质量等。 排除标准:患有代谢性、先天性及遗传性疾病;伴有视觉或听觉障碍、心肺功能不全患儿;难以顺利完成干预训练患儿。
1.2 方法
对照组57 例患儿进行常规早期发展综合指导、发放健康宣教材料、 指导进行适合各个月龄婴儿的运动、语言、认知、社交方面的一般常规训练。
观察组61 例患儿根据个体发育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视听训练、触觉与本体感觉训练、运动训练等家庭干预训练。 干预频次:要求家长对婴儿的家庭干预≥30 min/d,≥5 次/周。 干预回访:每月至医院评估干预效果并根据个体发育状况更改干预措施。
两组分别干预6 个月后评估训练效果。
1.2.1 做好家属健康教育工作 将高危儿原因、危害、家庭干预重要性告知家属, 使家属对患儿生长发育规律产生充分了解,提高训练依从性,使家长更为配合家庭干预训练。 一对一指导家长训练内容,确保家长掌握训练方法,以达到训练效果。
1.2.2 听、视觉训练 根据不同患儿发育水平,协助患儿保持俯卧位或仰卧位, 使用黑白卡片对患儿视觉进行追踪训练,通过左右移动卡片,扩大患儿视线范围,同时借助颜色鲜艳的玩具,引导患儿对玩具进行视觉追踪。 当患儿处于觉醒状态,以讲话、唱歌、听音乐等方式,对患儿进行听觉训练,提高其对声音的反应以及对人的关注度,增强目光对视交流。 有意识地呼唤患儿名字,提升患儿对自身名字的反映情况。
1.2.3 触觉与本体感觉训练 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水疗,既让患儿感受温热感,又让患儿感受水的浮力,在水中放置大小、形状不同的物体,训练患儿自主抓取物体,借助毛刷、触觉球,锻炼患儿手、足部的感知能力。 由轻及重地从躯干开始,对患儿进行抚摸,一直抚摸到患儿四肢,从而有效刺激患儿触觉感知能力。 为加速患儿肌肉收缩、关节挤压, 以被动或主动运动方式, 改善患儿自身运动感觉,使患儿积极转换各体位。 指导患儿在倾斜片上保持仰卧位或俯卧位,增加患儿的位置感觉水平。
1.2.4 运动训练 针对不同发育水平患儿, 在适宜环境下,指导患儿开展俯卧抬头、拉坐等控制头颈训练,练习主动抓握、双手配合、换手,捏、摇、敲玩具等手部精细动作训练,以及头抬胸、自主翻身、独坐、匍匐爬行、独站扶走等大运动训练。
1.3 观察指标
从反射、姿势、移动3 个维度,使用Peabody 运动发育量表对两组高危儿干预前、 后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各维度满分为40 分,分值较高,表示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效果越好。
选用PDMS-2 量表对患儿运动发育情况进行评估,并结合患儿评估结果,给患儿提供个体化家庭服务、个别化教育计划。 分别在干预前后对患儿进行评估,其评估结果分别由精细运动发育商(FMQ)、粗大运动发育商(GMQ)、总运动发育商(TMQ)表示。
结合患儿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将疗效划分成显效、好转、无效3 种,当患儿残留原始反射及异常表现消失,肌肉功能及肌张力恢复正常,为显效;当患儿原始反射与运动功能有所改善,肌张力异常,为好转;当患儿各临床症状并未得到明显改善,为无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对比
干预前,两组反射、姿势、移动方面的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反射(30.23±2.21)分、姿势(31.63±2.92)分、移动(37.64±1.12)分,明显强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对比[(),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gross motor function improve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points]
表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对比[(),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gross motor function improve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points]
组别 时间 反射 姿势 移动对照组(n=57)观察组(n=61)t 值P 值对照组(n=57)观察组(n=61)t 值P 值干预前干预后18.91±1.59 18.38±1.52 1.851 0.067 26.22±2.41 30.23±2.21 9.428<0.001 20.39±1.58 20.89±1.91 1.544 0.125 26.85±2.37 31.63±2.92 9.723<0.001 22.03±1.39 21.58±1.79 1.518 0.132 30.57±1.79 37.64±1.12 25.900<0.001
2.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GMQ、FMQ 及TMQ 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 GMQ、FMQ、TMQ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 GMQ、FMQ、TMQ 3 个方面评分分别为(87.88±6.52)分、(90.47±6.62)分、(86.42±5.94)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 GMQ、FMQ、TMQ 评分对比[(),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GMQ, FMQ and TMQ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 points ]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 GMQ、FMQ、TMQ 评分对比[(),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GMQ, FMQ and TMQ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 points ]
组别 时间 GMQ FMQ TMQ对照组(n=57)观察组(n=61)t 值P 值对照组(n=57)观察组(n=61)t 值P 值干预前干预后74.48±3.62 73.83±2.27 1.177 0.242 76.19±6.43 87.88±6.52 9.798<0.001 77.79±4.21 78.36±4.64 0.697 0.487 80.26±8.09 90.47±6.62 7.524<0.001 70.88±3.12 70.37±3.63 0.816 0.416 74.85±7.36 86.42±5.94 9.425<0.001
2.3 两组患儿疗效对比
干预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80%, 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儿疗效评估结果对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evaluation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3 讨论
高危儿临床上通常指胎儿期、新生儿期、分娩时,由脑损伤等高危因素引起的危重症患儿, 患儿常伴随临床异常表现,如果治疗不及时,则会直接威胁患儿生命安全[5-6]。 高危儿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围生期缺氧缺血、病理性黄疸、低出生体质量等因素。 近年来,高危儿作为一项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 其治疗及干预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高度关注[7]。
近几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这大大降低了高危儿的病死率, 但存活下来的高危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也仍面临认知、运动发育障碍等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会影响患儿今后成长发育[8]。 所以,加强高危儿的临床干预训练,对良性刺激患儿脑发育、改善患儿运动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便于提升患儿预后治疗效果。不少研究指出,对高危儿进行家庭干预训练,不仅能协调患儿精神系统,还能保证个体顺利接触环境,从而达到良好治疗效果,这对改善患儿后续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9-10]。
由于高危儿主要面临智能发育迟缓等问题, 会导致患儿出现语言发育、运动发育、精神发育迟滞等行为及神经系统发育障碍[11]。 0~3 岁这一阶段,是儿童感知觉、语言、视觉、听觉发育的关键阶段,特别是1 岁以内的儿童,其大脑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与可塑性[12]。 所以,对该阶段高危儿进行干预, 不仅能对患儿大脑发育初期起到刺激作用,还能减少患儿发育障碍风险,降低患儿病死率、致残率,一方面提升患儿生存质量,另一方面缓解患儿家庭及社会负担[13]。
该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经干预,患儿反射(30.23±2.21)分、姿势(31.63±2.92)分、移动(37.64±1.12)分,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 这表明家庭干预训练,有助于从反射、姿势、移动3 个方面,改善高危儿的粗大运动功能,配合良好的训练方案,能够加速患儿功能恢复。 由于运动发育是一个较为连续的过程,当患儿年龄逐渐增长,其运动发育落后则会被表现出来[14]。 PDMS-2 这一运动功能评估量表,具有全面性,可准确评估运动落后患儿各能区发育水平,并结合评估结果,给患儿制订良好的个性化服务计划,能够有效提升患儿的运动技能,通过指导患儿家属进行家庭干预训练,更能改善患儿预后效果[15]。该研究中,观察组经干预, 从GMQ、FMQ、TMQ 3 个方面的评分分别为(87.88±6.52)分、(90.47±6.62)分、(86.42±5.94)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儿童的运动发育通常是由精细动作与大运动发育两方面构成的,当儿童年龄在1 岁以内,大动作发育主要从卧位、屈膝立位、坐位,进展至站立位;待处于4~6 个月这一阶段,是儿童发育的准备阶段,由于儿童在这一阶段获得了抗重力姿势, 可朝坐位与翻身能力发展。 以手指对捏、抓放、剪贴等为代表的精细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是衡量儿童智能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对该阶段患儿进行家庭干预锻炼,更有助于促进患儿运动发育[16]。该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1.8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从结果可以看出,高危儿经家庭干预训练,指导患儿进行听觉、视觉、触觉等训练,能够进一步强化患儿听觉、视觉及触觉,配合玩具、关节运动等手法,能够有效刺激视觉、本体感觉,这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患儿的大脑感觉接受能力与处理能力。 通过强化患儿仰卧、俯卧位, 有助于促进患儿大脑发育成熟, 便于强化患儿感觉,从而有效改善患儿预后。 这与黄志烽[17]“研究组经干预,患儿总有效率为95.24%,和对照组相比,显著更高(P<0.0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家庭干预训练可通过开展视听觉、触觉与本体感觉、运动等训练,对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进行有效刺激,借助患儿大脑代偿性与可塑性,有效改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从而提升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18]。此外,家庭干预训练可通过外界输入,增加患儿的大脑刺激,一方面增加患儿的脑部活动,便于患儿大脑及时处理相关信息, 另一方面借助大脑皮层对患儿休眠状态的激活,促进患儿恢复自身大脑思维功能。
综上所述, 将家庭干预训练应用于高危儿运动发育过程,有助于提升患儿自身粗大运动功能,对患儿运动发育具有改善作用,给患儿生命安全提供良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