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演义》与泰山

2021-03-16

泰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肥城三国演义泰山

周 郢

(泰山学院 泰山研究院,山东 泰安 271021)

从元刊《三国志平话》到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清毛评本《三国演义》,文本虽几经演变,都很少直接展开对泰山的描写。但在泰山地区的方志、碑石、谱牒之中,却不乏关涉三国的记述,并有众多的遗迹留存至今,体现了三国文化对泰山地域的巨大影响。

一、桃园三义存庙祀

《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开篇写“桃园结义”,故天下所建三义庙甚多[1],康熙《肥城县志·庙祠》也记境有此庙:“三义庙在城北,世传刘关张曾会此地,后人立庙祀之。”[2]

依小说文本,桃园结义系发生在涿郡(今河北涿县),而县志称三杰会盟于肥城,亦自有缘因。自明以来,肥城即以盛产肥桃而著称,光绪《肥城县志》卷一《方域·物产》称:“果亦多品,惟桃最著名,远近千里外莫不知有肥桃者,而吕店、凤山、固留诸社所植尤佳。”[3]地以桃园为名者不胜枚举。因之在当地口传叙事中,很自然将结义之地移植于肥城桃园中。三义庙因此广建于县境。今城南上庄村有庙,创建无考,存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雍正三年(1725)、嘉庆七年(1802)碑志。嘉庆《重修三义庙并创月台碑记》云:“三义者何?汉之刘关张三圣也。三圣也而义之者何?盖自桃园聚义,而后终始以义相成,故名之曰三义也。”

除肥城庙外,泰安境渐汶河村亦有之。在《泰安刘氏族谱》中,并著录了明人刘霑所撰《三义庙记》:

三义庙旧址,原殿前数步许,创建于我曾祖理,重修于道士王一山,迄今百余秋矣。面徂徕,襟汶水,跨龟蒙,临岱麓,伟也。灵神不爽,叩之即应,御灾捍患,永庇兹土,厥有由哉。迩来河水逼,庙貌颓圮,其何以妥威灵也。前州守心斋侯翁(师颜)、玉田袁翁()过而瞻仰,咸欲鼎新之,弗果。今守刘公约所(从仁)亦惓惓以修葺为念,时有历下齐君凌云来教我里,慨然纠合同志,捐资立会。又以地基促狭,莫能垂久,因与伯尊大谟敬捐此地而迁建焉。本集田老养民实董其事,处置经画,殚精竭力,凡有未备,称贷补焉。其王君翠兰、翠华、齐君芳皆与力也。工始于二月二十五日,落成于五月十三日。其栋宇峻起,望之森然;簷阿华采,望之蔚然;而神像顒卬,又望之俨然也。黄童白叟,合词称快。以是知先主之仁义,云长之精忠,翼德之慷慨,英气不泯,千载一时耳。不然经之,营之,不日成之,伊谁之力哉?继而为之歌曰:翠屏一带山如画,波光一派连高下。山光水色壮威灵,水远山长神功大。君不见殷三仁,英名耿耿至今存。天心已厌独夫纣,披肝沥胆为商君。又不见汉三杰,于今千载犹传说。决策定霸惊人耳,灭项扶刘朝帝阙。谁知汉末有三义,桃园盟誓参天地。和吴攻曹辅献皇,卒成鼎足三分势。当年事业信如何,身后青编昭不磨。庙貌辉煌承祀远,万古人传三义歌。时皇明万历十有五年岁次丁亥季夏吉。[4]

此碑撰立于万历,而其庙创,则在撰者“曾祖”之世,以每世三十年计,应在弘治之世。约与庸愚子(蒋大器)之序《三国志通俗演义》(弘治甲寅,1494)同时。三义庙此时出现,说明三义故事已流传泰安,“先主之仁义,云长之精忠,翼德之慷慨”,皆在乡村深受崇信。碑中称张飞为“翼德”(非史传之益德),称“桃园盟誓”,均体现小说文本之影响。

这种泰安民间三义信仰,甚至影响到泰山古木命名。万仙楼前有曰古柏三株,并立道旁,人以为三义化身。民国金玉清《泰山游记》:“万仙楼,楼前有柏三株,曰三义柏,舆夫谓:刘关张结义处。语出无稽,不足信。”[5]又张绍堂《滋阳曲阜泰山游行心影录》云:“再前行有三柏,山民谓乃刘关张三人结义之地。”[6]今其地立有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长清赵振广题“三义柏”碑石,即基于这一传闻。从肥城桃园到三义庙再到三义柏,俨然结成一个独特的泰山版“桃园结义”故事文本。

二、泰山南北魏武踪

三国故事另一主人公曹操,也在泰山地区颇多遗踪。莱芜城区附近有曹村地名,[7]嘉靖《莱芜县志》卷二云:“曹村:县西五里,曹操曾次于此。”[8]此处为铁矿产地,“相传为曹操统兵进行采矿冶炼的遗址”。[9]“曹操派人在此炼铁时,此处车马不断”,[10]故地名“马道”,尽头有“饮马泉”。

类似遗迹还有历城饮马泉,传曹操行军过此,人马饥渴难耐,恰有清泉涌出,遂挥刀于石上刻“饮马泉”三字。[11]济南西郊有大、小饮马庄,传说曹操当年曾在此饮马而名;北有演马庄,传曹操在此演习兵马而名。[12]

更为独特的是,泰山脚下还有一座曹操墓。长清归德镇曹楼村有古冢,世传为曹操墓,村民大多为曹姓,自称系曹操后代。据曹楼村民曹宗海介绍:该村附近有八九座古冢,祖辈传说村北边的古冢就是曹操墓。记者曾往调查:“这座被村民一直以为是曹操墓的古冢,位于村北500米。古冢南北长50多米,东西宽100多米,占地8亩,上面树木繁茂。每月的阴历初一、十五、还有清明节、春节,不少村民都来烧纸、上香、祭拜,尤其是腊月的时候,来的人最多。”[13]

这座曹操墓真伪若何呢?经过考古学家之勘探,“从曹楼古冢的形制、封土的规模来看,应该是东汉的一个王陵墓葬,那个年代比三国时期的曹操墓还要久远一点。至于这座王陵墓葬的主人到底是当时的哪位权贵,也还有待于以后的考证。”目前此墓已被列为济南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曹操墓在泰山附近出现,可能与历史上曹操曾任济南相有关,[14]亦可能是受到小说“七十二冢”故事之影响。

三、卧龙梁父传旧居

诸葛亮之父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亮及长隐居隆中,好为《梁父吟》。凡此均见于本传,均属信史。但后来在故事传播中,却由此演生出诸多细节,使诸葛亮与泰山的关系更为贴近。

一是说诸葛珪在任泰山郡丞之前,先任梁父尉,诸葛亮幼从父宦游,寄居于斯。如《泰山道里记》云:“诸葛亮幼从父为梁父尉,父卒后徙居南阳,好为《梁父吟》,谓此也。今其村称为梁父云。”[15]《泰山述记》云:“后汉诸葛亮幼从父为梁父尉,父卒后,徒居南阳,好为《梁父吟》。今山旁有村称为梁父村。”[16]《岱览》:“《蜀志》:诸葛孔明幼从父珪,为梁父尉,寻迁泰山郡丞。父卒,徙居南阳,好为《梁父吟》。”[17]清《泰山志》:“诸葛亮,……父珪,为梁父尉,寻迁泰山郡丞。(亮)幼从父梁父,父卒,徙居南阳,好为《梁父吟》。”[18]清人马允刚《重修诸葛武侯祠墓记》中还称:“侯之一生,初居山左,读书梁父山下。”[19]这样便将诸葛亮幼年经历与梁父山、《梁父吟》联系到一起,人物情节益加丰富。

二是出现了诸葛故居。清人程穆衡《燕程日记》:“十六里,至新泰县之花园庄。……雨行二十五里,过葛沟桥。传地为武侯故里,先世盖自齐徙南阳,故曰诸葛《梁父吟》,所以托咏齐东事。而今沂州城北有诸葛武侯故里。徐开任有《武侯故里》诗:‘诸葛精诚贯始终,停车故里问村童。天心不肯成王业,军务徒劳矢匪躬。定鼎三分通谷口,流星五丈落营中。英雄运去留遗憾,化作风雷万古崇。’自注云:‘在沂州北。’或彼为信。夜宿翟家庄。”[20]此葛沟在今新泰翟镇境,村以沟名。明王楫《修永济桥记》:“邑城之右十五里有水曰葛沟,乃东南诸郡西上通衢也,其地为众流之会。”[21]其村于汉代属梁父县境,故世传孔明居此,不为无因。清初蒲松龄俚曲《寒森曲》第一回云:“话说元朝至正年间,有一件奇事,出在山东济南府新泰县。这县有个诸葛村。”[22]写同一题材的《聊斋志异·商三官》地名又作“故诸葛城”,均系指此村而言。

四、风雨竹传关圣迹

世传有关羽作《风雨竹》诗碑,明曹学佺《大明一统名胜志·济南府志胜》卷一肥城县条载:“肥城李中丞家刻有关将军画竹二本,枝叶错综,自然成诗句,云:‘莫嫌孤叶淡,终古不飘零。’乃降鸾笔也。”[23]此条系关于风雨竹画作的最早记载。此后相关著录较多,如乾隆时张镇《解梁关帝志》卷一《像图》:“相传竹叶错综成文,为五言一绝。诗曰:‘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或曰:‘此关帝降鸾笔也。’今刻于肥城李中丞所修庙中。”[24]清邹在寅辑《照胆台志略·杂缀》之《关帝事迹征信编》(又)录孤山竹阁关帝庙明司徒赵钦汤跋云:“世传公写竹二帧,虬枝铁干,自非渭渚、洋川间寻常观也。其竹叶错综成文,为五言一绝,诗曰:‘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或曰:‘此降鸾笔也。’今刻于肥城孟中丞邦政(当为李中丞邦珍,因邦珍义子姓孟而致讹)所修庙中。”[25]据此托名关羽之《风雨竹》诗碑,似最早传自肥城李邦珍家,并首刻于肥邑关庙。此为《风雨竹》与肥城的第一重渊源。

风雨竹诗在肥城附近镌石甚多,见于记载有老城、隆庄、王瓜店金槐、泰山红门及长清马岭庄诸刻。还有与之相关的虞世南诗、王维精题刻等[26]。陶庄有《关公风雨竹志》碑,云:

□《解州志》云:又考王(指关羽)有风雨竹□□□□□或中陶山煬野村内。盖王寻兄□□□□,雨止宿内,因河滨有竹,故感而□□□□。时虞世南游太山,历览至此,□□□□□上以覆之,号曰关公风雨竹亭。亭内□造乌磁鼎,其鼎有赞十句曰:‘利不动,色不悦。威不屈,害不折。忠耿耿,义烈烈。伟丈夫,真豪杰。纲常备,古今绝!’世南又购田百亩,使土人耕之,四时奉祀。其亭东至太山有百余里,西至济水三十余里,南至汶水五十余里;北至陶山二十余里。其亭南五里许有大舜都君祠、左丘明墓祠,其西南八十里余有唐尧墓,其北二十里余有范蠡冢、西施洞,其密迩于此;亭者东南五十余步有康王墓;东北五十余步有冉伯牛公先冢。夫此片然一石,东西南北,□圣贤遗迹叠叠相望,可见此石、此亭,信□偶然(1)此碑无年代及作者名氏,据其石文,似不迟于清代。。

《风雨竹》与肥城还有第二重渊源,即世传关羽诗画乃创作于此。嘉庆《肥城县志》卷六《金石志》:“风雨竹石刻:旧在城西南龙庄关帝庙中,今嵌于大成殿壁。世以传关公从袁军寻先主至此所作。”[27]又光绪《肥城县志》卷二云:“风雨竹石刻:旧在龙庄关帝庙,今移文庙大成殿后壁。旧传关公从袁绍军访寻昭烈踪迹,至此所作。”[28]嘉庆肥城训导刘长源《关圣帝君风雨竹》诗也述及刻竹传说:

诗中画,画中诗,昔闻此言今见之。一行萧梢一淋漓,内藏韵语人不知。听疑有声神欲活,但惊低压枝纷披。势如两军怒相向,长戟利剑交突驰。又如烟云欻开阖,横空拿攫蟠蛟螭。讵识联翩二十字,字因叶成斜复欹。古史籀篆未曾有,草圣徒工徒尔为。是否当年手迹显,就中词句何撅奇。巧呈物象夺造化,丹青妙笔谁能追。缅昔虞文懿,(虞世南谥文懿。)遇石陶山陲。构亭其上还题词,珍重何人移在兹。(石今移嵌肥城县学圣庙殿后壁上。)此竹俗传刀所写,(相传桥下避雨,此石用刀画成。)为想倚马踌躇时。日销月烁不讹缺,得毋英灵隐护持。我来摩挲再三读,萧森直欲侵须眉。愿拓百幅挂幽室,盛夏坐对忘炎曦。画耶诗耶各殊妙,渭川千亩空猗猗。第恐夜深风雨急,化为箨龙破壁归天池。[29]

无论史实还是三国小说,关羽自袁绍军奔刘备,均不可能经过肥城。然因这一传说的盛行,促成关公庙祀甲于肥邑。明人吴国伦在《肥城县重修关侯庙碑》中称:“肥城故有关云长庙,当邑之中,不知创自何代,至以王号号之。……天下庙祀侯者多矣,而肥祀为犹有名,何也?以侯尝麾盖策马,斩颜良,解东郡之围,一时英风至今凛凛在。肥故东郡下邑也,祀典所载功施于民,其庶几当之。”(2)(明)吴国伦:《甔甀洞稿》卷四五,明万历刻本,第5页。吴记将肥城关羽崇祀之盛,解释为县曾为东汉东郡属县。显然不确(东汉肥城县属兖州泰山郡,不属东郡)。此中正可见《风雨竹》影响之大。

五、羽父山下古城会

在口传文学中,不仅关羽投兄经过肥城,刘关张三兄弟“古城会”亦发生在此地。“民间传说,三国时期刘备、关公、张飞三兄弟古城聚会就是今羽父城古城。现为山东省肥城市中古城村”。[30]

上述羽父城实有其地,《重修泰安县志》卷三《古迹》载:“羽父城,县西南七十余里羽父山之阳古城庄。相传为鲁公子食邑。”[31]其地在今肥城边院东、中、西古城村,古城长350米,宽500米。在断崖处古城墙残壁内出土有春秋晚期的黑陶瓷器、汉砖瓦、古钱币、铜箭头等文物。城后之山亦称羽父山,今称雨山。

根据《三国演义》的描写,刘备时据汝南,因此三人相会的古城只能在今河南境内。河南确山古城村传为刘关张重聚处,虽非史实,倒也符合小说之描写。为何古城被移至泰西,其谜底或即在城名之上。古城之名“羽父”,得之于春秋鲁公子翚,其人名翚,字羽父,为鲁大夫,曾参与伐郑、伐宋之役,后谋害隐公、立桓公,为一朝权臣。其封邑在泰山西南,世因其字而称为羽父城。及至明代,羽父之名早已湮没,而关夫子之名却妇孺皆知。于是春秋羽父古城便被讹为羽夫子之城,进又将“古城会”故事移置于此。

六、周仓祠墓卧牛寨

在小说中周仓是关羽侍将,史家对其已多考证。如清章学诚《丙辰札记》云:“关圣庙侍周将军仓,史传并无明文,而小说载之,儒者所弗道也。然历著灵应,似非全诬。《山西通志》云:‘周,平陆人。初为张宝将,后遇关公于卧牛山上,遂相从。樊城之役,生擒庞德,后守麦城,死之。’与《三国演义》俱合,但未知有所证否尔?”[32]又王钟霖称:“世传将军乩笔,自云字履丰。京都正阳门内关庙碑作‘沧,字海若’。进士轩辕诰梦将军向言:‘山东东阿县有周将军庙。’彭宗古云:‘周仓,平陆人,板肋,虬髯,自恨为张宝将,非其主,遇关公于卧牛山,曰:遇将军如拨云雾而见青天。从战屡有大功,死于麦城。明神宗封武烈侯。’”[33]

上引史料虽备记乡贯封爵,但悉为后出,其人有无仍属疑问。而在明清宁阳方志中,周仓其人不仅确实存在,且有祠墓。康熙《宁阳县志》卷一《方域》云:“周仓故里:在县西三十里黄茂村,有土岿然,土人相传为周仓墓,旧有庙,今圮。”[34]又云:“黄茂村西北俗呼五龙口,高崖四面,洼底中古墓尺许,里人相传为周仓墓。按《三国志》(当指《三国志演义》):周仓为黄巾余党,啸聚于卧牛山,随髯将军死于麦城,未闻何处为埋骨地,何以墓在宁阳乎?然墓之北,山形如伏牛,俗名为水牛山,山之西北一带土山连亘数里,俱历传为周仓寨。耆民曰:墓甚灵异,虽巨涨怀襄墓不能没,阴霾日夕,每有旗骑,彷佛隐现。且墓仅抔土耳,谁为封树,而能不至崩灭,似亦灵爽式凭也。”[35]光绪《宁阳县志》卷二《山川》云:“水牛山:在县西二十五里,新庄北,形似卧牛,西北一带土冈连亘数里,俗传为周仓寨。”[36]卷十《茔墓》云:“按《三国志》不为仓立传,其名亦不见于关侯传及他传中,爵里事迹正史均无可考。旧志为之创立一传,列诸忠义,乃仅采之演义小说,未足为据,故删之以志慎。但既有其墓,又有其里、其寨,故老传闻,由来已久,必非无自。兹备列之《古迹·茔墓》门中,以俟考证。史家信以传信,疑以传疑,不敢意为去取也。《三国志·鲁肃传》:肃责数关云云,坐有一人曰云云,关目之使去。明人小说因以其人为周仓,元鲁贞《汉寿亭侯碑》有‘驾赤兔兮从周仓’语,是明以前已有其说。《山西通志》:仓,平陆人,初为张宝将,后遇关公于卧牛山,遂相从。后守麦城,死之。《顺德志》谓与王甫同死,王椷《秋灯丛话》:周将军殉节麦城,而墓无可考,有任生者,梦将军示以葬所,遂告知县陈公,掘其地得石坟颇坚,乃掩之,而树碣以表焉。按宁阳周将军墓前为祠,有碑亦云‘梦将军三示其处,乃求得之,为表墓立祠’云云。参核众说,将军墓在麦城、在宁阳,未能指定其处也。”[37]

方志所载周仓墓,位于宁阳县城西15公里东疏镇赵家黄茂村西、卧牛山之阳五龙口(五路叉口)。今墓封土无存,仅存石碑一方,其上镌“汉周将军讳仓神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署宁阳知事房学礼立石[38]。墓前有周仓庙遗址。在周仓墓附近,土岗连亘数里,民间相传周仓落草于此,故称周仓寨。

有趣的是,传说中的周仓寨并不仅此一处,在长清也有一座,此寨在城区北6公里,海拔340米。远望似卧牛,头身尾皆具,上筑有石寨,故称卧牛山寨。寨中不仅有规模颇大的寨墙、石屋等遗迹,还有旗杆、石臼等遗物。故老世代相传,此乃周仓落草战关公处,甚至还将山西麓一泉指为关公饮马处,泉上石板马蹄印为赤兔马所留。[39]崖壁洞旁一龛,祀关公并周仓、关平,石雕重彩。这些遗迹,已将小说故事与地方风物紧紧融合在一起。

七、三国群雄留岱踪

三国故事中其他人物也多有故事与遗迹留传泰山。

济南玉函山下一处古冢,也与三国人物有关,即吴子兰墓。子兰史事见于《三国志·先主传》,在小说戏曲中均出现其人。如元杂剧息机子本《锦云堂美女连环记》称其为“太尉”,参与诛杀董卓;《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详写其与刘备同受衣带诏,事发后为曹操所害。世传历城玉函山附近有吴子兰墓。明刘敕《历乘》卷五《建置·墓》云:“吴子兰墓:城南完备山。”又卷十六《人物》述子兰事云:“吴子兰,历城人。汉献帝时为将军,随帝许畋射猎。恶曹操无君,董承受密诏讨操,兰与承合谋,谋泄,为操所杀。”[43]此节所述“许畋射猎”,系出《三国演义》小说家言,并非史实(《蜀书·关羽传》注引《蜀记》:“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并无操僭越违礼情节),《历乘》采入志传,亦属特异。乾隆《历城县志》卷四一对此考云:“按吴子兰事在建安五年,见《蜀志·先主传》。其为历城人,未知旧志何据。旧志又云:子兰墓,在城南完备山,亦从未见于他书。”[44]清人朱照《锦秋老屋笔记》云:“吴子兰墓,在玉函山西完备山下。墓表高大壁盈尺,碑文三面镌隶字,未经拓椎,笔画完好无缺残,真汉隶也,无知乡民因碍其耕种,深埋地底。”[45]此墓究为传说之墓还是实葬之墓,尚待进一步考究。

三国故事中的神医华佗,也在泰山留有祠庙。泰安城西玄家楼有华佗庙,今存康熙庙碑,其文云:“华佗神医也,……一方为之置殿宇,塑形像,祀之者所在多有。”[46]另肥城布金山下亦有华佗庙,现存民国二十二年(1933)《华佗庙香会碑》:“降及后汉三国时代,复有华佗老先生出焉。妙术神方,不可胜计,神功异迹,考稽尤多。泰郡西南隅大龙岗石村一庄父老,先建华公庙于布金山阳,迨至日久年远,殿宇倾圮。村内有禇君经绪、杜君兆堂等,公议立一香社,敬奉此庙,往往祝祷,以求普济除病疗疾,灵验依然显著。”旧时泰山周边华佗庙会香火甚盛。

长清另有一处山寨,则与蜀将刘封有关。在长清区马山镇双泉庄有陡峭奇山,名滚粟山。嘉靖《山东通志》卷五称;“滚粟山;在长清县南三十里,山北石崖皆五色,崖下溪流环抱。”[47]道光《长清县志》卷一《舆地志·山》且言:“以山石陡峻,不容一粟,故名。”[48]山巅有古山寨,传说系刘封所据之寨,人称“封崖寨”。因封不救关羽,为义父刘备所痛恨,严令缉拿。刘封藏身巨鼓内,以求身免。不意搜山士兵将大鼓掀下山去,匿身其中的刘封遂被摔成齑粉。这段故事,当地称之为“鼓滚刘封”。[49]

八、泰山药方有本事

《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开篇均有一段《孙学究得天书》,写汉灵帝即位当年泰山发生之异事:

……有郓州表章至,有太山脚下塌一穴地,约车轮大,不知深浅。差一使命探其吉凶。话分两说。约离地穴有一山庄,乃是孙太公庄。太公生二子:长子为农;次子读书,将为孙学究;忽患癞疾,有发皆落,遍身脓血不止,熏触父母。以此于庄后百十步盖一茅庵独居。妻子每日送饭。

当日早辰,有妻子送饭。时春三月间,到于庵门,见学究疾病,不忍见之,用手掩口鼻,斜身与学究饭吃。学究叹曰:“妻子活时同室,死后同椁,妻儿生自嫌我,何况他人?我活得一日待如何?”道罢,妻子去讫。

学究自思:不如寻个死处。取那常拄的病拐,脚跌脓血之鞋,离庵正北约数十步,见地穴,放下病拐,脱下鞋,望着地穴便跳。穴中便似有人托着,倒于地下,昏迷不省。多时忽醒,开目望,直上见一点儿青天。学究道:“当时待觅个死来,谁知不死!”移时黑暗,却见正北有明处,遂往明处行,约十余步,见白玉拄杖一条,用手去拿,却是一门缝,用肩推开洞门,如同白日相似。见一石席,坐,气歇多时,身困,卧于石席上睡着。忽然舒身,脚登软忽一块。学究惊起,见甚来?不争学究到此处,单注着汉家四百年天下合休也!

学究见一条巨蟒,呆粗细做一块,约高三尺。即时,巨蟒走入洞去。学究随蟒入洞,不见其蟒,却见一石匣。学究用手揭起匣盖,见有文书一卷,取出看罢,即是医治四百四病之书,不用神农八般八草,也不修合炮炼,也不为丸散,也不用引子送下,每一面上有治法,诸般症候,咒水一盏,吃了便可。看到风疾处,元来此法便是医学究病疾名方。学究见了,喜气盈腮,收得天书,便出洞门,石席上坐。

话分两说。学究妻子又来送饭,不见学究回来,告与公公得知,即时将引长子等去寻。行至地穴边,见病拐一条,脓血之鞋。父母兄长妻子,皆绕地穴悲哭多时。却听得地穴内有人叫唤。遂取绳子,悬枝放下穴中,救出学究,来到穴上,父子相见,大恸,泣罢,学究道:“父亲休烦恼,我得一卷天书,单医我这病症。”即时同归庄上,取净水一盏,咒了,咽在腹中,风疾即愈,毛发皮肤复旧。自后不论远近,皆来求医,无不愈者。送献钱物约二万余贯,度徒弟约迭五百馀人。(3)《三国志平话》,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第7-9页。此段文字又见《三分事略》,《古本小说集成》第1辑1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8-10页。

此段情节,因纯属齐东野语,为嘉靖本及毛评本所摒弃。但如査对史料,却发现此一情节确有本事。[50]

宋代惠民和剂局(官方医药机构)为推广药方,多镌于名胜之区,“令观赴者自得而不求有司”,[51]其一方镌刻于泰山玉女池侧。清潘康保《洗冤录详义》跋论生附子方云:“是方见于古石碣,赵宋时惠民和剂局刻。徐清惠公令泰安,搜剔榛莽,始显于世,今在岱顶玉女池侧,故又名‘玉真散’云。”[52]南宋吴彦蘷《传信适用方》、明张时彻《摄生众妙方》、清刘奎《松峰说疫》均著录此方,并称出自“岱宗石壁”。由于泰山石刻方“最奇验”,甚至“百发百中”,后世传说中遂将其神化,泰山藏有神药方的传闻不胫而走。另外在宋代确有在泰山附近洞穴发现异书的记录。宋仁宗时新泰采蜂人于县境蒙山之阴高崖洞穴中,获道书百馀卷,备录“诸经诀方术”。新泰尉某与奉符簿田度各获若干卷,其馀流散徐、沂间及太平(今宁阳磁窑)医家。明道二年(1033)本年张方平游岱时,曾见田度出示所获卷帙,三十年后复自东阳俞氏处得窥《素书明诀》三卷,亦新泰崖穴之本。方平撰《素书明录序》,记是书发现传播之经过。[53]以上两事结合,遂衍化出泰山洞穴中藏有神方的异闻,成为《三国志平话》“孙学究得天书”故事的张本。

另外《平话》写泰山地陷由郓州奏报,这一笔墨实逗露了其成书时代。泰山于汉代属兖州泰山郡,北宋与金代亦隶属兖州,惟元初一度改隶东平路。《元史》卷五八《地理志》载:“泰安州,元初属东平路。……(至元)五年,析隶省部(即由中书省直辖)。”[54]隶属东平时间前后不过数十年。而东平路即宋时之郓州,《平话》所写正反映了元初政区。或有学者推测《三国志平话》成书于金代[55],此条恰为有力之反证。

九、泰山三国探源流

上面所述泰山地区这些传说遗迹,绝大多数均非来自正史,而是滋生于《三国演义》或民间故事。为什么三国故事会与泰山地区作如此密集的融合呢?这首先应归诸小说在此地的巨大影响。明清时期,泰安便出现过多位“说三分”的名家。如泰安《徐氏族谱》所录清人徐之英《祖子若公传》云:“公讳楏,字子若。年十八,与旧镇刘贞女九姊俱为土寇所掠,……乃胁公以行,颠顿数百里,至贼巢。公幼熟读《三国演义》,贼妻孥听之忘倦,稍稍哀怜之,窃馈以美食饮。贼庖人纵使遁。”[56]此明末崇祯间事。《泰安赵氏家谱》之《例贡生湘帆赵公偕石孺人合葬墓表》:“公(赵中楫)好披才子书,谈及《三国》《聊斋》,滚滚如流,娓娓不绝。”[57]《泰安施氏族谱》:“五世:恒心(生于乾隆十三年),行三,字士林,性豪洽,善高谈,记忆颇慧,未多读书,而能论《三国志》《隋唐》小说。”[58]《泰安姚庄赵氏族谱》:“有方,字紫垣,德安之子,生于嘉庆六年八月十七日,享年六十一岁。伯少攻诗书,长业岐黄,方药济世,三十余载,所全活者伙矣。生平雅好涉猎闲书古传,时常观览不择手,而《三国》《聊斋》二志尤其所熟,每与人谈及,辄诵言之。”[59]清赵中芝《赏戴蓝翎候选营千总君锡刘公墓表》:“犹忆光绪甲申(1884),余馆于公家,功课余闲,数与公谈及《列国志》《战国策》与夫《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书,公每津津乐道,亹亹不辍。”[60]肥城《桑氏族谱》卷一《实录》:“成忻,字庆齐,清乡饮耆宾。……晚年喜读《三国志》,尝自携一卷,与诸孙共观之。评论三国时势人才,终日不倦。”[61]此处之《三国志》当为《三国志演义》,若陈寿史传,恐难与其幼孙共读。莱芜王家楼民国修《徐氏族谱·传》之《耆宾徐公字化琴传》:“尝读《三国志》一书见‘桃园结义’一事,以为异姓兄弟愈于骨肉,真所谓难兄难弟也!乡邻有兄弟不和者,往往以此劝慰,故村中无少长皆严惮之。”

可以想见,这些粗通文墨的乡里人物,在向人演说三分故事时,极有可能与当地风土相绾合,将书中一些情节,坐实到本土一些类似场景中。如肥城桃园盟、古城会、宁阳及长清周仓寨,历城吴子兰墓、长清曹操墓等,均系由此而产生。而另一类遗迹佚闻如肥城董卓墓等,应是来自另外系统的三国故事,亦即小说史家所言“柴堆三国”。[62]这类“村儿信口胡嘲”情节由于过于“鄙俚”,[63]远离史实,为《三国演义》所摒弃,而幸有方志乡史采录,为民间版本的“说三分”留下一二痕迹,亦自具其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肥城三国演义泰山
肥城桃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肥城桃产品包装现状与品牌化发展建议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一业活 百业兴
《三国演义》骗了你多少年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优良地方品种肥城桃作母本的杂交育种研究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