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综述(1992-2020年)
——基于中国知网北大核心和CSSCI收录期刊的分析

2021-03-16

泰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图谱可视化学术

李 慧

(《泰山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 泰安 271021)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1]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节点上,如何从这次伟大革命中吸取经验教训,推动中国改革不断向前发展,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习近平强调,要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2]这不仅需要对改革开放40年的探索成就和经验进行回顾与总结,也需要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审视梳理,在全面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的研究趋势、方向、重点以及理论构架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合理的建议。

本文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知识图谱”理论,采用CiteSpace软件,对改革发展研究的文献进行检索、转换、归纳,从文献年度分布、科学合作网络、战略坐标和前沿演变、文献演变趋势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为我国改革发展研究的理论探索提供一个科学的分析样本,并为实现这一领域的研究“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良性互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一、研究思路、工具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对中国改革发展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现状进行科学评价,必须筛选合理的文献进行梳理,本文选取CNKI中的核心期刊数据库(北大核心和CSSCI收录期刊)作为文献数据库来源。

截止到2020年9月18日,共有7306篇期刊论文(CNKI知网检索)对中国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北大核心和CSSCI收录期刊)中的论文有2807篇。这些文章的研究主题主要有: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模式,邓小平,深化改革,顶层设计,设计师……这些主题涉及到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研究工具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可视化数据挖掘分析和科学知识图谱已经越来越成为科学和学术研究的一种重要学习、分析手段。

可视化数据挖掘采用数据整合、矩阵化等方法,通过对文献主要数据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发现大量数据文献中潜藏的内容并以图形或图表的方式呈现。

“科学知识图谱”是在科学计量学和数据、信息可视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影响、改变文献可视化计量分析的方法。目前,该技术主要有SATI、HistCite、RefViz等。本文采用的是由美国德雷塞尔(Drexel)大学陈超美教授研发的CiteSpace软件,该技术是一款基于Java语言和引文分析理论的信息可视化软件,通过多元、分时、动态的引文分析将某一研究领域的演进历程、科学合作网络、主题和领域共现网络等集中展现在知识图谱上。CiteSpace具有较强的可解读性和可视化效果,是目前最成熟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可视化图谱技术。

(三)研究方法

1.数据收集

本文通过CNKI数据库,以“中国改革”这一主题为搜索方向,以1992-2020年为检索时区分割(截止到2020年9月18日),在北大核心和CSSCI收录期刊中检索相关文献数据,检索内容包括文献篇名、作者信息、期刊名称、作者机构、关键词、发文时间、摘要等相关数据。通过检索,共获取2807篇文献数据信息。去除书评、访谈、通讯报道、征稿启事等无关内容,文献数量为1590篇,再通过对数据信息进行逐条对比,去除50篇题录信息缺失或无效的文章,符合分析标准的文献数量总计为1540篇。

2.数据处理

本文主要采用CiteSpace(5.5.R2)软件,对检索的符合分析标准的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通过计量建模、绘制图谱来对该研究领域的演化路径和演化方式进行全景化的展现。

二、中国改革发展研究文献基本特征

(一)文献年度分布

通过CiteSpace对中国改革发展研究文献进行年度分布特征统计和分析,得到历年篇数与同比变化趋势(见表1),由此可以清晰回顾该领域研究发展变化的波动及趋势。

表1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1992-2020年刊文历年变化波动表

由表1可以清晰地看出,1992年开始有关于中国改革发展的研究文章刊发,1998年有一个刊文小高潮,增幅约221%,波动值为42;1999年比1998年有所下降;2000年之后进入比较平稳的阶段;2007到2008年刊文出现陡增,由79篇上升到349篇,增幅约为341%,波动值为188;2009年出现骤减,由2008年的349篇减少到250篇,减幅约为28%,“波动点”值为-86;2010年继续减少,由250篇减少到115篇,波动值为-86,此后又进入一个刊文平稳期;2018年又出现一次突增,由30篇上升到121篇,增幅约为162%,波动值为91;2019年有所减少,由121篇减少到109篇,波动值为-12。

回溯文献并进行分析,发现这一波动具有非常明显的应时性。1998、2008、2018年分别是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30周年和40周年,具有特殊的历史纪念意义,故而与此主题相关的回忆以及总结性的研究文章激增;此后刊文量大幅下降,是这一纪念时间和意义消退的结果。在非重大活动和纪念节点的历时性的趋势中,研究文献量相对趋于平稳,说明该领域的研究同时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

(二)科学合作网络分析

科学合作是科学计量学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研究学者为生产新的科学知识这一共同目的而在一起工作。”[3]科学合作网络分析即对某一领域研究文献的合作者和合作机构、国家或地区的合作情况进行分析,制作出可视化的网络分析图,以便掌握在这一领域的主要学者有哪些,分布在哪些机构、国家和地区中,为研究者进行学术资源引进、开展合作以及学术成果评估提供参考。

CiteSpace提供了三个层次的科学合作网络分析,即微观的作者合作网络、中观的机构合作网络、宏观的国家和地区合作网络。由于本文以国内的学术为研究对象,故在此只分析作者合作网络和机构合作网络。

1.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基于论文形成的作者合作关系是目前科研合作的主要形式”[4]分析文献作者基本情况和作者的合作现状,可以帮助研究者对学术领域中文献作者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有直观清晰的认识,有助于了解当前研究的主要作者以及以其为中心的团队情况,从而帮助科研人员选择合作者,进行有的放矢的交流和开展团队合作,从而推动学术群健康快速成长。

通过CiteSpace量化统计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领域的作者和作者群以及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状况(见表2、图1)。

表2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领域作者群体合作水平表

图1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文献作者知识图谱(署名≥2)

从表2可知,在中国改革发展这一研究领域的文章中,独立署名的作者有1258人,占比约82%;2人以上合署作者有282篇,占比仅约15%。虽然存在8人以上的合作文献(8篇),139个作者节点,但作者的群体密度为0.005,说明在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力量还比较分散,作者间合作水平较低。

从文献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图1)中可以看到有48个连线,即在1992年到2020年间作者合作有48次。其中,主要的作者群见表3:

表3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文献作者合作统计表

从表3可知,早期1998年前后出现两次作者合作:黄卫平—肖俊、陈甬军—徐强;中期2009-2012年前后出现四次作者合作:方栓喜—匡贤明—夏锋—倪建伟—何冬妮、汪玉凯—李庆滑、王桂新—徐丽—章韬—陈冠春、萧冬连—章百家—郑谦—武力—刘金田;后期2016年前后出现2次以上作者合作:刘伟—方敏—顾海良—张宇—林岗—卫兴华—程恩富—洪银兴—逢锦聚等、沈传亮—王蕾。通过分析发现,在长期学术合作中主要形成了两个作者聚合群体,第一个聚合群体以汪玉凯为中心,主要研究行政体制改革;第二个聚合群体以刘伟、顾海良、洪银兴为中心,运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从时间上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其中,以刘伟、顾海良、洪银兴为中心的作者群节点最多,密度最大,显示出该群体的聚合效应已初步形成。

2.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各科研机构之间的学者交流合作是学术研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有利于资源共享、信息互助,促进知识传播和学术繁荣,是可视化分析必不可少的一项。通过对发文学术单位的研究,可以看出某一时期不同学术单位在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领域的学术活动情况。

借助对学术单位发文数量和地理分布情况统计可知(见表4),1990年以来,10篇以上发文数量的学术单位有12所,共计260篇。

表4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学术单位发文篇数统计(篇数≥10)

图2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学术单位知识图谱

图2显示了中国改革发展研究学术单位知识图谱,有109个学术单位节点和11条连线,可视化图谱整体密度为0.0019,同文献作者图谱相比,密度更低,显示出不同学术机构之间的学术合作低于学术单位内部的合作。这说明不同学术机构之间的合作需求可能不够旺盛,或者不同学术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渠道还不够畅通。尽管如此,仍然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中心,形成了日益密切的合作交流关系:北京大学—国家行政学院—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是其中两个重要的学术机构交流网,这与作者合作网络知识图谱的分析一致。由此可见,在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领域,虽然学术机构之间的交流程度不高,但已呈现出日益紧密的趋势,一些联系比较密切的机构合作网络也初步形成。

(三)战略坐标探究和前沿演变分析

战略坐标探究和前沿演变分析是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文献关键词进行系统的数据挖掘、对象构建和关系绘制,帮助研究者进一步把握研究发展脉络的一种方法。下面,对中国改革发展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内容演变历程进行可视化分析,进而探究其发展脉络和演变规律。

1.关键词及其战略坐标分析

关键词是一篇论文的核心概括,对论文关键词进行分析可对文章主题窥探一二。经过软件处理,可以得出中国改革发展研究的关键词知识图谱(见图3)。主要的关键词有:改革与发展、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中国改革、毛泽东思想、科学发展观、制度变迁、对外开放、行政体制改革、马克思、中国模式、改革开放三十年、WTO等。从图中可以看到,关键词频次较大的(图3中圆圈处)三个是: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改革发展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政治领域,政治体制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

图3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关键词知识图谱(频数≥2)

联系紧密的关键词会相对形成一个个集合,将这些集合中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得出研究主题。在对关键词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作者的原始关键词和补充关键词,可以得到中国改革发展研究文献的主题和领域共现网络。应用战略坐标进一步对文献关键词的基本特征进行文本计量解读,利用密度和向心度来解读中国改革发展研究的分布状况,可得出二维坐标图(见图4)。

图4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战略坐标标准化图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文献的关键词样本有12个集合,依据相应属性同平均值之间的离散水平分别形成核心型、潜在型、边缘型、萌芽型四个模块,其集合数、向心度、密度和关键词见表5:

表5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文献主题集合聚类分析列表

核心型集合是指研究数量多、成果丰富、深入成熟的主题。数据表明,与中国改革开放、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的主题已经得到较好的研究。

潜在型集合是指还未得到充分重视和挖掘但有较好研究前景的主题,从表中可见,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思想、基本经验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挖掘,是今后需要关注和着力研究的问题。

边缘型集合是未得到广泛重视,仅有少数学者关注的主题,制度创新、理论创新、行政体制改革、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经济学、邓小平理论等问题需要更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萌芽型集合是刚刚开始有学者研究的主题,中国道路、改革路径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有学者初步关注,有待得到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2.引文特征分析

引文即“被引文献”,是被别人引用的文献。一些高质量和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文献往往被研究者在文中引用,以增加文章的信度和高度。对引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有助于研究者选择或避开某些研究主题。表6是统计结果:

表6 1990-2020年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领域文献引文统计(引证数≧100)

表6的数据显示,刊文中经济学类9篇,占比约41%;社会管理学类4篇,占比约18%;中国道路研究4篇,占比约18%;另有教育文化类5篇。这说明在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领域,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集中在经济学、社会管理学领域。而从检索的全部文献统计看,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尚属少见,跨学科的融合研究还没有,显示出中国改革发展研究的视域、领域和研究方法都需要进一步拓宽。

(四)中国改革发展研究文献演变趋势

1.Timeline视图分析

文献演变趋势需借助Timeline视图和“突现词”指标进行分析。Timeline图谱着重勾画聚类和聚类间在时间上的联系以及不同聚类内部相关研究的历史跨度,相较于Timezone图谱而言,它能够根据时间的变化将同类聚类中的相关重点内容以线段的方式进行展示,得以更清晰地展示中国改革发展的研究趋势,并显示该聚类中的历史成果(见图5)。

图5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Timeline视图

对图5可以做出如下分析解读:第一,由时间线的起始点和终点可以明确看出,市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研究自90年代开始,一直到2020年都是重要的聚类,表明这些方面的研究是基础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任何时代都有重要研究价值;马克思、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思想在20世纪末成为研究热点,主要是因为中国从经济体制改革转入政治体制改革,急需从经典理论中寻求解决中国改革发展瓶颈的方法;进入21世纪初,中国面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和挑战,研究如何与国际接轨成为时代之需,故而中国模式、WTO等成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主题;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因此,全面深化改革、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严治党等成为这一阶段的研究热点;2017年,党的十九大召开,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政治建设等被列为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近年来又提出一带一路、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生态文明、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共抗疫情等战略措施,因此,与此相关的研究便成为研究的热门主题。

以上解读告诉我们,中国改革发展的研究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大政方针以及时代变化发展紧密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研究者必须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结合,同习近平所提出的“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5],才能不断地推陈出新,创造出更大的学术价值。

2.突现词分析

突现词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集中出现的词语,标志着研究者在特定时期内的特殊关注点。

从表7可以发现,中国改革发展研究关键词突现度水平在3.4-33间,表明研究者在学术视野和关注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33个突现词中,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出现后分别历时15年和13年,是延续时间最长的两个关键词,且多次突现,表明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是最受学界关注且长期研究的问题。2008年、2018年突现改革开放三十年和改革开放四十年,乃是因为是年为重大纪念日。从表7看,政治经济领域的研究一直是中国改革发展研究的主要和重要选题,这是由我国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所决定的。

表7 1990-2020年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领域突现词统计表

三、总结与展望

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发展的研究具有应时性和持续性的双重特点,主要侧重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文化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尚属少见,一些潜在的和萌芽的研究主题需要学者积极关注并进行深入探讨;跨学科、跨专业的融合研究尚未出现,远不能与当前学术界交叉融合研究的趋势相适应;此外,“存史”的研究较多,“资政”“育人”的研究较少,研究者需对中国改革发展研究的功能与目的定位进一步思考。在学术队伍方面,虽然形成了以汪树凯、刘伟、顾海良和洪银兴等若干个主要研究人员和以其为中心的合作团队,但科研机构的学术合作仍然比较单薄,跨学校、跨机构的合作交流有但还不密切,学术力量总体仍比较分散。今后,多维视角、多学科交叉融合、团队合作的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研究将是重要的趋势和方向。

基于此,研究者应不断加强命题意识、时代意识,顺应国家和时代需要,结合自身的研究特长、兴趣和实际需要,面向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科技、医疗等更广阔的领域,“立足世界视野、历史眼光与发展观点”,[6]科学制定选题,积极寻求合作,充分挖掘热点和潜在问题,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凝练总结原创性的重大理论。[7]

综上所述,中国改革发展的研究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对于宣传中国制度,坚定中国道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改革研究面临着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的重大机遇,需从功能目标定位、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层次、研究队伍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深化。今后,中国改革发展的研究需要更加关注现实,拓展研究时段与范围,把改革发展作为新时代党史研究的重要生长点。正如一些专家所说的,未来,中国改革发展的研究者需要进一步把握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书写中的“时”与“势”、“史”与“论”、“改革”与“开放”、“纪念”与“研究”等关系,通过开阔视野、发扬优势、补齐短板,为繁荣学术发展作出新的贡献。[8]

猜你喜欢

图谱可视化学术
高清大脑皮层发育新图谱绘成
基于图对比注意力网络的知识图谱补全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思维可视化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自然资源可视化决策系统
学术动态
绘一张成长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