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山大观峰石刻群考录

2021-03-16孙家锋

泰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大观题记石刻

孙家锋

(泰山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山东 泰安 271021)

在泰山玉皇顶盘路东侧,有一山峰兀立,绝壁如削,因其上刻唐玄宗李隆基《纪泰山铭》,故世称“唐摩崖”,为泰山的标志性景观之一。明嘉靖十一年(1532),时任济南府知府杨抚题“大观峰”三大字于石碑,本欲立于唐摩崖处,但不知何故弃于岱庙;嘉靖二十七年(1548),山东巡抚彭黯在“纪泰山铭”四大字上方横题“天下大观”;万历间,南昌人王政又在摩崖下截题“大观”二字,自此“唐摩崖”便又称“大观峰”。万历十年(1582),翰林侍讲韩世能书“弥高”二字于崖上,因此亦曰“弥高岩”。广义上的大观峰除唐摩崖外,还包括东侧以宋真宗赵恒《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为主的“宋摩崖(又称德星岩)”以及西侧康熙“云峰”题字、乾隆御制诗为主的“清摩崖(又称云峰)”。本文中涉及石刻的调查区域自最西端“至哉坤元”至最东端“日高月同”,其中以唐摩崖区域内石刻最为密集。大观峰上最吸引人的是唐开元间东封泰山纪事碑《纪泰山铭》,形制宏伟,飞龙蟠首、贴金大字,蔚为壮观。(清)阮元《山左金石志》、(清)王昶《金石萃编》等录文及考释最为详实,当代相关研究也较多[1-8]。与之相比,其他石刻研究则相对较少,主要分散收录在《山左金石志》《金石萃编》、(清)唐仲冕《岱览》、(清)金棨《泰山志》、(清)孙星衍《泰山石刻记》中。当代对大观峰石刻的收录主要集中于泰安市文物局《泰山石刻大全》、姜丰荣《泰山石刻大观》、袁明英《泰山石刻》、张用衡《泰山石刻全解》、史中华《泰山摩崖石刻·南天门卷》,其中以袁明英所录最全。笔者结合文献和实勘,统计出大观峰石刻群共有石刻一百七十六处(过于零星者不计)。因所见文献中相关石刻的录文存在多处讹误,而且缺乏对大观峰石刻群的整体系统研究,故本文试就石刻群的特点、数量、分类、录文、考证等方面作一细致的梳理,以求教于方家。

一、大观峰石刻群的特点

纵观大观峰石刻群,有六个显著特点。

一是跨越时间长。带年款的石刻中,最早的为乾封元年(666)刘仁愿题名,最晚的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陈兴亚题“深远高大”,时间上跨越了1267年。

二是石刻内容广泛。有封禅告天祭文、奉命致祭文、诗文、点景、题咏、记事、题名、景点等。

三是涉及人物多且社会层次丰富。有帝王、王侯将相、一般官员、文人学者、皇宫太监、道士、普通百姓等。

四是涉及地域广,地名遍及全国,影响广泛。

五是石刻形制及艺术形式多样。既有鸿篇巨制,又有短文小记。从书体上看,篆、隶、草、真、行五体俱备,精彩纷呈,且刻制形式多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六是石刻集中且多重叠、覆盖。为抢占好的位置,常有毁前人石刻而自刊者,此现象明清多有发生。

二、大观峰石刻统计

据不完全统计,大观峰石刻群共有石刻176处(过于零星者未计)。具体年代和数量见图1。其中明代石刻(有纪年而且相对完整)有43处,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强,而明代则以嘉靖朝为最,有29处之多。

图1 大观峰石刻群题刻年代和数量统计

按照年代分为四个表进行统计:表1列唐、宋、金、元石刻;表2列明石刻;表3列清和民国石刻;表4列无年款或漫漶残泐严重石刻。

表1 唐、宋、金、元石刻

表2 明石刻

表3 清和民国石刻

表4 无年款或漫漶残泐严重的石刻

三、大观峰石刻考证

(一)唐石刻

主要集中在唐高宗封禅的乾封元年(666),四处;另唐玄宗封禅的次年,开元十四年(726),一处;又开元二十三年(735),道士董灵宝投龙设醮,一处,共六处。

1-1刘仁愿题名收入《山左金石志》《岱览》、(清)《泰山志》《泰山石刻记》等书。其中,刘仁愿衔名作“□□卫将军”,查《资治通鉴》知所缺为“右威”;刘夫人之名,志书作“陈□□”或“陈大□”,今就隙处谛观第三字当为“细”。题刻月份志书均作“二月”,此次刘来泰山的目的当为参加封禅,但高宗已于乾封元年(666)正月十九日离开泰山赶往曲阜。拜根兴[9]认为“或许因为出发时间过于推后,以及航程及海路的缘故,刘仁愿到达泰山时,盛大的封禅仪式已经结束,故只能和前来等候的夫人子女等见面。”(民国)李东辰《泰山题石选粹稿本》中注释:“《山东通志》载高宗乾封元年正月封于泰山。此则题岩年月相同,当原因封禅登泰山也。”因该石刻为明刻2-17所覆,造成残泐,结合封禅时间,当定“正月”为妥。

投龙致祭为道教科仪,其仪是将写有祈愿的文简与玉璧、金龙等投入名山大川,以奏告神祇。1-3投龙璧石刻所记行泰山投龙之始,此后唐五帝及周武则天在泰山投龙共计13次,地点或在日观峰,或在瑶池[10]。1-6董灵宝题记即投龙设醮。1-2和1-4石刻或为封禅,或为投龙,对此雷闻[11]有较为详细的考证。

在1-5中,与铭文相比,其后的诸王及群臣题名向来不被重视,《岱览》中引武虚谷(亿)云:“题名石刻向未经人著录,故流传绝少。前明嘉靖间,数妄人镌刻大字,横贯交错,唐刻遂湮蚀,仅有存矣!”《泰山道里记》:“后列从臣题名,字差小,好事者以古篆(即4-25)镵毁。”《山左金石志》考证甚详,其中识别或者考证的人名有宁王李宪、岐王李范、薛王李业、邠王李守礼、鄂王李涓、仪王李潍、永王李泽、寿王李清、延王李洄、盛王李沐、嗣韩王李讷、卢从愿、卢龙秀、张廷珪、李仁德、李元纮、孙元庆、陆去泰、尉大雅、王敬之、谭崇德。《岱览》考证增鄫王(1)开元四年封鄫王,十二年改封棣王。题名当作“棣王臣洽”。李洽、刘崇熙,以残笔“因”字旁正延王李洄当为李洇。孟凡港[4]又考证有御史大夫程行谌、霍国公王毛仲。

笔者根据每行的字数和诸王的排序又推断出几个题名,如郢王李鸿、庆王李潭、荣王李滉、光王李涺、颍王李沄、济王李溢。此次封禅,皇子们除了唐肃宗李亨(2)因诸王名字中均有“氵”旁,而三子李亨在封禅后的开元十五年正月才改名浚,封为忠王,故疑其并未参加。与尚在襁褓之中的信王李瑝之外,其他人悉数到场。另结合嗣王残缺衔名和新旧《唐书》还可补嗣徐王李璀、嗣虢王李邕、嗣道王李微、嗣鲁王李道坚、嗣郑王李希言、嗣舒王李津、嗣彭王李志暕。题名第二列第三十二行首字为“勖”,据旧《唐书》卷一八四《宦官传·杨思勖》疑为骠骑大将军兼内侍杨思勖。(唐)邢璹[12]《唐故骠骑大将军兼左骁卫大将军知内侍事上柱国虢国公杨公(思勖)墓志铭》有“从东封,又加骠骑大将军,封虢国公”亦可证。

(二)宋石刻

1-7夏侯忠题记石刻,《岱览》等历代志书只作“行宫至十月宣令权且停罢宣到岳高昆监修东岳兴国七年(982)”。今郭笃凌登顶谛观并重录文“……太平兴国九年……宣到……行宫至七月二日……宣命权且停罢。八月十八日……宣到岳……罢高品监修东岳庙夏侯忠……兴国七年九……宣到顶……。”故题刻时间当以太平兴国九年(984)为准。又诸书误录“高品”为“高昆”。按《宋会要辑稿·礼二二》:“(太平兴国九年四月)二十一日,以驾部员外郎刘蟠……高品阎承翰、夏侯忠等六人部丁匠七千五百修宫坛,作石石感。”太平兴国八年,曲阜孔庙所立《大宋重修兖州文宣王庙碑铭》碑阴有“高品监修东岳并文宣王庙夏侯忠”题名亦可证。记文虽漫漶读不成文,但略知大意:太平兴国七年重修东岳庙,因故中途停罢,九年夏侯忠又奉命重修,并题记大观峰。

1-8宋真宗《功德铭》,明清泰山志书均有著录,而以《山左金石志》《金石萃编》考证最详。今人孟凡港[13]亦有稽考。铭文一刻山上宋摩崖,一刻山下城南泰阴碑(俗呼阴字碑)。《山左金石志》云:“明嘉靖间,俗吏鄞人汪坦大书题名,又汝南人翟涛题名及书‘德星岩’三字,并镵盖于上。”《泰山道里记》云:“每行约毁三四十字。下截尚有字句可读,其得字二百二十有五。”今仅存百馀字。上世纪50年代阴字碑被泰安县劳改队工人筑坝所毁,幸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有拓片,文本等考证大多以此为据。

1-15赵明诚等题名石刻,《岱览》、(清)《泰山志》《山左金石志》均记为“太原王贻公□与天水赵明诚德父,政和三年(1113)闰正月八日同登。”有两处存疑,一是其中日期《泰山石刻记》作“闰月”,今笔者实勘确无“正”字。另长清万德灵岩寺宋嘉祐六年(1061)《齐州灵岩寺千佛殿记》碑侧有赵明诚题记[14],记述三至灵岩经历,中有“政和三年闰月六日”亦可证。二是王氏之名号,“公”和“与”字之间并不缺字,即此处“与”并非连词,而属王贻之字“公与”。全文应录为“太原王贻公与、(缺一行)、天水赵明诚德父,政和三年闰月八日同登。”

宋徽宗即位后,斥逐旧党,新党得势。政和七年(1117)四月,知枢密院事郑居中登泰山,于十九日在宋摩崖东镌“王安石”名,以显示新党声威,二十一日又于青帝观唐碑侧题名“居中效安石游”。

(三)金元石刻

署纪年的金代石刻有5处,元代石刻有2处。大观峰宋代石刻十之七八都是文士游览题名之作,而金元只有一二处,其馀皆是因公登岱。题名性质的变化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宋之太平,金元之动荡。

金天眷二年(南宋绍兴九年,1139),宋金和议,金将废齐之地归宋。奉符等县或于此后入南宋。三年(1140)五月,金人背盟,复取河南、陕西地,金将聂儿孛堇出兵山东,泰山地域重入于金。1-19贾洵题记中的“庚申(三年)仲夏(五月),以职事至奉符”当指出兵山东之事或于此事有关联。按贾洵,东平人。宋末奏补,金朝初出官。据元好问《东平贾氏千秋录后记》:贾洵之父为贾君文,即石刻中的“先公”;贾洵祖父为贾公直,即“先祖”。从石刻内容得知:政和八年春,贾君文刻石于贾公直题字旁。天眷三年仲夏,贾洵以职事至奉符,登山恭览先祖先公留题,乃模刻并书岱巅。惜贾君文刻石和贾公直题字已佚,无处可觅,但大概位置应在贾洵题记石刻附近。

4-2被4-25所覆,仅见“通奉大夫行台尚书省参知政事”和“张通古乐之同昭武大将军”,此残刻未见文献记载。按张通古(1088-1156),字乐之,易州易县人。天眷元年(1138),充江南招谕使出使南宋,返金后积极主张毁约攻宋,战后任参知行台尚书省事。结合上述贾洵题记背景,推测此石刻时间当在天眷三年或稍后。

大定丙午(二十六年,1186),徐铎题刻称“被符度修诸祠工费”。《岱览》:“案郡城东岳庙奉敕重建,以大定二十一年落成,二十二年敕杨伯仁撰文立石,而其工费则徐伟领其事,王元忠佐之。至是工毕,乃符调徐铎来度之也,当时宣圣庙亦同敕修,言诸祠者不止东岳一庙也。”但竣工五年后“度工费”显得不合常理,故笔者结合石刻位置认为1-20题刻中的“诸祠”似为大观峰前的东岳庙(今废)、玉仙祠(今碧霞祠)等,核算工费后很可能对岱顶祠庙进行了重修,此役极有可能是重修岱庙的后续工程。

蒙古海迷失后元年(1249)七月二十一至二十二日,东平行台严忠济赴泰山致礼岳祠、登岱巅,是行东平幕府中之王玉汝、张昉、李滋、杜仁杰、孟谦、徐世隆皆从行,徐世隆题记大观峰(即1-24)。杜仁杰为撰《礼岳祠记》,同年十一月泰安州刺史张郁等将之摩刻于岱顶振衣冈,今存。

(四)明石刻

大观峰石刻群属明石刻最多,文字基本完整且明确署明代者有43处,无年款或漫漶残泐严重的明代石刻也有二三十处,占到石刻群总数的三分之一强。

2006年6月,赵波平获见一条重修昭真观题记:“重修昭真观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殿宇铜脊铁瓦。大明成化伍年(1469)七月望日,董工县丞梁骥识。”即2-1梁骥董工题记,其“铜脊铁瓦”正合成化初文渊阁大学士刘定之《重修玉女祠记》中“铜梁铁瓦”。此次工役与梁骥题记时间相近,梁骥所“董”之“工”当即《记》中所述原杰重修祠宇。按梁骥,字尚德,陕西咸宁人。历章丘县丞、禹城知县、深泽知县。其名又见岱庙成化七年(1471)《东岳庙供器碑》,知梁骥时领泰山各庙差役事务。因此役所立刘定之《记》碑早佚,故2-1实为现存最早的碧霞祠重修刻石。

大观峰有多处石刻涉及泰山香税事(3)有关泰山香税的研究详见:泽田瑞穗《泰山香税考》、韩光辉《泰山香税考》、成淑君《“自是神人同爱国,岁输百万佐升平”——明代泰山碧霞灵应宫香客经济初探》、蔡泰彬《泰山与太和山的香税征收、管理与运用》、邱仲麟《明清泰山香税新考》、周郢《泰山香税制度新证》。,如2-2高诲以莱州通判司掌征收泰山香税。还有2-12主簿路渊,2-14委官寿光县主簿黄诰,2-19总理香税山东都司断事朱政,2-24委官阳信县丞任阡,2-29顶庙委官任长清县县丞居尧,2-30顶庙官平原县县丞唐延龄、淄川县县丞张瀹。这些石刻可为香税委官研究提供实物资料。

有明一代,致祭泰山祈雨见于官方记录者,共15次,其中正统1次、景泰2次、成化3次、弘治4次、正德2次、万历2次、崇祯1次。至于知州祈雨更是屡见不鲜,如李旼嘉靖八年(1529)到任,至九年五月已经祈雨五番(见2-3)。按李旼,北直任丘人。嘉靖元年(1522)举人。十年(1531)重修泰安州儒学,十一年(1532)奉明世宗命致祭泰山祈嗣,后升顺天治中。

2-7彭师有题名,《泰山石刻记》作彭师题名,漏“有”字。同治《温州府志》“明同知”条目下有,“彭师有。安福人,举人,十七年(1538)任。”彭任温州府同知事见大罗山卧龙潭祈雨纪事题刻[15]。彭题名中有“自海滨到此”之语,按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滨州志》,嘉靖间(今据此当在十五年前后)彭师有官武定府滨州知州,建忠良祠,祀茅焦、龚遂二公。则“海滨”当指“滨州”。

2-9被4-14覆盖,首见《泰山石刻》:“嘉靖丙申(十五年,1536)候官蔡□霍山彭□”,惜人名全缺。笔者近亲登岱顶细审发现“蔡”下似“经”。按蔡经,字廷彝,福建侯官人,后复张姓。正徳十二年(1517)进士。嘉靖十四年(1535)官山东巡抚,累官南京兵部尚书。彭氏之名依稀见“辨”字,查道光《济南府志》,在明右参政正德条下见“彭辨之”。按彭辨之,字问夫,直隶霍山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仕至山东参政。同行第三人作“永济赵铎”,待考。

2-16“天下大观”四字榜书历代文献仅见《泰山石刻记》有著录,故于其书者、刻年众说不一。2007年11月13日,泰山管理部门搭架对唐摩崖重行贴金,赵波平利用此搭架,近距离目验原刻,发现有小字题款,镌“嘉靖戊申(二十七年,1548)季春,山东巡抚彭□题”,“彭”下似为“黯”字。循此线索,周郢查证了《明督抚年表》“山东巡抚”部分,于嘉靖朝下果觅见有“彭黯”。按彭黯,字道显,江西安福人。嘉靖二年(1532)进士。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一月至二十七年(1548)十二月巡抚山东。官至南京工部尚书。灵岩寺甘露泉现存彭黯题刻一处,文曰“活水源头”,题款“嘉靖戊申季春朔,山东巡抚彭黯书。”勘其书迹,与“天下大观”四字宛出一手。得此旁证,可知大观峰四字系彭黯所书无疑。

2-18王氏之名漫漶不可读,其籍贯署“云间”,乃上海的古称,又称松江、华亭。循此线索搜《山东通志》,上海籍王姓有王教,任山东副使。按王教,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仕至陕西右参政。因《岱史》收录有王教诗,中有“瓣香春仲肃拜礼”,正与石刻时间相合,所以当为王教无疑。2-17吴天寿题名和2-18时间上仅差一天,有可能此次登山吴、王同行。据《明世宗实录》卷三九四,嘉靖三十二年三月甲申(初八),山东饥,诏发临清仓粟及泰山香钱赈之。王教题名于二月二十五,二者时间相隔很短,所以二人很有可能是为赈灾或香税事而来。

《泰山道里记》称:“明嘉靖间鄞人汪坦大书东安邵鸣岐等题名一则。”今经周郢实地考察,紧邻“德星岩”三大字东侧,有一段9行、满行15字的长篇题记,即2-27邵鸣岐、齐宗文、汪坦题记。其分别援引《周易》“无方无体”,《孟子》关于伯夷、伊尹、柳下惠之评论,标举“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之典故,及《诗经》“于皇时周”之诗句,其意旨均为彰显泰山儒学色彩。按邵鸣岐,字子凤,北直东安人。嘉靖庚子(1540)举人。三十九年(1560)任东昌府通判,累官云南知府。齐宗文,北直昌黎人。岁贡,嘉靖四十一年(1562)至四十三年(1564)官泰安知州。汪坦,字仲安,号识环,浙江鄞县人。时任山东布政司经历。

《泰山道里记》:“又安阳人翟涛奉当事僚友同游,引汉陈、荀诸贤之聚,太史以德星奏一事,自为题名,复书‘德星岩’三大字,并镵盖于上(宋摩崖)。”即2-28德星岩翟涛题记。文中“魏公”即魏裳,嘉靖四十一年(1561)春调任济南知府[16];“汝开翁”即魏裳之父正蒙,汝开乃其字。四十二年(1563)夏,济南府同知翟涛受山东巡抚朱衡委派重修泰安东岳庙完工,李钦为撰《东岳庙记》,“巡抚都御史石洲张公(鉴)……济南知府兰川魏公(裳)祭告祠下,乐观厥成。”魏裳父子、兄弟、僚属观礼登山,自比“德星”聚,然毁坏宋摩崖碑岂是贤士所为?仔细勘察后发现,宋摩崖并非翟涛首次破坏,在“德星岩”三大字下还有4-17大字榜书,志书无载,今已漫漶莫辨。惟其西侧有题款:“嘉靖乙巳(二十四年,1545)□月□日,上虞心月姚霁隶书。”书者姚霁,郭笃凌考光绪《上虞县志》:“封赠”门载,姚霁,以子翔凤封工部员外郎。

2-40纪年漫漶,仅见“明□□辛丑”。按万历四十二年(1614),钦差总督泰山金殿等处工程、御马监太监张忠等,奉旨于岱顶后寝宫造巨型铜钟[17],与之最接近的辛丑为万历二十九年(1601)。自万历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内廷频遣宦官诣岱顶碧霞宫斋醮,御马监太监陈增在玉女池北石壁镌题记四次。

4-14“天地同攸”的作者,历来有争议,《泰山石刻记》:“‘天地同攸’四大字,仲言永刻。”《大全》《大观》《全解》均作“余南金书”,今实勘后发现“余”为“徐”之误。按徐南金,字汝乾,江西上饶人。宾贡,历归德推官、济南府通判。笔者认为书、刻当合为一处,即“天地同攸”书者徐南金,刻者仲言永。至于时间,《大全》《大观》《全解》《泰山石刻》均作嘉靖丙申(1536)。然细察后发现四大字左右均无年款,怀疑是混淆了压盖在下面的2-9中的纪年“嘉靖丙申(因正好在四大字右侧,但字体明显不一)”,题刻时间当晚于1536年。如确为仲言永刊刻,则时间当在其泰安任上,即嘉靖二十三年(1544)至二十五年(1546)。

4-17“至此奇绝”石刻,为南雍司业马一龙所题,惜今无存,仅见文献记载,如《岱览》:“至此奇绝,马一龙行书。”此外,马一龙还有“至此始奇(御帐岩)”“至此又奇(对松山)”“至此愈奇(十八盘)”,统称“四奇”石刻。《玉华子游艺集·东封纪行》有记述此次登岱刻石经历:“(八月)二十八日晨发泰山道,……行至中天门,四围峭壁如屏,见其额有‘金书御帐’四字,此入山来第一奇处,命镌工作‘至此始奇’四字于石。”至于“四奇”的题刻时间作者未署,亦未见文献记载。按《东封纪行》开篇有“七月十七日”,但未标明具体是何年。其后有《潞河送孙季翁尚书赴南都》,孙季翁即孙升,浙江馀姚人。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榜眼(诗中自注:翁为乙未及第二三人)。三十六年(1557),赴任南京礼部尚书;又有《吴霁寰提学山东与余同发出卷索赋座间作都门三祖书之》,吴霁寰乃吴维岳,三十六年三月,升任山东副使提调学校。综上可知东封纪行当始于嘉靖三十六年七月十七日,则“四奇”的题刻时间为当年八月底。

图2 a)红门入云有路,b)天津碑亭记,c)岱顶石刻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黄山人克晦”条云:“克晦……出游匡庐、嵩岳,纵观江河、泰岱之胜。”万历十六年(1588)在江州遇苏浚,同游匡庐,为其谈泰岳之胜,出《岱录》相示[18]。今4-26“岳宗”二大字亦可证其泰岱之游,时间当在1588年之前。按黄克晦,字孔昭,号吾野,福建惠安人。以诗见长,兼工书画,有“三绝”之誉,终身布衣。中年离家出游,遍览各地名山胜迹。

赵波平于2007年11月在大观峰顶发现2-42“星辰可摘”四大字并描红,款:“天启癸亥(三年,1623)春季,河东杨炳题。”岱庙方碑也有此刻,文字全同。杨炳,山西安邑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历滋阳知县、兵科给事中。

(五)清石刻

清代石刻从康熙开始至宣统结束,有明确纪年的共28处。

3-9“与国咸宁”与3-10“体乾润物”紧邻,分别为萨槎和赵之均所题,是大观峰清代标志性石刻之一。按萨槎,满洲正白旗,监生。乾隆十二年(1747)任泰安知府。(清)陈杰《回生集》:“胎元七味丸方,泰安太守萨公讳槎传。”当即此人。(清)刘奎《松峰说疫》于卷三《杂疫》录麻雀挣等治方后称:“右诸挣症治,余得之岱宗石壁间。”(清)吴师机《理瀹骈文·略言》中记“泰山石刻膏”,又文内详录“泰山石刻治风疾方”。泰山药方之镌石者,为宋代惠民和剂局[19]。萨槎所传“胎元七味丸方”也极有可能出自泰山药方。赵之均,宁夏人。荫生(其祖上为清初名将赵良栋)。乾隆十三年(1748),签掣山东滨乐运同缺(石刻署山东盐运滨乐分司)。此次登岱又书“造化钟神秀”于云步桥旁。

张开东《游五岳图本题语(甲午)》中记云:“腊之二十日赴泰安。……以二十七日造其巅。……明年正月元旦,作《泰山赋》,勒铭德星崖。”文中提及的《泰山赋》即3-11《泰山铭》。又作《元旦泰山碧霞宫纪事(甲午稿)》《梳妆院》《老君堂》《玉女池》《鱼池》等诗。张开东,字宾旸,湖北蒲圻人。岁贡,官蕲水县训导。曾坐只轮车遍游五岳,毕沅曾题“海岳游人”四字赠之。

阮元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至六十年(1795)八月提督山东学政。(清)张鉴等撰《雷塘庵主弟子记》:“(乾隆五十九年五月)十五日,出试泰安,登岱顶谒碧霞元君庙,二十九日回省。”3-13即此行所刊。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扬州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官拜体仁阁大学士,致仕后加官至太傅。与毕沅合纂《山左金石志》,开山东一地金石著作之先。

3-16记英和、蒋予蒲登岱游踪,此行之目的《恩福堂年谱》记载甚详:“时两江总督铁公(保)奏请河工料物加价,命偕工部侍郎蒋爰亭(予蒲)赴南河查访价值。四月朔由京启行,……十二日至泰安府,……题名于磨崖碑之左,纪胜游也。”英和(1771-1840),字树琴,号煦斋,索绰络氏,满洲正白旗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蒋予蒲(1755-1819),字元庭,号南樵。河南睢州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总督仓场。

《黄勤敏公年谱》:“(嘉庆)十九年甲戌六十五岁。正月,按试泰安、沂州、登州诸郡。”3-18黄钺等题记“按试”事稍详,试毕日期为二月乙卯即二十三日,随侍有子侄、门人等。黄钺(1750-1841),字左田,号壹斋,安徽芜湖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历仕乾、嘉、道三朝。

岱顶无字碑除一“帝”字外,后人又尝寻得数字。唐摩崖旁3-21孔广陶题记述其又得一‘极’字。光绪元年(1875)九月赵烈文游岱时又有新获,其《能静居日记》(4)详见国立中央图书馆珍藏手写本,台湾学生书局出版,1964,2923-2924。云:“……所谓无字碑是也。……浙人金棨撰《泰山志》云:‘西南角有一帝字,笔势类唐人书。’后粤人(孔广陶)又于东面得一(极)字。而同治九年(1872),黄再同(国瑾)又于(依文意缺方位)得一(震)字,曾拓三字相示,余为诗咏之。遂与子永上下周索良久,于东北角复得‘威、为’二字,较三字颇大,笔势相同矣。”赵烈文所拓碑字,收录光绪戊子(1888)夏所辑《天放楼·厓石碑碣古刻零残汇装》中,今藏于日本淑德大学。拓本跋文有:“尚有‘道士郭大畅’五字”,今佚。然《纪泰山铭》正文右下角亦有“道士郭大畅(4-1)”题名,疑其与无字碑上题名同出一人之手。

据孙延钊撰,徐和雍、周立人整理《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年谱》:同治十一年(1872)十月,擢安徽按察使;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十二日,衣言自金陵启行入觐;二月六日至泰安,遂登泰山。其中,“二月六日”条便是引自3-22孙衣言等题记。孙衣言(1815-1894),字绍闻,号琴西,浙江瑞安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官至江宁布政使。

《清实录光绪朝实录》:光绪三年(1877)二月十七日,“以江宁布政使梅启照为浙江巡抚。”十八日,“命浙江巡抚梅启照即赴新任,毋庸来京请训。”《实录》明言“毋庸来京”,但依3-23看,梅启照还是于“光绪三年三月二日入觐”,原因不明。梅启照(1826-1894),号小岩,江西南昌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官至河东河道总督。其兄启熙光绪三年任泰安知府,此次是否因兄登岱,未知。

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起,清廷定期于每年之四月十八日遣大臣赴泰山致祭碧霞元君[20]。3-27石刻即为1907年致祭泰山而题记,中有“二次奉命”之语,说明其致祭在之前还有一次。今五松亭后岩壁有“东天一柱”石刻,款:“光绪丙午(1906)夏四月,致祭使者泾县吴廷斌书。”即吴首次致祭所留题名。清廷最后的几次致祭均在泰山留下了印记,如光绪三十四年(1908)署理布政使、山东按察使胡建枢题记(升仙坊题“亦可阶升”及玉皇顶题“儿孙罗列”);宣统元年(1909)布政使朱其煊题记(升仙坊题“绝顶云峰”);又宣统二年(1910)泰安知县俞庆澜跋岱庙秦篆:“宣统庚戌……四月提学罗公正钧行封山礼(按此为清代最后一次致祭)。”

(六)民国石刻

有纪年民国石刻仅有四处,数量少的原因一是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无暇登山;二是大观峰历代石刻密密麻麻,已无隙地,故石刻少而且多在边角位置。

《泰山题石选粹稿本》:“石筍题:‘志在随英雄救国。张朱义庸。’民国十三年(1924)张宗昌督鲁,十六年(1927)登岱,夫人伴随者四人,宿玉皇顶观海亭。于极顶峰下题‘卧虎战胜(冒景玮题,今存)’与‘讨赤到底(今佚)’,署自款外,并在大观峰东石筍题此七字。朱义庸为最宠幸之姨太太。”张的如夫人中,朱氏只有一人,即二十一姨太朱宝霞[21],3-31题名者张朱氏疑即此人。

3-32“深远高大”为大观峰石刻群最晚的题词石刻。书者陈兴亚(1882-1959),字介卿,辽宁海城人。官至陆军中将、东三省宪兵司令。陈此次登岱,共题名5处,其他四处分别在孔子崖、瞻鲁台、仙人桥、经石峪。1933-1935年间,陈从泰山开始,遍游五岳,留下了大量的石刻。

四、结论

大观峰石刻群共包含一百七十馀处石刻,文中根据年代进行了列表分类,并就碑石内容、年代、作者、现状等作了细致勘察和考证,填补了志书中的多处空白,并更正了文献中的识读错误,进而还原了部分碑石的本来面目,同时还发现了几处未见记载的石刻,如4-2、4-8、4-12、4-21等。

猜你喜欢

大观题记石刻
西狭颂摩崖石刻
大观的艺术 艺术的大观——小记横空出世的横山大观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山西祁县贾令村狐神庙及其舞台题记考述
让题记道出文章的灵魂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孝堂山石祠北魏二题记考论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人与事/大观
外过城市雕塑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