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3-13金虹新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末梢受检者血常规

金虹新

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基础和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主要是对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再根据血细胞的分布情况、数量改变以及形态等对血液性疾病和炎症做出判断,是发现患者全身代谢类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临床筛选疾病、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1]。近年来,血液分析仪逐渐被广泛应用,其具有极高的准确性,为临床带来很大的方便与效率。血常规检查对于临床诊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临床疾病诊断的准确率。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为临床中应用较为普遍的采血方法,但采血方法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程度,因此对不同采血方法的差异性予以明确,有利于为血常规检验的精准性和可靠性提供保障[2]。本次研究采用2017 年9 月~2019 年10 月在本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共130 例,主要对比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方法的检测结果,并针对其检验结果予以评价,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9 月~2019 年10 月在本院接受血常规检验的受检者共130 例,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65 例。参照组男35 例,女30 例;年龄最小21 岁,最大69 岁,平均年龄(42.09±9.24)岁。研究组男37 例,女28 例;年龄最小22 岁,最大70 岁,平均年龄(43.82±9.3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受检者均为健康者,均进行血常规检验,受检者及其家属自愿参加研究,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且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排除标准:传染性疾病者;严重器质性疾病者;遗传性代谢疾病者;血液系统疾病者;免疫功能障碍者;精神异常或者精神病史者;妊娠期或者哺乳期者。

1.2 方法 两组受检者均接受血常规检验,检验前8 h禁食禁水,于第2 天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血液。参照组应用末梢采血方式进行检验,具体方法:护理人员进行血液采集,双手进行消毒,并佩戴乳胶手套[3],之后按摩受检者左手中指指尖位置,当其呈现充血状态时利用医用棉签对采血位置进行消毒,并按住采血位置,用无菌采血针刺进采血指端内侧,刺进深度2~3 cm,然后立即拔针,并使用无菌棉球将受检者指尖溢出的第1 滴血液予以擦除,然后利用吸管吸取剩余的血液,将吸取的血液放入真空抗凝管中,最后轻轻摇匀血液备用[4]。研究组利用静脉采血方式进行检验,具体方法:调整受检者手臂姿势,使其保持前臂伸直的状态,选择采血位置后利用压脉带在手臂上环绕一圈并打上活结,指导受检者握紧拳头使其静脉处于突出状态,然后利用碘酊棉签对采血位置进行消毒,保持动作轻柔且快速将针头斜刺进受检者静脉中,穿刺成功后缓慢拉动注射器针栓采集血液,当采血量达到标准后退出针头,采集的血液需要使用真空抗凝管进行保存,并轻轻摇晃真空抗凝管[5]。两组受检者血液采集结束后2 h 利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析受检者血液标本。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受检者的检验结果,主要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受检者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受检者的检验结果比较()

表1 两组受检者的检验结果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血常规作为临床的基础检查,是通过血细胞的数量、形态等为治疗与诊断提供准确依据的一种手段,目前临床主要采用静脉采血法和末梢采血法[6]。通过血常规检验可以使临床医生充分掌握受检者的血液状况,如白细胞指标可以判断人体是否存在炎症,红细胞指标可以判断人体是否有贫血情况;同时,血小板的相关数据也可通过血常规检查进行疾病的诊断。血常规检验不仅是临床疾病诊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诊断方法,而且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且准确的参考依据,在对机体是否感染、贫血以及并发血液系统疾病予以评估的同时,还会对未出现的疾病进行风险评估,进而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作用。

随着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血常规检验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面对临床医学的进步,医生对于检查结果的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相关报道显示,在对受检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采血方式的不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检查结果,因此为保障临床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应慎重选择采血方式。末梢采血法的操作方式比较简单,应用也相对广泛,另外具有较好的耐受性,对于较为肥胖及儿童、癌症晚期患者而言更为适合。但有关研究发现,末梢采血的位置通常为患者的手指尖及耳垂等,这类位置需按摩、挤压方可出血,且血液循环状况相对较差,这些情况对最终产生的血液检测结果具有一定影响,误诊率较高[7]。此外,末梢血的温度偏低,同等条件下采血检查,末梢血会早于静脉血发生溶血反应;且皮肤穿刺位置容易使血小板粘附,可能出现微血块,因此,末梢血对反应全身血液情况具有局限性,会降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8,9]。而静脉采血则多在肘静脉采集,该处的血液组成情况更为稳定,周围环境因素影响较小,能更准确的反应血液循环状态。另外采血是利用真空管进行,标本在真空管内处于封闭状态,与空气无接触,进一步避免标本污染的可能性。根据血液分析仪对血液标本的要求,静脉血血量充足、稳定性高、变异系数低,更具检测优势。秦莎莎[10]研究结果表示,在血常规检验中,受检者经静脉采血方式进行血液采集,其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体积数据分别为(5.01±1.07)×109/L、(3.02±0.27)×1012/L、(209.32±46.25)×109/L、(0.30±0.04)%、(103.25±14.65)g/L、(80.36±10.32)fl,其数据与末梢采血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静脉采取数据更为精准,具有稳定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以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分别为(5.89±0.98)×109/L、(4.16±0.69)×1012/L、(13.57±8.03)g/L、(0.47±0.05)%、(228.73±34.72)×109/L、(311.82±18.26)g/L,明显优于参照组的(7.29±1.00)×109/L、(3.93±0.51)×1012/L、(10.71±8.01)g/L、(0.40±0.03)%、(210.43±30.19)×109/L、(304.16±15.1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静脉采血方式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与重现性较高。本研究的数据与秦莎莎[10]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表明静脉采血的变异系数更低,具有稳定性,能够在控制交叉感染的前提下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

总之,相对于末梢采血方式,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静脉采血方式其检验数据更为精准,可为临床诊断提供给科学、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末梢受检者血常规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细节护理在健康体检中心护理服务中的应用及体检满意率分析
冠状动脉CTA检查前需做哪些准备?
说说健康体检中的沟通技巧
健康管理对纠正体检人群不良生活方式的效果评价
向区域创新体系“末梢”发力
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对血小板计数的影响
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
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