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1-03-11王伟伟

天府数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高职数学人文教育教学实践

王伟伟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我国教育界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越来越重视。从立德树人角度来看,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是人文学科任务,也是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一个综合课题。数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因此,在数学学科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文章以高职数学教学为切入点,结合课程改革背景,从创新教育理念、展示数学历史、挖掘美学元素、开展道德教育等角度给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职数学;人文教育;教学设计;教学实践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职数学课程标准已经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纳入到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中来。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不断提升,是促使学生数学文化学习,体现数学学科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在高职数学课程指导中,开展人文教育,引导学生人文素养发展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要求。通过人文素养的渗透,学生不仅可以接受数学知识,还能够获取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从而达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的目的。但是,目前在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从学生数学知识学习,以及职业素养发展的角度展开实践,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针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改进:

一、创新教育理念,重视人文教育

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让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也迫在眉睫。在高职数数学课程教学中,根据学生人文素养发展要求,教师应担负起主导者的责任,主动转变教育观念,围绕学生主体的发展展开教学实践。

从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应该从以下两个角度重新认识学生的发展:第一,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人文素养是构成学生整体素养的重要部分。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知识的丰富,还需要情感的充盈。基于此,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应打破“知识本位”的认识局限,围绕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设计教学目标,构建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支持学生的全面、完整的发展。第二,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独特的人,对学生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是一个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且这种个性具有独特性。而尊重并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自己读书、自己观察、自己感受、自己体悟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发展。

二、展示数学历史,渗透人文教育

对高职生而言,数学专业知识常常被贴上“抽象而枯燥”的标签,在学习中也常常陷入思维定式,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人文素养的渗透将改变这一点。数学教学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计算、推理与证明的教学,它还会教学生一些悠久的历史,以及其中包含的文化知识底蕴。基于此,在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历史资源的运用,通过数学历史挖掘其中蕴含的理性精神,包含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让学生在历史的熏陶中实现人文素质的发展。

数学历史主要介绍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数学家们在探究数学知识、构建数学这座“大厦”中所体现出的精神品质。在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结合各章节教材的内容引入历史知识,例如在学习“函数”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函数”的演变历史:公元前300年古巴比伦研究者发现的自然函数;十七世纪苏格兰数学家格雷戈里从客观现象中抽象出的代数函数;十八世纪瑞士数学家欧拉拓展运算种类后提出的解析函数;十九世纪德国数学家黎曼提出的变量数学;20世纪美国数学家对维布伦对变量函数进行的拓展研究。函数概念演变历史,充分揭示了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学生可真切看到人类对函数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同时感受到数学家们在研究中付出的艰辛和智慧,体会其中闪耀的人文主义的光辉。

此外,在引入数学历史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以著名的数学家为切入点,并通过这些著名数学家的研究工作,感受其中的人文精神。例如数学家名言笛卡儿,在数学研究中强调创新,他尝试将几何问题化成代数问题,提出了几何问题的统一作图法,并引入了单位线段,以及线段的加、减、乘、除、开方等概念,从而把线段与数量联系起来,而数形结合的应用也因此变得更加广泛。从笛卡尔的生平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其提出的经典理论,提出的经典名言,如“我思故我在”等等,还应让学生认识到一种宝贵的精神品质,而这种品质才是驱动一个人不断探究、不断创新的动力。

三、挖掘美学元素,激发人文情感

在现代数学教育中,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美的审美能力也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利用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展开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强化他们對数学知识的感受,提升对数学学科的爱好,更有助于增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数学学科的美展示给学生,吸引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接受美的熏陶。具体来讲:

第一,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科的奇异之美。所谓奇异之美就是数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往往出人意料,让人赞赏和叹服。培根曾说:“没有一个极美的东西不是在调和中有着某些奇异。”在数学学科中也不乏这样“调和着奇异”的例子。例如在学习了抛物线的解析式后,教师根据现实生活情境设计问题:某地一座古桥,桥身横跨小溪,面临江水,桥下冬暖夏凉,常有渔船停泊桥下避晒纳凉。已知主桥拱为抛物线型,在正常水位下测得主拱宽24m,最高点离水面8m,以水平线AB为x轴,AB的中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1)求此桥拱线所在抛物线的解析式;(2)桥边有一船浮在水面部分高4m,最宽处m的鱼船,试探索此船能否开到桥下?说明理由。这一问题将数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计算过程是能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妙用,从而感受数学的奇异之美。

第二,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科的简洁之美。数学的简洁之美在于它能够用高度抽象的公式、最简洁的模型来呈现极度复杂的问题,并且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基于此,在高职数学教学指导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渗透数学知识简洁性的特点,引导学生在思考、分析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第三,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科的对称之美。现实生活中对称的现象随处可见,数学则利用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将这种对称更加精确、更加具体地展现出来,从而呈现出一种动人的美丽。例如在学习“圆形”的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毕达哥拉斯的阐述:“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引导学生通过抽象的解析式加以证明,分析圆形的对称美,进而让学生在数学学科的美学熏陶中健康发展。

四、开展道德教育,发展人文素养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重视,教师在的教学设计中应找准德育的切入点,巧借载体,设计方法,让学生在探究数学问题的同时获得德育的熏陶。

在学生的预习指导中,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性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学习“对数函数”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作图任务,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接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借助图形更加深入地把握对数函数的解析式。学生在课前任务的驱动下,利用教师提供的微课,尝试用之前所学的函数知识的相关内容进行迁移、探究,仔细观察函数图像的特点,进而在分析中得出结论。这样的课前学习过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机会,学生在思考、研究中提高了自我意识,为自我发展奠定了基础。

再如教师还可以将数学教学与实践活动密切结合,引导学生的实践探索,让学生不仅能够调动数学思维,更能够加强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将专业课程内容与数学课程相结合,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假设、作图、计算等实践,真正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进而逐渐发展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研究性学习与合作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组织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协作、共同思考,促使学生走出个人主义的误区,提高对团队价值的认识,形成团队精神。总而言之,在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元素,优化教学设计,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与道德熏陶中实现人文素养发展。

结束语

總之,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人文价值。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加强实践研究,设计贴合实际,具有操作性的教学策略,并通过研究实践改进教学,进而提升人文素养的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谢明初,陈慕丹.从数学史看数学教育的人文性及其实现[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3):84-91.

[2]杨杰.人文教育在职业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福建茶叶,2019,41(07):181.

1275501186212

猜你喜欢

高职数学人文教育教学实践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数学教学中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融合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高职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分析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