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专有项翻译方法刍议
2021-03-10李坤利邓琴分鲁靖颖旷陈祺周红
李坤利 邓琴分 鲁靖颖 旷陈祺 周红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研究成果《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外宣翻译研究 》(湘教通〔2021〕197 号) 。
作者简介:李坤利(2000—),女,本科,研究方向为翻译。
摘 要: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专有项外宣翻译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湖南文化的魅力传播。可事实上,对湖南非遗文化专有项翻译的研究文献寥寥无几,外界对此也缺乏一定的关注度。该文旨在黄友义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和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下,通过对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湖南非遗文化专有项翻译的研究,寻找合适的翻译方法,为湖南非遗文化对外传播做出一份贡献,推动湖南非遗文化“走出”国门,让世界各地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湖湘文化。
关键词:湖南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专有项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1)12(b)-0000-00
Abstract:The translation quality of culture-specific items(CSI)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unan Province directly affects the spreading of charming Hunan culture. But in fact, there is few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and there is a lack of attention from the outside world. This paper aims to, under the "three close" principle of Huang Youyi's external publicity of translation and Aixela’s culture-specific item translation strategy, find suitabl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CSI of Hunan heritage culture to make a contribution to the external publicity, promote the “going out” of heritage culture, so that more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could understand and grow to like Hunan culture.
Key Words: Hunan Provinc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SI; Translation strategies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专有项代表着湖南的文化结晶与传承,彰显了湖南的文化自信乃至中国的文化自信。随着社会进步与个人财富的增加,文化专有项对国外的传播影响也日益渐增,考虑到与受众的文化差异,对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成为了湖南非遗文化对外传播的一个难点。要想让国外受众更深层次地了解湖南非遗文化并起到宣传推广的效果,非遗文化专有项的外宣十分重要,外宣翻译的质量也直接影响了文化的传播。据笔者了解,知网等文献库没有记录关于湖南非遗文化专有项的外宣翻译研究的文献,相关著作更是稀缺至极。当下,对湖南非遗文化专有项的翻译还有较高的提升空间。为了解决该问题,笔者将以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理论为框架,采用“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专有项外宣翻译的重点与难点,着重研究了湖南非遗文化专有项语言及文化特点,对湖南非遗文化专有项名称翻译策略及方法进行探讨与研究,努力让世界各国人民领略湖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1-2]。
1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概念及策略
翻译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之间相互交流传播的桥梁,所涉及到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文化,对不少翻译者来说这种一个国家特有的、特殊的文化差异便成了翻译中的一大难点。针对这一翻译难点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西方学者尤金·奈达将其定义为特定文化范围内的词,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和间接的反映并且这种翻译受到文化意象影响,奈达提出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实现思想沟通(Nida,2005)。哈维尔·佛朗哥·艾克西拉是首位明确提出文化专有项定义的学者,他在1996年提出文化专有项的定义:“文本存在某些项目,其功能和涵义从译出语文本转换到译入语文本时会发生翻译方面的困难,困难是译入语读者的文化系统中不存在的对应项,或者该项目有不同的文本地位”(Aixela,1996:58)。简而言之,文化专有项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特有的,能彰显其最显著的文化特征,并且在其他国家或民族中找不出与之相对应的文化项,这种文化专有项可以是物质上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通常有十分悠长的历史,具有特别的意义,并且可以促进一个地方的文化传播与发展。对于这种负载着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中西方学者也先后提出了许多方法策略来应对这一难题。中国学者邱懋如(2001)例举了7个途径:直译、移译、音译加类别词、替换、解释、译出;王东风(1997)提出文外做注、文内明示、归化、删除、硬译5种方法;西方翻译学者艾克西拉提出了11种策略:重复 、转换拼写法 、语言(非文化)翻译 、文外解释 、文内解释 、使用同义词 、有限泛化 、绝对泛化 、同化 、删除 和自创(Aixela,2007)。笔者在对比了多种翻译策略后发现艾克西拉的翻译策略专业性更强、更全面,因此最终决定采用艾克西拉的11种策略的其中一些原理对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专有项进行翻译研究。此外,笔者还将结合黄友义先生的“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3-5]。
2湖南非遗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及方法
湖湘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文化,它融会了许多的古代文人的思想,因此湖湘文化内容百花齐放并且富有特色,其中的文化专有项更是彰显了其独特的文化性。其翻译难度较大,因此几乎没有关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专有项的文献。为了解决该问题,笔者将以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理论为框架,采用“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对湖南非遗文化专有项进行研究。基于湖南省非遗文化专有项的特点,译者采取转换拼写法(音译+类别词)、转换拼写法+外文解释、转换拼写法+内文解释、以及同化法4种翻译方法,选取具有代表的一些湖南文化专有项进行外宣翻译。
2.1转换拼写法(音译+类别词)
当词语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而且找不到对等的词语翻译时,译者往往会最先使用音译法。音译法作为异化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保留了文化专有项的源语文化特质,深切地体现湖南民族地方特色,也突出了黄友义“三贴近”之凸显文化特色原则。但是仅仅通过音译法无法向国外受众传达具体信息,只会让他们感觉不知所云。為了让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文化专有项,兼用归化策略-意译解释之加类别词,从而达到对外宣传湖南非遗文化专有项的精粹。比如湘剧可以翻译为Xiang Opera,湘剧一种湖南非遗文化专有项,其中 “xiang”保留了源语文化专有的特点,而 “opera”则表明了该非遗文化专有项的类别,这两种翻译方法结合有效地传达了源语意义,以及地方民族特质。“浏阳皮影”可以翻译为 Liuyang Shadow Play,“苗族武术”可以翻译为Miao Minority Martial Art,“湖南花鼓戏”可译为Hunan Huagu Opera。湖南非遗文化项具有高度凝练的特性,因此我们在翻译时要注意简洁具体,突出黄友义外宣翻译“三贴近”之准确切实经济原则。
2.2转换拼音法+文外解释
在众多的非遗文化专有项中,有一些非遗文化专有项具有复杂难以理解的概念,需要解释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且解释的语言篇幅较长,为了不打扰国外受众读者的阅读,基于第一种翻译方法,我们额外添加文外解释。其通常以脚注、尾注、评论文字等形式展现,从而让读者更清晰、更全面地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一步理解非遗文化专有项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例如侗款、串春珠、汝城香火龙以及炎陵三人龙都属于文化专有项,由于这类文化专有项的文化内涵过于复杂,国外受众读者难以理解,此时译者需要进行长篇幅语言解释,否则会中断译入语受众的阅读体验,从而导致读者失去阅读耐心,就不能成功地传播源语文化,失去了传播的价值。
2.3转换拼写法+文内解释
转换拼写法加文内解释是翻译过程中常见的翻译策略,通常出现在语篇内(标题除外),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对文化专有项加以解释说明。因为仅用转换拼写法有时难以使国外受众读者读懂,加上文内解释能让读者更容易认识和接受文化专有项所要传递的文化内涵,以免国外受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文化专有项模糊不清,影响读者的流畅阅读和整体把握。这个策略正好符合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中的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以达到有效地对外宣传的目的。因此,为了更好、更明了地描绘出切合于当地特定文化下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在翻译人名、地名、物名、宗教、传说、风土人情等非遗文化的专有名词时,译者往往采用转换拼写法加文内解释的方法。如盘王大歌、常德丝弦、湘西三棒戏、桑植傩戏等文化专有项出现在非遗外宣文本的语篇中,为避免干扰外国受众读者阅读,译者可使用此方法保证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2.4同化法
通常在外宣文本翻译过程中出现生涩难懂的文化的专有项时,译者采用同化的方法达到文化传播和交流的目的。例如“道州龙舟”是湖南省永州市道县重要的传统习俗活动。每逢端午佳节,当地不但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更有精致漂亮的工艺制品,表达了对爱国诗人屈原的追忆。最影响深远的还是规模盛大的赛龙船活动,每年会在潇水河上鸣锣开赛,有助于弘扬当地民俗文化和道州龙船精神。这类似于西方的牛津剑桥赛艇对抗赛(The Oxford and Cambridge Boat Race),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学校间赛艇对抗赛。1856年,赛艇比赛正式成为一种比赛传统,几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虽然西方没有吃粽子这一习俗,但我们在龙舟的赛艇比赛上都是全力以赴展现出不俗的表现,因此湖南道县“道州龙舟”可译为“Daozhou dragon boat race”。 “竹夫人”是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制品。它长约1米,是用竹编织成的圆柱物[6-7] 。与西方的Dutch Wife在形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妙。根据查询《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9版)》可知,Dutch Wife的定义为:“Late 19th century extended use of the term, earlier describing a rattan open frame used in the Dutch Indies to support the limbs in bed.”因此“竹夫人”也可译为“Dutch Wife”。
3结语
文化专有项是湖南物质文化遗产外宣文本翻译中的亮点与难点。译者应当尽量将内容层面与语言层面相结合考虑,保证译文既能保留原本的民族文化特色,又能同时被受众读者理解与接受。非遗的文化专有项外宣不仅仅有助于展现湖南的民族特色风情,也是展现中国特色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之一。该文结合黄友义的“外宣三贴近”原则,参考了艾克西拉专有项翻译策略,通过选取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资源库中的文化专有项实例进行翻译分析,主要采取了转换拼写法、转换拼写法+文外解释、转换拼写法+文内解释、同化这4种翻译方法,对湖南非遗文化翻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 丘冰,黄秋华,邓嘉明.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平台与资源建设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9):118-120.
[2] 邓梦铃,陈旭,罗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衍生品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综述[J].质量与市场,2020(4):60-62.
[3] 武欣,另青艳.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研究[J].艺术科技,2017,30(7):5-6.
[4] 张玉琳,刘安定,赵金龙.湖南省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J].服饰导刊,2021,10(2):44-50.
[5] 赵小亚,陈敏,谷雨.张家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青年,2021(11):105-106.
[6] 李静宇.非物质文化遗产“遵义通草堆画”传播策略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21.
[7] 朱贤柱.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法保护模式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21.
3200500338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