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教育在线教学的互动仪式链研究

2021-03-09王春霞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老年大学在线教学课堂

[摘 要]课堂互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满足师生双方情感释放和获取的有效途径。结合互动仪式链的构成要素和互动仪式结果,以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开展的在线教学为例,将师生教学活动置于该理论的框架中,进行研究分析和功能解构,并透过在线教学师生互动的现象,思考线上教学互动的开展现状和提升对策。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老年大学;在线教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21)06-0036-10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许多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在线教学活动。老年大学等教育机构也加入了在线教学的行列。有规模、有组织的老年教育在线教学刚起步不久,目前处于边实践边探索的阶段。老年教育机构和相关老年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形式、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管理等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和实践。老年教育在线教学还存在值得探讨并改进的问题,如师生在线互动不够理想的问题。

老年教育在线教学互动的不足表现为:在线教学设计不够合理,互动环节未能有效开展;老年学员因各种原因,对在线学习的相关操作不太熟悉;师生之间产生疏离感,缺乏线上教学的群体归属感;平台功能不够完善,网络运行不够流畅,信息传递存在阻碍等。多种原因使得师生在线课堂的有效互动不够。而课堂互动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也是满足师生双方情感释放和获取的有效途径。研究人员在上海静安区老年大学开展在线教学的调查中了解到,师生都有提高在线课堂互动实效的愿望。

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成为趋势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老年教育在线教学课堂互动的实效,如何达到传递知识与情感的目标,如何让师生在虚拟场景下拥有群体归属感和获得感?针对现状,本研究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视角,结合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在线教学实践,开展了在线教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研究。

二、概念界定与样本选取

(一)概念界定

2004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科林斯在《互动仪式链》中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他认为:“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可以被看作一条互动仪式链,人们在这条链上不断地从一种际遇转向另一种际遇,不同水平的际遇反映的是不同表达意义的程序化活动”[1]8,指出“互动仪式链是关于那些具有情感和意识的人类群体中瞬间际遇的理论”[1]15。科林斯认为,互动仪式中的互动情境沿着两个维度——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机制确立并发生变化,当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变得强烈时,自我强化反馈过程导致更强烈的情感体验活动。而人们关注符号的程度——与“互动仪式”的周期性重复有关,互动仪式不是一次孤立的仪式,而是“互动仪式链”[1]175。

当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进行知识有效传授、思想沟通、观点碰撞的双向互动的发展式过程。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2],师生共同关注教学内容,感受教学中融入的节奏与情感。

(二)样本选取

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主动调整教学计划,精心谋划、统筹协调,分步有序开展线上教学。自2021年3月至2021年7月,共计40门课程通过腾讯课堂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涉及国学、语言、音乐、摄影、书画、保健、家政、计算机8个系列的内容,34名教师参与在线直播,140个线上班級紧密互动,10000余人次学员参与学习,课程免费向学员开放。本研究选取2021上半年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线上教学开展情况为样本,并在学期末对参与线上教学的学员开展了抽样问卷调查,以获取在线教学互动情况的相关数据。

三、在线教学互动仪式功能解构与内容研究

科林斯提出互动仪式的模型,认为构成互动仪式链的要素主要包括:群体的聚集、排除局外人的屏障、共同关注的焦点以及共享的情感体验,其中最重要的是参与者的相互关注焦点和共享的情感状态,两者具有互相连带并发生强化作用,产生共享的情感和认知体验。仪式结果产生群体团结、情感能量、社会关系符号和道德标准4种结果。

结合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构成要素和互动仪式的结果,以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开展的在线教学为样本,将师生际遇解构于该理论的框架中,透过在线教学师生互动的现象,开展研究分析和功能解构。

(一)线上教学互动仪式的构成要素

互联网为人际交往的虚拟场所,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教学、师生参与的过程,具备科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中所构成的要素,师生作为虚拟群体的聚集,设定了同为老年学习者的群体边界和准入机制,以聚焦共同学习知识为焦点,并在教学互动中唤起师生双方的情感,以此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共同发展。

1.群体聚集——组建线上学习群

群体聚集和排除局外人的屏障是互动仪式得以启动的两个前提条件。在科林斯的观点里,物理空间的身体共同在场是互动仪式链必不可少的一环。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拟在场赋予了互动仪式链新的意蕴,虚拟聚集近似于物理聚集,仪式的群体可延展为始于共同采取某一行动或参与某一活动。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比,缺少实体班级归属感,学员容易产生个体孤独感。为了营造学习群体氛围,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在线上开学前,以课程为单位组建了线上学习群。群内成员为教务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学员,学员为报名该课程的成员。教学信息在群内进行发布,群内学习者扫码或点击课程链接参加学习,同时学习群也是师生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教务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学员通过网络实现虚拟在场和群体聚集。课堂互动仪式是课堂中师生所进行的规范有序的互动行为系统[3]。为顺利开展线上教学,分享优质学习资源,方便师生、学员间的交流,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还制定群规,明确在线学习规范,并发布于每个班级线上学习群。

2.排除局外人的屏障——师生群体的身份认同

排除局外人的屏障是互动仪式强化参与者为“自己人”的身份、对这些不相关个体即局外人设定了限制,是个体参与群体的准入机制,营造了一个相对特定的小圈子,参与者知道谁在参与。

学校在教学开始前,对参与线上教学的群体明确了成员的身份认知和角色定位。由教务员、任课教师、班主任和学员组成线上群体,教务员在贯彻学校管理规章的前提下,推进、协调系别线上教学工作;任课教师主要担任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和指导,是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和服务者;班主任担任群主,负责班级日常的教学管理;每群中有2~3名学员担任群管理员,协助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报名学员作为本班学习者,享有线上学习的权力及自愿退出的权力,但没有“拉人进群”参与学习的权限;非报名学员不在学习群内,而且线上开学后,不再接受新学员报名。在线学习形成了一个屏障,隔离了没报名即非班级内成员,不在群内的学员接收不到教学信息。

3.相互关注的焦点——催生参与者互动兴趣

相互关注的焦点是互动仪式链中重要的一环。科林斯认为,参与者聚焦于共同关注的对象上,并相互传达或分享该焦点信息来理解对方的意识,这种共享的认知体验直接影响着微观情境的集体意识。师生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上,教师关注的焦点是教学服务,注重教学的实效性,学员关注的焦点是需求满足,注重自我的获得感,师生通过聚焦关注点,比如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参与者表达自我、回应他人,同时,在获得他人的回应之后,个人表达的热情也进一步升华。互动仪式的形成和传播是伴随着焦点的产生、转移和再生的一个过程。

在2020年9月,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尝试开展线上教学,尽管学校在技术支持和业务培训及后勤保障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但由于很多教师都是第一次参与直播教学,很多方面经验不够,在教学互动层面略显不足。2021年春季学期的线上教学有了之前的经验铺垫,教师对教学进行了进一步优化,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更加注重学员的参与度,注重互动的实效性。图2显示的是抽样调查的学员所学课程的互动形式,数据显示课后互动占比最高,课中集中辅导和互动讨论占比持平,课前互动也占有不小的比例。

课前:教学目标互动设计。教学目标不是教师单向指定,而是基于学员整体偏向、层次、水平等因素综合考量后进行设定,师生通过学习群进行调查和反馈,学习需求和學情反馈是设定教学目标和编排教学内容的重要参考指证。如舞蹈课程,教师提前对学员舞蹈基础的进行了解;计算机课程,教师先行对学员智能技术运用水平和学习需求开展调查等。从学情出发,教师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进行目标设计。在教学目标设定过程中,学员从一开始就有了先入为“主”的身份认同,感知教学就是为“我”、为“我们”学员而设,学员的主动参与性得到了很大发挥,这为后续进一步的教学参与和情感体验作了铺陈。

课中:教学内容互动进行。在线教学并不是将课堂简单地搬至线上,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的教师们为了展现更好的课堂效果,精心准备每一堂直播课,为了吸引学员注意力,在教学形式的设计上下足功夫营造共同关注的焦点。例如,声乐直播课邀请了几位学员参与现场互动教学,并以线上布置作业——学员录音回课——教师点评反馈的方式,促进师生共同交流;英语课通过主题交流活动,引导学员开展思考,学员连线回答,教师解答点评,师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课后: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每门直播课程为一周一次,每次一小时。一小时的在线直播难以满足学员的学习需求,学习群成了课后学习互动的重要场所。学员在群里提出问题,交流心得感悟,互相解答问题,分享各类学习成果。教师、管理员和教务员对学员学习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与线上教学不同的是,线下有教室场景,有班级实体。当学员离开教室,尽管也有班级学习微信群,但微信群内的成员并不会保持高度活跃。而线上教学,尽管直播上课,但群里的成员、群里的消息让学员对群充满着粘合感和依赖感。这也是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140个在线学习群保持着活跃状态的因素之一。

除了课程教学互动,在教学管理上,管理员们时刻把学员当作主体,从发布各类教学信息到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管理员在日常的线上班级管理中事无巨细,并且坚持全程跟班听课,全面关注学员在群里的反馈,让学员始终感知线上集体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情感性。

4.共享的情感状态——维系互动仪式的驱动力

共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是互动仪式链得以启动的条件之一,迸发的情感是仪式链得以维系的重要驱动力。聚集在同一直播课堂和学习群中,一次次的互动交流增加了情感能量的储备。

老年大学的线上课程不同于学历教育的课程,老年学员对课程的选择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是学员主动择课的过程,这本身就有一个情感基础,基于自我的情感和对课程、对教师的情感。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的线上课程,对学员在规定时间内的报名不设名额限制,意味着老年学员完全可以根据兴趣和喜好选择课程。在线上教学中,当师生逐步密切关注其共同的焦点内容,了解彼此的教与学时,他们就会更强烈地体验到在教学中共享的情感,形成情感的共鸣。所以,学员在平台中的提问、评论、点赞、献花等行为都是代表着参与者的情感连带,在互动情景中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从这种意义上来看,线上教学可以看作是通过情感的传播来进行的。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在2021年春季的教学中,无论是直播课堂还是140个在线学习群,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活跃的对话渠道让参与群体在情感上交织着、期待着、兴奋着。

图3显示线上教学互动情况整体评价,88.57%的学员给与了“非常好”的评价,其余评价为“较好”,没有一般、较差、很差的占比。相对集中的数据占比凸显了学员整体对线上课堂交互的较高评价,群体情感体验满意,就会形成情感共享。

(二)在线教学互动仪式的结果

根据科林斯互动仪式理论,当互动仪式链中的各组成要素得以有效运行,产生的关注焦点和情感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互动仪式会产生四种结果:群体团结、个体情感能量、社会关系符号和道德标准。

1.促进群体团结——产生群体归属感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到,归属感是人最基本的社交需求,主要是指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的认同程度并与之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4]78。

当群体成员拥有共同关注的焦点,成员将会作为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旁观者,其身份上的归属感、情感上的归属感和精神上的归属感就会产生,群体团结会逐步发展起来。

在老年教育在线教学过程中,师生以知识点为关注焦点,共同参与对知识点的解构。成员还通过加入讨论引起共鸣,增加彼此间的交流,通过上传作品获得大家的关注和评论,自我认同感也得到相应提升。在共有的学习体验中,良好的互动仪式结果会促使群体成员感觉自身和其他成员是共同相关的,有着集体潜意识和集体归属感。在每一次的互动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建立了关系网络,增强了自我获得感,稳固了班级的团结性,为进入下一次教学互动活动提供了一种内生动力。在老年大学在线课堂和140个班级群里,学员通过文字、语言、书画、诗词、音乐等多种形式表达对课程安排的喜爱、对教师教学的认可、对学员互助的感恩、对和谐氛围的满意,并相互呼应,形成群体共识和群体团结。

图4显示的是2021年春季学期结束时,对老年学员线上学习是否存在无归属感情绪的调查。从显示数据来看,超过半数的学员自始自终都对群体存在着归属感;近三成的学员随着参与次数的增多,无归属感也在慢慢消减;有部分学员在参与过程中会感到没有归属感。

2.释放情感能量——成为互动支持者

情感能量是互动仪式链中最关键的因素,也是互动仪式链的核心。科林斯所指的“情感”不是通常所说的具体情感,他认为:“情感能量不仅仅表现为大量的兴奋、激动、悲伤、歇斯底里等这些激烈的情感特征,更重要的是,情感能量是一种稳定、持续的情感,它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不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短期中断。”[1]158在教学过程中,情感能量能在单次互动仪式中产生,随着互动次数的增多,情感能量也会不断积累。情感能量有层次之分,这和互动仪式的程度相关联。同时,在互动仪式中,群体不断产生着情感能量。

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线上教学随着课程的推进,互动频率和互动深度的增加,群体成员的热情、力量、积极进取的状态得到进一步显现,师生良好的双边关系在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情况下,也越来越呈现出高内聚、高耦合的氛围。这是因为教师和学员在充分感受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教学活动成了相互协商和合作进行的互动过程,催生了学员的核心参与感,激发学员高强度的情感能量。比如,在手机课程中,学员在学习和生活的日常中,会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手机操作问题,会产生新的学习需求。在学习群里,每天都有问题提出来,教师会给予细致的解答,许多热心的学员也会积极参与其中,提出解决方法。无论是提出的问题,还是解决的方法,都是学员潜在的需要,知识点和情感就在互动中被推动着、呼应着,所以群里气氛非常活跃。而对于一些应时产生的共性又典型的知识点,会以适当调整教学计划的形式,开展集体线上教学。比如百度网盘,由于线上教学的推进,资源的共享与备份成了学员的需求,课程将本不在计划内的百度网盘作为教学内容进行在线授课,解决了学员的困惑。老年大学课程教师时常能收到学员发自内心的感谢和点赞,不仅是对教师,也是对课程、对线上教学的肯定和好评,情感能量也随之不断累积。图5显示的是学员线上互动感受,数据表明,94.3%的学员对互动保持着较高的兴致,愉悦程度较高,只有5.7%的学员呈现情绪和兴趣一般的状态,而对互动厌倦或兴趣不大的比例则没有。

当然,在这情境中,互动积极者往往具有比较高的情感能量,并能引导其他成员建立情感连带;互动不太积极者或基本不参与者,情感上比较疏离,较难产生或积聚情感能量。

3.社会关系符号——标志与群体息息相关

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要素。群体在互动过程中,通过对符号的理解与认同、使用与展示等过程,表达出成员的主观意愿或意义。符号承载着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在群体互动时,当在话语或思想中使用这些象征符号时,他们会心照不宣地想到群体成员。

老年人的学习具有非功利性和高度自觉性的特点,“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等价值观念成为老年学习者的共享符号。老年大学课程的丰富性、多樣性及线上教学良好的互动性,又赋予班级群体特定的共享符号。以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苹果手机与智慧生活”班级为例,同为苹果手机使用者汇聚于线上教学课堂,通过学习交流,习得智能手机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苹果ios系统的唯一性和统一性使得苹果手机学习群体更具有自我认同和群体认同。基于苹果手机操作平台,大家纷纷表达手机操作实践带来的智慧生活和美妙体验。所以,“苹果手机”“智慧生活”作为群体的纽带,承载着学习群体追求的意义和价值。随着课程推进,“分享”“作品”等也以高频词的身份“穿梭”在师生、生生的互动际遇间,通过互动仪式的体验而被赋予一定的社会意义。比如,课程没有强制要求学员完成的作业或任务,但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学员却乐意将学习成果分享在学习群内。这些自发上传的作品会被群内成员关注,作为关注的焦点,打破以往符号的限制,表现出共享符号的特征,在先由少部分成员互相交流和互相点评的状态下,吸引了更多学习者加入讨论,也激起更多学员分享学习成果的兴趣,随之有了更多作品的分享,也产生了更多的互动群体。群成员通过语言、文字、表情符号等表达思想和感情,这些符号的传递,表明自己与群成员息息相关,特别是肯定、赞赏等积极情感色彩的符号表达,更加深了仪式的连带效应,更有助于互动仪式的顺利进行。即使课程全部结束后,仍然有不少学员在群里分享作品,互评、点赞的信息也会延续更久。

图6显示的是班级互动氛围的调查数据,其中,很融洽活跃和比较融洽活跃两者之和占九成以上的比例,表明整体的互动氛围还是处于和谐融洽的状态。

4.维护道德标准——尊重群体准则

道德标准维护着群体中的正义感,尊重群体符号,保持群体的团结。

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自线上学习群成立后,就向群体成员发布了群规。群规不仅明确学习群属性,也维护学习群秩序和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群规得到大多数成员的拥护,大家自觉遵守群规,管理员积极引导与管理。与此同时,也有更多的学员为维护群规作出积极表态。比如,群规其中一条中提到“请勿刷屏或转发各种形式的广告”,当有学员发了广告后,立马就有群内其他成员温馨提醒该学员。成员有了规则意识和道德自覺,以集体的道德标准维护好学习群。所以,好的成员典范也会被群成员所推崇,如当群里有学员进行问题求助时,不少学员都会充当志愿者,热心地解答和帮助。同时,正面、积极的道德感的凸显,也使得群体更加团结、产生更强有力的能量和最生动的符号。

四、老年教育在线教学互动提升建议

本研究基于科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为例,对线上教学互动仪式构成要素和互动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从教学现状及调查数据来看,整体互动情况及效果尚可,这其中也有可能存在客观因素,比如参与线上教学的课程本身就容易产生有效互动,参与抽样调查的学员本身就爱互动等等。在线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影响教学氛围、教学节奏以及教学效果,同时也受到教师专业水平、学员参与意识、师生情感黏性、焦点设计合理性、信息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要素制约。基于老年教育在线课堂平台的教学互动际遇,探索构建具有群体团结、情感认同的课堂机制和有效策略,促进教学互动,提升教学实效是老年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需要关注的问题。结合实际,本研究尝试提出在线教学师生互动提升建议。

(一)明确互动角色定位,提高互动情感能量

良好的师生互动是高效能教学的体现。现代教育,需要构建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的课堂生态[5],在双方共同作用之下,实现学员和教师个体生命价值的双重实现。在互动仪式理论下,师生应明确各自角色,师生之间以更加平等的姿态交往、互动,激发学生积极、自信、乐观的情感能量,避免互动的不平等性和层次性,而造成情感能量的分层[6]。

1.教师角色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自身应具有整合聚集群体的能力以及高度的情感能量和鼓舞群体的热情。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互动时,首先,要坚持以学员为中心,积极创设互动环境,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员,引导、激发学员进行互动;其次,要秉持有“有容乃大”的气度,允许并尊重学员持有不同的观点,要给学员更多的正面激励,令学员获得较高的情感能量,激发群体活跃的感染力;再次,要尊重学员互动需求的多样性,图7显示的是抽样学员喜欢的线上教学互动方式,教师要在了解学员互动形式的意愿和偏好的基础上,创设能使大部分学员愿意接受或能调动学员积极性的互动形式,避免不受欢迎或引起反感的互动形式,允许学员运用适合自己或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认知和互动。当然,教师也要控制好互动的度和量,不能为了互动而让影响课堂节奏,让整个课堂教学有所偏离。

2.学员角色

学员应认识到线上教学将成为老年教育教学的新趋势,应在心理上进一步接受线上教学。同时也应确立自身为学习主体的地位,要意识到不仅自己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教师也希望得到学员的反馈。所以,学员要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学习和互动,避免被动接受,优秀学员要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带动不爱互动学员的参与积极性,在平等的际遇空间里与教师和其他共同学习者进行良性互动。同时,学员群体间也可以开展互助学习模式,不仅是文化知识方面的,也可以是在线学习操作技能方面的,使生生交互的价值增大。

3.管理者角色

教学管理者应与师生共同关注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践行教学文化精神,发展共享教学符号,注重营造教师与学员之间的共同情感,维护群体纪律,形成群体团结。此外,教学管理者除了学习掌握互动仪式理论精髓外,还应该结合具体的管理情境和其他理论,实现有效、高效的管理[7]。

(二)加强教学情境设计,凝聚情感能量连带

互动仪式链理论是社会互动情感研究中的一种理论。科林斯认为,个体在互动仪式中投入时间、精力、物质等各种成本,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最高地获得情感能量回报,情感能量的满足是个体互动仪式选择的重要标准[1]175。这启发了在线教学应充分考量和尊重成员的情感需求,搭建互动仪式情境,营造全方位的情感释放环境,构建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的心理场,将成员间专注性互动转变成全方位的符号际遇和情绪感染[8]。

1.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是产生焦点的基础,教学互动仪式需要强调将情境作为分析的重点。在线教学情境可分为情和境两方面,情侧重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互动情感氛围,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入或是创建具备一定情绪色彩、有主题、生动且具体的互动场景,搭建学员的表达平台,增强学员的表达欲望;境一般指教学环境,对在线学员来说,感受到的是直播教室的画面、电脑等设备在线上教学时的共享桌面窗口等,教学者可在直播教室布置带有学校logo的背景墙,可借助软件实现虚拟现实场景,制造直播教学氛围。

2.合理设置关注焦点

焦点是产生互动的基础,要主张发挥仪式符号效用,即关注焦点的合理性。线上教学单次教学时常一般少于线下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学组织者要合理设置关注焦点,优化在线教学内容,注重互动内容的高层次性。当然,在强调情境和关注焦点的同时,仍然不能因此而忽视现实教学中学员认知建构的过程。

3.营造情感释放环境

乔纳森·特纳在《人类情感: 社会学的理论》一书中提到,正性情感唤醒导致愉悦的情绪反应成为奖励,当人们体验奖励时,他们将继续在情境中面对面的互动,并对他们表现正性情感,作为积极奖励[9]34。教学组织者要能够充分利用文字和音视频等丰富符号载体,全方位调动参与者感官,学会情感表达,擅于情感把控,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互动学习氛围,让师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进行线上互动,提升共同情感。

(三)利用信息技术优势,着力补齐互动短板

互联网实现虚拟在场的成员能够进行及时的互动和资源共享,它让信息的展现渠道、载体、内容,形式更丰富、更有趣。图8显示的学员在线交互中存在的困难状况,从数据比例看,排在首位的是“无法与老师、同学面对面交流”,老年学员对互动平台的操作不便也是主要困难之一。当前乃至以后开展线上教学,要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着力补齐教学互动过程中的短板,改变线上教学师生的距离感和孤独感,融合人工智能技术与在线教学场景,以接近实现学员渴望的“面对面的”學习体验和互动过程。

1. 增强互动教学体验

从当前诸多在线教学平台来看,更多体现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思路,主要满足教师作为符号输出方的互动需要[10],学生方信息输出的互动需求、过程、结果关注不够。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教学场景的深度融合,以师生的需求、感受为中心,营造沉浸式教学场景,重视教与学的双方体验,提高互动效率,如考虑实现师生、生生的视频连麦、分组讨论、限时答题、在线测试、成果展示等多种互动体验,增强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同时,考虑到老年学员的特殊性,互动平台既不能操作复杂,又要具有多种服务支持功能,比如支持多互动形式、支持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共享等,可考虑具有成员签到功能,让师生感知实时同在性。

2.建立检测评估机制

进行在线学习互动过程检测设计,利用大数据掌控学员的学习互动状态,精准进行教学管理和学习检测,对互动数据进行记录,对互动质量进行多维度分析,形成师生及生生互动教学的专属报告。作为教学组织者和管理者,要根据检测结果,诊断教学互动效果,同时也要及时聆听各方意见,整改发现的问题,调整互动的活动,致力于扎实提高师生在线上互动的频率和效率。

3.构建评价反馈体系

重构互动性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重视对学员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师生双方的互动评价与反馈,评价师生在教学中的过程参与、互动交流、情绪态度、情感能量等方面,结合学员在平台的行为数据,形成以师生互动为中心的评价与反馈体系。当然,技术评价侧重于定量评价,在追求定量评价的同时,也不能偏失定性评价。师生间的定性评价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如口头点评、建议等方式,让师生互感人性化关爱,进而提高师生互动效果。

五、结语

在线教学的深入开展以及学员需求的不断提升,对老年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学互动如何顾及学员的差异性、如何激发学员的互动潜能、如何进行互动的客观评价和有效监管等,是后续探索与实践的方向。面向未来的在线教学,需要在教学重构、内容设计、资源建设、组织管理、互动评价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扩大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辐射面和有效性,探索构建开放、动态的教学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党建强.师生互动理论的多学科视野[J].当代教育科学,2005(11):14-17+35.

[3]李硕,汪火焰.大学英语课堂互动仪式的实践流弊与改进策略——基于柯林斯互动仪式理论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2):148-153.

[4]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陈海滨,译.北京:团结出版社,2021.

[5]于国文,曹一鸣,David Clarke,Man Ching Esther Chan.师生互动的实证研究:中芬法澳四国中学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J].全球教育展望,2019(1):71-81.

[6]赵方.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师生关系建设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6.

[7]马天,孙丽坤,王寿鹏.小课堂,大收获:互动仪式链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0(5):477-480.

[8]罗萍.互动仪式链视域下线上主题教育情感互动传播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1):65-72.

[9]乔纳森·特纳,人类情感: 社会学的理论[M].孙俊才,文军,译.北京: 东方出版社,2009.

[10]李琳琳.在线教学人际互动的混合研究——上海高校教师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7):50-61.

[作者简介]王春霞,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上海市静安区老年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老年教育。

[责任编辑 方 仁]

猜你喜欢

老年大学在线教学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欢乐的课堂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浅谈老年大学的规范管理
试探老年大学教育培训的创新与实践
浅谈基于Web试题库系统的设计
浅谈基于Web在线教学系统设计
老年学习活动阵地对加强离退休人员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互联网+教育微网站的设计与应用
昆明呈贡老年大学花灯教学现状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