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文艺思想对音乐教育的引领功能

2021-03-08丁志刚

武夷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艺思想文艺工作者教育者

丁志刚

(安徽公安职业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提到:“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2]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3]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上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4]这四次的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代文艺思想,深刻阐述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大使命,对文艺发展的方向、文艺发展的目的、文艺内容的构成有着指导和促进作用。

新时代文艺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新时代文艺思想对新时代文艺工作赋予了新的时代使命,对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要求文艺工作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文艺创新、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人民对于物质文化的需要转变成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把人民的感性需求提到了日常生活最关键位置上,人民不再追求基本的教育,而是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不仅追求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传授,而且追求思想、精神方面的教育熏陶;不仅追求身体愉悦方面的文化娱乐,而且追求心智愉悦方面的文化娱乐。新时代的音乐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重要的文艺载体作用。肩负着普及艺术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陶冶人的情感等任务,应充分发挥新时代文艺思想的引领功能,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出发点、作为文艺工作者的价值追求,才能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把握好新时代文艺思想对音乐教育的引领作用,促进新时代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时代脉搏,传递时代强音

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5]这里的“为时”“为事”就是把握时代脉搏,传递时代强音,践行时代之旨。要做好新时代的音乐教育亦如此。音乐教育“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2]。因为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音乐教育作为文艺工作的一部分,承担着传递时代强音、回答时代课题的重任。纵观近现代中国音乐教育发展,从“学堂乐歌”时期宣传的“爱国反帝、拥护共和”,到“左翼音乐运动”时期提出的“国防音乐”、形成的音乐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再到“学校音乐教育”提倡的“培养综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教育思想,音乐教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奉献时代,并涌现了王霁初、贺绿汀、吕骥、郭兰英、沈湘、郭淑珍、周晓燕、李谷一、宋祖英、雷佳等,一大批紧跟时代步伐、将传递时代强音为己任的音乐教育者,他们把握时代脉搏,为时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具有音乐实践技能、教学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任务。新时代的音乐教育,要充分发挥新时代文艺思想对国民音乐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功能,把新时代文艺思想作为音乐教育“铸魂育人”和“立德树人”的行动指南,引领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以传递时代强音为己任,把握时代脉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如果音乐教育不能反映时代,不能跟随时代步伐,又怎么会出现《黄河大合唱》的呐喊、《义勇军进行曲》的号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决心、《春天的故事》的崭新面貌、《希望的田野上》的自信、《共筑中国梦》的蓝图……办好新时代的音乐教育,以新时代的文艺思想为引领,扎根中国大地,充分认识中国的辉煌历史成就,敏感时代的变化发展,为新时代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传递时代的强音。

二、坚持音乐教育创新,利用多媒体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教学模式——黑板加教科书。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方面限制了教师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学生的创造性,无法达到教育多元化。新时代的音乐教育以新时代文艺思想为引领,以多媒体为依托,把音乐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之间的配合作用,进而凸显音乐教育的引领功能。多媒体这一新兴的教学工具,给音乐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教育平台和丰厚的教育时间,给教育者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建了教育者与接收者之间互相交流协作的机遇。

利用多媒体进行的音乐教育,要面对不同的教育受众,这就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学态度、教学风格、教学方法以及考核评价方式等进行适当适时地调整转变。根据不同的受众需求来因材施教,及时了解“学生”需求。而不能一味地进行“一刀切”。同时,利用多媒体平台,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检验。充分发挥多媒体平台的实用性,音乐教育要通过多媒体平台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利用多媒体进行田野调查、民俗采风;利用多媒体观看看艺术实践、艺术活动、线上教学等活动。再利用多媒体平台将这些收集的文献资料归档成册,并通过互联网在线发布,达到了音乐教育与多媒体平台的有效结合。像“声乐家”“国际声乐”等APP,就是把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搬到多媒体平台上,利用多媒体平台将音乐理论制作成视频、音频,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网络教学,设有专门的一对一辅导教学,还定期推送专门的演出、比赛资讯,还有歌谱、伴奏下载,几乎解决了音乐爱好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这些APP知识更新迅速、学习方便,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比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更受音乐爱好者的青睐,让音乐爱好者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检验学习成果,做到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完美结合,提升了音乐教育的实效性。

三、以精品奉献人民,凝聚中国力量

“精品,从时间上看,是可以常演常新、常看常新;从空间上看,是可以广泛传播,被人民普遍接受;从作品本身来讲,必须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6]时间、空间、作品本身这三个维度齐备,才可以称为精品。要以精品奉献人民,凝聚中国力量,对于音乐教育者来说,一方面,把自己做成“精品”,加强自身的艺术造诣;另一方面,培养出“精品”,培养出不愧于时代的艺术工作者,回馈人民、奉献人民。

(一)做成精品,加强艺术造诣。

所谓艺术造诣,是指在艺术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境界、水平,以及取得的成就。音乐教育者应具有高深的艺术造诣才能成为“精品”。加强艺术造诣,首先,主动学习。主动学习就是主动地走进图书馆、走入剧场、走进群众,凝聚各方面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丰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取得更大的艺术成就,成为“精品”,奉献人民。主动学习是每个人实现人生价值、提升自我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教育者要想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接受式”的学习,而忽视了主动学习的意识,因为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外因只能起促进作用。其次,主动学习还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结合自身的实际向其它优秀教育者学习,借鉴优秀的教学知识,加强交流,互通有无,做到资源共享,切实提高自身能力,把自己做成“精品”,回馈社会、奉献人民。再次,参加培训,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音乐教育者长期处在教学岗位一线,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变得陈旧,如果不及时提升改变,那么就会与时代脱轨,落后于时代。因为培训有其规范性、针对性、时效性,是现阶段音乐教育者进修的重要途径,也是现阶段音乐教育者提升教学方法、内容、手段的最佳、最快方式。像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每年都会不定期的举行像“素质教育新体系课程培训”“音乐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培训”等一系列专业培训班,以及各文化公司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客户端推出的“声乐大师班”“合唱提升班”等,都为音乐教育者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二)培养精品,不愧于时代。

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因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1]。就像上述所言脱离人民群众的文艺创作,创作出来的作品定会缺少灵魂,像是无根的浮萍、行尸走肉般的躯壳。文艺工作者只有走进人民群众、扎根服务基层、走入田间地头为人民慰问演出的文艺活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才能创作出像歌剧《沂蒙山》、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歌曲《到人民中去》等一批在实践生活中根据人民需求创作的文艺精品。其次,培养不愧于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坚持创新意识,抓好创作这一中心环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断创新,抓好创作中心环节才是文艺工作者的安身立命之本。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文艺工作者在这重要节点上围绕主题坚持文艺创作,各类艺术精品纷纷涌现。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推出以“向人民汇报”为主题的音乐会;中国音协推出“听见中国听见你”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精品工程;安徽音乐家协会开展“四力”教育实践活动暨举办创作竞赛活动等,这些活动促进文艺创作者们凝聚力量,更大力度地抓好文艺原创,才推出像歌曲《富强之路》《花开新时代》《新的天地》等时代精品,把最好精神食粮献给人民。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1]我们要想凝聚中国的力量,以精品奉献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那么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因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而文艺工作者作为文艺力量的一部分也大有可为。

四、用明德引领风尚,磨练职业操守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提出:“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7]表明立德是人处世的最高标准,是最高尚的境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提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8]这说明如果一个人只做事不修德,永远做不成事,做人不立德,永远做不成人。新时代文艺思想强调:“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理应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表率。”[4]可见“德”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育者理应明大德、立大德,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成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

(一)锤炼政治操守,忠诚可靠。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在新时代文艺思想的指导下,锤炼政治操守,忠诚可靠。最重要的是树立爱国思想。爱国是每一个人的本分,也是职责。爱国,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将艺术追求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新时代的音乐教育,要坚持用新时代文艺思想为行动指南,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树立深沉的家国情怀和远大的理想追求,明大德、立大德、锤炼政治担当。无论是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蓄须明志,“绝不为日本人唱戏”的梅兰芳,还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役时期义演百场、为志愿军捐献战斗机的常香玉……正是这些爱国者和他们的爱国思想使爱国成为文艺工作者的一个价值尺度,这是他们最亮丽的底色,也是者最耀眼的标识。

(二)磨练职业操守,敬业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中,都涉及职业操守问题。“文艺工作者要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做到勤业精业。”[4]首先,重艺德,在职业修养上下功夫。艺德是构筑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体重要底色。“欲从艺,先立德”,像著名的军旅歌唱家雷佳、阎维文、蔡国庆等多次到条件艰苦的边境地区和抗灾一线进行慰问演出;像家喻户晓的“老戏骨”濮存昕,更是一个公益使者,长期投身公益事业,用自己的号召力感染更多的人投入进来,担起社会责任;国际巨星成龙,坚决不用替身……他们在一次次的演出历练中坚守艺术道德底线、艺术职业精神、遵守艺术职业操守、秉承艺术职业精神,使艺术职业精神变得光辉夺目、熠熠生辉。其次,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甘于奉献的精神。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应当以培养时代新人为己任,以艺术品质的提升为最高任务,不因个人的名利得失过分计较。像中国民族歌剧开山之作《白毛女》在创作之初,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艺工作者们集体创作,他们不计功名得失,怀着的是一颗对民族艺术的敬畏之心。2015年,为纪念此歌剧上演70周年之际,文化部决定组织复排《白毛女》,排练期间第二代“白毛女”扮演者,85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先生亲自莅临指导,正是由于她怀着对民族声乐艺术的热爱、甘愿奉献的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为人民奉献丰富的精神食粮、满足新时代人民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五、结语

新时代文艺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了新时代的精神特质,反映了文艺实践的发展要求和根本方向,是当代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经验的科学概括和总结,为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新时代的音乐教育,在新时代文艺思想的精神指引下,把握时代脉搏,传递时代强音,以精品奉献人民。新时代的音乐教育者应当用新时代文艺思想为引领,进行文艺创作实践,用艺术的方式来展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书写中国故事,为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输送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续写新篇章、筑就文艺新高峰。

猜你喜欢

文艺思想文艺工作者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习近平文艺思想浅析
习近平文艺思想的两个理论支点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习近平给文艺工作者提出4 点希望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为湛江文艺工作者“开课”
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深远意义
会通与专精:杨义学术研究与文艺思想述略
文艺工作者要做灵魂工程师
越界先锋:从文艺规训到文化批判——论周宪文艺思想与治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