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校红色文艺体系的意义与路径

2021-03-08吴云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23期
关键词:文艺作品文艺红色

吴云

(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018)

1 改革高校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势在必行

红色文化“包含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形成的产物”[2],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优秀文化。

红色文艺是以红色历史、红色文化为正面表现对象的文艺形态,既是红色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方式,包括红色题材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戏剧、曲艺、音乐、摄影、美术、书法、影视剧等。

红色精神“可分为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精神和和平建设年代的红色精神”[3],是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卓越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化表现,是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思想源泉。概括来说包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一心为民、精诚团结、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勇往直前等精神品格,具体体现为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等。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高层次人才,是社会主义的高水平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思想境界、精神品质直接决定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格局、走向、进程与高度。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大多出生于21 世纪,物质生活的丰裕、少子化、多元文化的影响等使部分大学生娇生惯养、生活奢侈、贪图享受、懒惰自私、理想信念缺失,甚至价值观颠倒、崇洋媚外、贬损祖国、歪曲历史、丑化英雄。红色文化是克服这些错误思想和行为的最有力武器之一,但由于一些高校主要采用在思想政治课上灌输和说教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使不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存在被动接受甚至强烈抵触的态度,没有产生对红色文化的心理认同,因此,改革高校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势在必行。

2 以红色文艺传播红色文化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这为高校红色文化传播改革指明了方向,一方面要创新传播方式,由单一、枯燥、传统的方式变为多样、生动、现代的方式,由喋喋不休的灌输方式变为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式; 另一方面要将红色文化传播与大学生的思想、生活联系起来,使大学生产生代入感,进而体会到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不仅不是高头讲章,而且还是个人成才的助推剂,能够指引自己未来前进的方向。

红色文艺即是一种能够“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的传播方式,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形象生动。“红色文艺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5],但优秀的红色文艺从不直接说教,而是将红色精神蕴含在有血有肉人物形象之中,使受众在欣赏、品鉴形象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红色精神的熏陶。比如,影片《红海行动》中没有口号式的爱国主义呐喊,而是着力用细节刻画“蛟龙突击队”战士们的形象,果敢的杨锐、冷静的顾顺、活泼的徐宏、“胆怯”的李懂、温情的佟莉、“小气”的石头,每个人都个性鲜明,同时又呈现出与革命年代红色精神一脉相承的国家至上、人民至上、公而忘私、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不怕牺牲、永不言败的当代军人精神品格,鲜活的人物、震撼的场面、精彩的打斗、奇特的异域风情等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审美元素使他们产生良好的观影体验,进而产生了对影片中英雄的敬仰和向英雄学习的愿望。再比如,大学生往往对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10年的历史不甚了解,也不清楚从辛亥革命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成因,但看了《建国伟业》后,对这段历史及其背后规律的认识就比较全面了,其原因就是影片诉诸视觉和听觉,原先躺在历史教科书中的人物都变成了有相貌、有声音、能活动的人,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等都如真人一般,使大学生在观看影片时不知不觉就记住了历史事件,也了解了其背后的成因。

第二,感染力强。“红色文学作品蕴含浓厚的政治性色彩和思想感染力”[6],优秀的红色文艺往往将红色精神诉诸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以情动人,触动大学生的心弦。比如,现代越剧《丁香》取材于一段真实的革命爱情故事,怀着身孕的22 岁地下党员白丁香在雨花台英勇就义后,丈夫乐于泓(阿乐)冒着生命危险用二胡在雨花台拉了一夜《随想曲》,为丁香独身18年,后来娶了貌似她的女子,为大女儿取名丁香,还坚持每年祭奠她。《丁香》即以这段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为主线,当阿乐那如泣如诉的《随想曲》在舞台上响起时,许多大学生流下了感动的热泪,丁香与乐于泓纯真、凄美的爱情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使他们认识到英雄也有情,英雄也有爱,但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理想,他们毅然割舍了情与爱,甚至最宝贵的生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可亲可敬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产生对英雄和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之情。

第三,参与度深。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红色文艺的观众参与度较高,红色题材话剧、微电影、综艺节目、故事会、读书会、诗歌节等都能吸引大学生参与其中。比如,取材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真实事迹,在浙江省第二届大学生戏剧周荣获多项大奖的红色题材话剧《初心》是由嘉兴学院原创并排练的,从剧本的创作,到演员的选择,再到灯光、布景、服饰、动作、音乐等的设计都由该校教师和学生独立完成,所有参与的师生都感同身受地体验了中国共产党艰难诞生的过程,认识到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感受到了早期共产党人不畏艰险、敢为人先的初心精神,随着该剧在校内外的展演和获奖,该校掀起自觉学习和践行革命先辈崇高精神的热潮。再比如,今年恰逢建党100 周年,该校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组委会举办以“理想照耀中国”为主题的原创诗歌比赛。学生们深知要想取得好名次,没有深广的知识和独到的见解仅仅靠雕琢文字是绝对不可能的,于是他们不仅自觉学习党史,还开始关注新闻,主动了解当前国际局势,深刻体会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艰辛,也认识到今天依然复杂的国际局势。虽然从表面看来,学生们参加的是一次红色文艺比赛,但事实上这已经变成了一次深入学习中国红色历史的自觉行为。

第四,灵活多样。大学生正值青春时期,活泼好动,喜欢逐新求异,固定、陈旧、单一的传播方式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抵触,而红色文艺不仅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雕塑、小品、曲艺、歌曲等多种样式,而且其组织实施的方式也极为灵活方便,既可以单独举办红色文艺活动,也可以使其与传统文化的传播相结合,还可以将其融入以地方文化、外来文化、科学文化为主题的其他活动之中; 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红色文艺,也可以在校园文化景观中呈现红色文艺;可以将校外的优秀红色文艺请进校园,也可以走出校园将红色文艺之光散播到社会; 可以在现场面对面表现红色文艺,也可以将优秀的红色文艺产品推送到互联网,线上线下相互配合。比如,可以在思政课中插入部分红色影片的片段,每年举办一次红色话剧会演、红色电影联展、红歌音乐节、红色故事会等,对红色文艺进行集中展示,与此同时,可以每个月放一部红色电影,在校园中零散安放反映本地最具代表性的红色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雕塑等等。此外,红色文学能“充分发挥党史教育功能”[7],因而还可以将红色文艺与党史教育相结合,进而推进大学与中小学红色文艺活动一体化。比如,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其写作背景涉及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历史,在讲解该作时就可以提及该段历史以及方志敏所做的奉献,进而带领学生参观现代信息技术虚拟的牢房,真实感受共产党人在敌人囚牢中所受的苦难,使学生认识到方志敏对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忠诚,既重温了历史,也提升了思想境界。大学生受到教育后,再请他们担任讲解员,给中小学生讲《可爱的中国》,使其知识经历完成从内化到外化的转变,同时有效推动中小学的红色文艺教育。

3 如何构建高校红色文艺体系

仅仅上好思想政治课,或者偶尔参观一下红色教育基地,在清明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搞一次红色主题活动只能让大学生稍微了解一些红色文化知识,远远达不到将红色基因浸入大学生血液的目标,只有将红色文艺活动新颖化、常态化、系统化、信息化、生活化,红色精神才能真正化入大学生心中,为此高校需要构建创作遴选、现场展演、融媒体宣传为一体的红色文艺体系。

首先,要组建高水平的红色文艺队伍,遴选或创作适合本校学生的优秀红色文艺作品,这是大学生是否愿意接受,进而喜爱红色文艺的前提和基础。自“五四”以来,我国创作了大量红色文艺作品,其中有些与大学生生活的距离较远,有些艺术水平不是很高,这就需要高校组织专门人员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遴选出艺术水平高、针对性与启发性强、可亲可感的红色文艺作品。比如同样为了弘扬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可以多选择一些如电影《钱学森》之类表现科学家们坚持科研、爱国奉献的作品,以文科为主的高校可以多选择一些如电影《闻一多》之类表现人文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追求民族富强、民主的作品;同样为了彰显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不怕牺牲的精神,江苏高校可以多选择如话剧《雨花台》之类以江苏红色文化为题材的作品,陕西高校则可以多选择如《保卫延安》之类以陕西红色文化为题材的作品。

人们往往对身边的事物产生亲近之感,因此,除遴选之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应组建自己的创作队伍,这将极大提高本校师生传承红色文化的热情和信心。比如,江苏省徐州工程学院在2015年组建了以党委书记张新科和人文学院、艺术学院部分教师为核心的红色文艺创作队伍,先是创作了《苍茫大地》《鏖战》《渡江》等系列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再根据小说改编同名话剧,遴选优秀师生排演,在师生中公演,进而走出学校,至省内外其他高校、机关单位巡演,不仅荣获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一个”工程奖、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剧目奖等奖项,还获批教育部原创文化精品推广项目,打出了自己的红色文艺品牌,并吸引来不少著名影视公司、戏曲名家将小说改变成影视剧、京剧等其他艺术形式,最为重要的是,这激起了该校师生的强烈自豪感和对红色文化的亲切感,自觉自愿地开展红色读书会、红色话剧展演、红色诗词朗诵会等多种形式的红色文艺活动。

第二,要搭建广阔的红色文艺舞台,构建红色文艺展演的激励机制,全方位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现场展演活动,这是红色文艺能否真正触动大学生心灵,能否使其认同红色精神的关键。高校对外要主动联系所在地市党政宣传部门及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位于同一城市的其他高校、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等,对内要使校宣传部、学生处、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等部门、院系相互协调,共同举办各种红色文艺专题活动,使校外的优秀红色文艺作品能够引进学校,校内优秀的红色文艺作品也能走出去,使大学生接触更多、更优秀的红色文艺作品,也为他们的红色文艺作品提供更广的展示舞台,与此同时,还要设立红色文艺专项奖励,将其与师生评优评先对接,以奖促演,使参演的师生获得价值感、自豪感,以点带面,吸引更多师生参与或观看红色文艺演出。

第三,要构建红色文艺的融媒体宣传平台,以当今大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使其在不经意间了解、观看红色文艺作品,接受红色精神的熏陶和洗礼,这是将红色文艺浸入大学生生活、红色精神化入大学生心中的重要渠道。以融媒体宣传红色文艺不是简单地在各种媒体上叠加宣传红色文艺,而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优点和长处,最大限度发挥各种媒体栏目的优势,使各种媒体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红色文艺在高校的传播。除在校报、校广播站、校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上刊登、展播红色文艺作品、播报红色文艺活动讯息之外,高校还要开发红色文艺微博、微信公众号、主题网站等新型智慧媒体,开发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的红色文艺题材知识竞答、红色文艺作品海选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与形式。

4 结语

以优秀的红色文艺作品吸引、陶冶、感化大学生,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接受、亲近、认同并自觉传承红色文化,才能使红色基因在大学生中代代相传。但以红色文艺陶铸大学生红色精神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不能仅仅聚焦于大学生,而要发动广大教师,使其为大学生做好示范;不能采用强迫与惩罚手段,而要想方设法吸引、指导、激励学生;不能盲目跟风,而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能单纯追求数量,粗制滥造,而要注重质量,打造精品。

猜你喜欢

文艺作品文艺红色
大地情深
——河北省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活动
文艺作品
1942,文艺之春
丽江市弘扬张桂梅精神文艺作品评论会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论近代中西方文艺作品互译发展现状及趋势
追忆红色浪漫
□文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