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1-03-08陶媛
陶媛
(成都师范学院,四川成都 610000)
如何完善教育教学过程一直是广大普通民众及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其根本原因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优秀人才。而在新时代下复杂的社会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极大,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频繁接触网络,而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信息会对他们思想意识有一定的影响,进而树立错误的价值观念,这不仅会影响自身未来发展,还可能做出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行为。此种情况下提出大思政工作理念,在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之中融入大思政改革思想,通过一系列的思政理论教育、校内实训实践教育及社会实践教育,让大学生回归生活实践、回归价值理性、回归社会现实,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确梦想目标、提升个人素质等,促进他们良好成长与发展。
1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解析
所谓的大思政改革思想是指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这符合我国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就是以大思政为前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传统教学与创新教学相结合的思政教育,让大学生能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校内实训实践以及校外社会实践[1]。
总结来说,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的培训,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强化关键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明确理想目标,摒弃复杂社会环境影响所产生的错误思想及观念,真正成为栋梁之材,为社会发展及国家富强贡献力量。
2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价值体现
2.1 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资源整合
总结性分析高校思政教育实施情况,确定这项教育存在的一个弊端就是没有充分地运用教育资源,也就是采用分类选择的形式来运用教育资源,以便素质教育、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等活动可以良好展开,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大思政”工作理念的提出,围绕大思政改革思想来展开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活动,能够深入的分析教育资源之间的内在关联、发展机理及应用效果,进而巧妙地融合各种教育资源,优化理论教学的同时,良好的展开实践教育活动,以便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锻炼和培养学生,使他们各个方面均能良好发展。所以,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价值之一就是对思政教育资源予以有效整合,提高该项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2]。
2.2 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环境的优化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生身处于复杂的现实环境之中,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容易受到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网络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并不一定能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未来良好发展。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则是根据思政教育目标及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营造教育环境,它是将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网络环境及社会环境等多种环境相融合、相关联形成体系完备的环境系统,多角度、多维度地渗透思政教育内涵、价值及重要性,以便大学生能够深受影响和感染,良好地投入到思政教育学习与实践中来,更好地成长与发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思政教育环境应涉及诸多方面的教育要素,如社会、人文、政治、经济等,扩大思政教育范围,改变思政教育在大学生心中固有印象,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让他们深受教育。
2.3 有助于高校思政教育路径的拓展
改进和加强思政教育工作, 并非教育机构的事,社会和家庭都需要支持和关心, 唯有增强协同育人能力及意识,才能多管齐下,逐步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使青年学生茁壮成长,健康发展起来。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还注重拓展教育路径。也就是高校树立大思政工作理念,结合市政教育目标及实际情况,合理构建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体系,即将知识与实践、教师与群众、学校与社会相结合,以便在传统市政教育路径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教育路径,即社会实践教育路径、校内实训实践路径、家庭教育等,帮助大学生塑造人格、培养性格、锻炼能力、提升素养等,促进他们良好成长与发展[3]。
3 当代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存在的问题
立足于当下,对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实际情况加以分析,不难发现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思政教育作用能充分发挥出来,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人才培养计划。
3.1 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实施的根本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使之逐渐成为企业、社会及祖国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但当下诸多高校思政教育侧重于党中央所制定的政策方针的讲授,抑或对国家社会集体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内容宣传,而没有将时事政治、经济发展、人文文化等方面元素融入其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及知识面,更没有注重引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实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人文精神等。这充分说明了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未能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策划与实施教育活动。
3.2 思政教育侧重理论
当代高校思政教育不足之处还体现在偏向理论,通过理论讲解向学生灌输的政策方针、思想指导内容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加之这些知识对大学生来说都不陌生,所以他们难以保持专注认真地状态投入其中,认真学习。具体来说,就是诸多高校思政教育因教师依旧贯彻传统教育理念,一味地实施灌输式教学,没能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思考,更没能进行实践,如此势必会导致大学生思政知识学习效果不佳,而思政教育质量和效率也难以提高[4]。
3.3 未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落实,能够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但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频繁的接触网络,而网络中充斥着各种不良信息,可能影响和改变大学生,使他们树立错误的意识和观念。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应围绕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策划与实施,以便充分发挥教育作用,促进大学生良好成长与发展。但实际情况则不然。现阶段部分高校思政教育依旧是围绕教材展开,也就是直接将教材内容搬到课堂上,并未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他们的心理状况,导致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未能积极正面地影响和引导他们,让他们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
4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实现路径
4.1 目的
4.1.1 让当代大学生回归生活实践
生活是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最基本的实践方向,意在让大学生在学校文化生活、学习生活中得到锻炼,让学生有勇气、有能力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并良好地适应社会,甚至在社会中做出一番作为,比如,创新创业。
其实,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让大学生回归生活实践的本质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学习观。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思政教育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学习生活的养成教育,比如,组织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开展文明礼仪、自行教育等方面的校内实训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确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目标,积极地展开学习生活,以便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逐渐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学习观[5]。
4.1.2 让当代大学生回归价值理性
面对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地使用各种智能设备,频频上网,容易受到网上某些信息的蛊惑而形成偏差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情况,基于大思政视野来改变思政教育现状,以便通过教育来正确引导他们,使他们可以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其实,思想政治理论是思政教育的基础部分,也是核心部分,只有构建理论框架,才能够将教育体系搭建起来,才能使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立足于思政教育上,只有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才能够让他们有判断是非对错的“尺子”,才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构建理想目标。基于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显性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活动,如思政主题歌唱活动、思政类公益活动等。
4.1.3 让当代大学生回归社会现实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将要扛起发展祖国的重任,那么今时今日让他们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状况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还应让学生回归社会现实,也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当代社会实际情况,巧妙地策划校内思政理论教学和校外社会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尝试运用思政理论,进而明确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状,了解社会问题或者弊端,为自己找到未来奋斗的目标,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为发展社会及国家贡献一份力量。
4.2 路径
4.2.1 构建日常思政教育机制
改变大学生容易沉迷网络、容易受不良思想蛊惑的现状,使之回归生活,养成正确价值观,进入并适应社会,首先就要保证高校日常思政教育良好展开,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反复接触思政教育,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改变学生。基于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实践育人目标及大学生实际情况,进而合理地构建日常思政教育机制,即在宿舍管理方面,宿舍管理员应发挥教育监管作用,以创建文明寝室为导向,对大学生在寝室的生活状况予以管理,让他们严格按照寝室卫生制度执行,做好内勤工作,规范他们行为、言谈、生活方式等方面;辅导方面,辅导员应注意树立德育理念,将市政理论及马克思指导方法渗透到辅导工作之中,教育、启发、引导、关怀学生,让他们具有明辨事物事件本质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决策,良好地学习和生活[6]。
4.2.2 打造实践育人平台
基于大思政改革思想来优化教育活动,让学生身心良好发展的同时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人文精神,需要以良好的教育平台为支撑,如此才能让大学生进行德育实践、文化实践、社会实践。具体的做法是教育工作者应当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及思政教育实际情况,合理构建德育实践平台,也就是结合大学生的兴趣与情感,创设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活动,让大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锻炼中学习德育知识,体会德育教育的意义,从而转变自身错误的思想意识,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并且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合理构建文化实践平台,也就是结合大学生的特长优势,创设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人文知识学习、文化特长展示等等,使他们深受文化熏陶和影响,逐渐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合理构建社会实践平台,也就是出于让大学生能够在进入社会,尽快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发展道路的考虑,教师注意了解学生的综合水平,创设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比如,岗位实习、参与公益活动、聆听讲座等,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提升。
4.2.3 做到实践育人四轮驱动
使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真正发挥作用,还应做到实践育人四轮驱动,即:(1)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运用,使思政教育与时代、社会及大学生脱节的情况,应注意创新教学模式,也就是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策划与实施思政教育,以便教授学生思政知识的同时,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关键能力、个人素养、道德品质等方面。(2)调整教育方式。为了避免思政教育过于僵化、固化,教育工作者还应适当调整教育方式,实施互动式思政教育,让学生能够在与其他学生、教师,甚至社会成员互动的过程中深入地学习和实践思政理论,产生新的感悟,领会做人做事的道理。(3)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也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思政理论真正吸收和内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思政实践活动,比如,红色旅游活动,感受和体会爱国主义精神;参与科学技术成果参观,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等等[7]。(4)做好教育支撑工作,当地政府应当设置专项教育账户,帮助学校及学生个人更好地进行思政教育,让这项教育没有后顾之忧。
5 结语
面对当前思政教育并不符合大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教育和引导他们的情况,应从大思政视角审视思政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探究优化措施,改变现状。也就是高校应当贯彻落实国家政府所提出的“大思政”工作理念,从大思政视野出发,探究优化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以便使思政教育紧扣时代脉络、贴近大学生,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创建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活动,良好地教育和培养大学生,促使他们逐渐成为社会和祖国需要的综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