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和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的影响

2021-03-08戴木印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丁苯阿托颈动脉

戴木印

(安义县人民医院内二科,江西 安义 330500)

急性脑梗死又称为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与患者的年龄和体重等因素密切相关,具有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等特点[1],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心以及生命健康,成为了当今医学研究上热点。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所以发病的患者通常是由于动脉血栓形成,脑血管被堵塞,造成了脑部的血液供应不足,最终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发生坏死,有相关研究表明[2~3],急性脑梗死的发病常伴有血流动力学和血脂的改变,血脂代谢异常时血液黏稠度增高,同时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由此可见,两者的恢复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措施,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再次形成血栓,治疗上主要包括抗凝、降脂和溶栓,目前以阿托伐汀为主要降脂药物,在临床中运用广泛,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有相关研究报道[4~5],丁苯酞可以改善患者脑缺血,恢复神经功能,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还能有效调节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变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因此,为给临床诊疗工作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本研究主要探讨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和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的影响。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收入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6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分为常规组(31例)和治疗组(34例)。

其中常规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59.94±5.27)岁;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6](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平均为(13.88±5.64);治疗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52~79岁,平均年龄( 61.74±5.36 ) 岁; NIHSS 评 分 平 均 为(14.61±5.7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NIHSS评分等临床基础资料上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CT、超声等辅助检查及相关临床资料完整;(2)无其他严重脏器疾病的患者;(3)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6],并已经过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4)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了解本次研究治疗,同意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已排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出血性脑梗死的患者;(2)已排除肝、肾功能异常合并心脑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3)排除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及肿瘤疾病的患者;(4)排除合并精神疾病,不能进行沟通、配合检查的患者;(5)排除近期服用过降脂药物的患者。

1.4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予以改善微循环、降压、减轻脑水肿、调整血糖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基础治疗,并根据患者病情采取护胃、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常规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予以阿托伐他汀钙片(生产厂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30047)口服治疗,餐后服用,20mg/次,1次/天。治疗组患者在常规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生产厂家: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0041)静脉滴注治疗,100ml/次,2次/天,每次滴注时间不得低于50min。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周。患者入院前后所需检查,①血脂:采集两组患者晨起后空腹的肘静脉血5ml,采用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②颈动脉超声:采用进口颈动脉二维超声仪,由专业工作人员对患者进行检测,测定两侧颈动脉起始部位、主干及分叉部,观察血管形态和内膜,测量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颈总动脉内径(Internal diameter of common carotid artery,CAD)、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blood flow velocity,ED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及颈动脉狭窄程度。治疗结束后再次复查。

1.5 评价指标

1.5.1 血脂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5.2 超声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超声指标,包括:IMT、CAD、EDV、RI及颈动脉狭窄程度。

1.6 统计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通过平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率或构成比描述,并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脂水平

治疗结束后,两组的血脂水平均有改善,治疗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对比(,mmol/L)

表1 两组治疗后的血脂水平对比(,mmol/L)

组别 例数 TC TG HDL-C LDL-C常规组 31 5.74±0.67 1.77±0.51 3.26±0.81 1.21±0.39治疗组 34 4.23±0.59 1.52±0.48 2.82±0.48 1.57±0.48 t 值 - 9.661 2.036 2.692 3.299 P 值 - 0.001 0.046 0.009 0.001

2.2 比较两组治疗后的颈动脉超声指标

治疗后,治疗组IMT、CAD、EDV、RI改善水平均优于常规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的颈动脉超声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后的颈动脉超声指标比较

组别 IMT(mm) CAD(mm) EDV(mmPs) RI(mmPs)常规组(n=31) 0.88±0.12 7.68±0.14 21.11±1.65 0.75±0.12治疗组(n=34) 0.61±0.07 6.01±0.11 24.89±2.48 0.67±0.06 t 值 11.120 53.719 7.161 3.445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2.3 比较两组治疗后的颈动脉狭窄程度

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狭窄程度<30%例数为33例,多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的颈动脉狭窄程度比较(n)

3 讨论

随着社会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出现了巨大的改变,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有研究表明[7~8],血脂过高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改变是影响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因素,患者血脂过高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容易出现高凝状态,形成血栓,使得脑组织损害严重,病情进一步发展为不可逆状态。所以在临床上常使用降脂药物作为基本治疗从而改善症状。阿托伐他汀属于典型的他汀类降脂药物,可以降低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而丁苯酞是新型的抗脑缺血药物,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缺血部位的血流量和微循环,在减轻脑水肿的同时,促进缺损神经功能的恢复,已经有多数报道证实[9~10],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调整血脂水平,提高颈动脉血流量及速度,从而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两者协同作用,对患者的脑循坏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本研究中,将65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治疗组,分别采取了阿托伐他汀片单独治疗和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研究数据显示,使用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患者血脂及颈动脉超声IMT、CAD、EDV、RI和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改善更具有意义,表明了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和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改善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和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保护脑组织,在临床上具有使用价值。

猜你喜欢

丁苯阿托颈动脉
丁苯酞序贯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相关指标的效果观察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