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眼压、视力、中央前房深度改善的影响

2021-03-08张鹏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小梁差值眼压

张鹏

(滑县光明眼科医院眼科,河南 安阳 450042)

青光眼及白内障均为临床上常见的致盲性疾病,数据显示致盲性疾病中白内障占51%,青光眼占8%,但青光眼却是不可逆致盲性疾病的首要原因[1-2]。青光眼及白内障发病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明显上升,同时青光眼及白内障常合并出现[3]。近年来随着国内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4]。老年青光眼患者多属于闭角型青光眼,当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时可致晶状体体积增厚而缩小前房体积,进而导致瞳孔阻滞加重而升高眼压,加重患者病情[5]。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房角分离术均为近年常用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治疗方法,但关于两种方法疗效对青光眼参数及安全性方面的研究不多,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两种术式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眼压、视力、中央前房深度改善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上此类患者术式选择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64例进行研究。

纳入标准:①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眼科学》[6]中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相关诊断,均为单侧患病;②伴有眼痛、恶心等临床表现;③眼压急性升高至21 mmHg以上;④房角关闭或狭窄;⑤神志清醒,可配合治疗;⑥患者已获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无法耐受眼部手术者;②合并其他脏器功能障碍性疾病;③全身感染性疾病患者;④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各32例。其中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53.18±6.02岁;眼压18~24 mmHg,平均眼压21.03±2.17 mmHg;患病部位:左侧15例,右侧17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2.75±6.11岁;眼压18~23 mmHg,平均眼压21.15±2.08 mmHg;患病部位:左侧16例,右侧16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行常规视力、眼压等常规检查,消毒铺单,常规局麻后在角膜缘12点位做一个3 mm左右的切口分离巩膜,在角膜缘相距1 mm处再做一个长约3 mm的巩膜切口,分离至角膜缘内约1 mm进入前房,在侧方做一辅助切口,注入透明质酸并撕囊,超声乳化皮质及晶状体,对后囊进行抛光,在前房注入透明质酸钠,置入人工晶状体并调整至合适位置。

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开展小梁切除术,在前房注入卡米可林2 ml以缩瞳,由巩膜切口向角膜方向做约3 mm×3 mm巩膜厚度一半的倒梯形巩膜瓣,并切除1.5 mm×1.5 mm的小梁组织及周边虹膜。间断缝合巩膜瓣及结膜瓣,在侧切口注入生理盐水以恢复前房,术毕,结膜囊涂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

观察组则在超声乳化基础上加以房角分离术,在前房与囊袋注入黏弹剂,植入折叠式人工晶体置换黏弹剂,在辅助切口注入生理盐水注射液以恢复前房,在结膜囊涂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

1.3 评价指标

1.3.1 疗效评价标准[7]

在术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显效:临床症状、指征基本恢复,眼压下降至21 mmHg以下;有效:临床症状、指征明显改善,经局部使用药物可将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无效:临床症状、指征未见改善,局部使用药物仍无法将眼压控制在21 mmHg以下。

1.3.2 指标测定

术前及术后1 个月对两组患者采用瑞士Haag-Strei 公司生产的Goldmann 眼压计对患者眼压测量3次取平均值;以天津索维公司生产的SW-3200L型超声生物显微镜测量对患者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开放距离及小梁睫状体距离进行检测。计算中央前房深度差值、房角开放距离500差值小梁睫状体差值;以标准对数视力表对患者视力进行检测。

1.3.3 并发症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或率(n(%))表示,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见表1。

表1 治疗总有效率(例(%),n=32)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眼压、视力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眼压均明显下降, 视力均明显提高,(P<0.05),但观察组下降或升高幅度更大(P<0.05)),见表2。

表2 眼压、视力指标水平对比n=32)

表2 眼压、视力指标水平对比n=32)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眼压(mmHg) 视力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22.47±4.02 18.92±3.15* 0.19±0.05 0.64±0.17*观察组 22.08±3.85 15.66±2.96*# 0.18±0.03 0.75±0.18*#

2.3 两组患者中央前房深度差值、房角开放距离500差值、小梁睫状体差值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央前房深度差值、房角开放距离500差值、小梁睫状体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中央前房深度差值、房角开放距离500 差值、小梁睫状体差值水平对比,n=32)

表3 中央前房深度差值、房角开放距离500 差值、小梁睫状体差值水平对比,n=32)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中央前房深度差值(mm) 房角开放距离500 差值(mm) 小梁睫状体差值(mm)对照组 0.92±0.21 0.14±0.03 0.26±0.06观察组 1.16±0.24* 0.17±0.04* 0.35±0.05*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共出现3例(9.38%)并发症,其中角膜水肿1例,晶体黏连1例,虹膜渗出1例,观察组共出现1例(3.13%)角膜水肿,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为临床常见的眼科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具遗传倾向的眼轴缩短、前房深度下降,房角缩窄等解剖变异,同时随着患者晶状体混浊、增厚,可增加房水对瞳孔阻力,使后房压力明显上升而推挤虹膜向前隆起,造成前房深度下降,房角进一步缩窄而形成闭角型青光眼的瞳孔阻滞[8-9]。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与房角分离术均为近年常用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治疗方法,房角分离术主要采用粘弹剂以分离房角黏连或关闭,使房水通道得以恢复,眼压得以降低,而小梁切除术主要是通过创建房水引流道而达到治疗的目的[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对眼压及视力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眼压升高是青光眼患者视力损伤的根本原因,白内障摘除可有效降低青光眼患者眼压,同时有效开放部分房角、接触瞳孔阻滞而控制眼压,恢复房水循环,但多年时间发现该术式仅对虹膜周切术控压不稳者较为有效,稳定性不足[11-12]。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为新型治疗方案,可有效扩大晶状体与虹膜的间隙且其稳定性较高,近年已逐步取代传统的白内障摘除术。房角分离术与超声乳化联合使用过程中置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可使晶状体摘除后眼前节拥挤得以改善,有效缓解生理性瞳孔阻滞,并可重构睫状体位置而使其远离晶状体周边,减少睫状体组织受损而改善生理性房水循环,在病因层面上解决瞳孔阻滞的问题,达到有效控制眼压,改善视力的作用[13]。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央前房深度差值、房角开放距离500差值、小梁睫状体差值均优于对照组。可能与超声乳化过程中黏弹剂与灌注液可一定程度上起到分离前房角的作用,加上超声震荡可使睫状体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使残余睫状体上皮细胞排列紊乱而致其出现轻度萎缩,加上巩膜瘢痕收缩使睫状体分离,增加小梁与睫状体的距离[14]。同时房角分离术可缩短眼前段组织体积而提升中央前房深度,使瞳孔缘与人工晶状体的抚触平面前移而提升房角开放距离500差值。虽然超声乳化联合前房角分离术有上述优势,但本研究使用的为黏弹剂钝性分离法对于大部分患者适用,对于个别黏连严重者而言可能力度不够。本研究中观察组2例无效患者均因黏连严重,术后房角仍难以完全开放而致眼压得不到有效控制,需要采用其他方法进行治疗[15]。同时对于严重黏连患者而言采用黏弹剂钝性分离的方法可增加黏弹剂的使用而对虹膜产生较大的牵拉力度,影响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较超声联合小梁切除术可明显提高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疗效,降低患者眼压、改善视力,提高中央前房深度差值、房角开放距离500差值、小梁睫状体差值。

猜你喜欢

小梁差值眼压
24h眼压的重复性测量及夜间坐卧位眼压的差别
数字日照计和暗筒式日照计资料对比分析
红细胞压积与白蛋白差值在继发性腹腔感染患者病程中的变化
高眼压症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24 h眼压波动规律
轻压眼球自测眼压
补 缺
补缺
关注
补缺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24 h眼压测量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