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探究

2021-03-07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基础课劳动法治

王 希

(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甘肃 定西 743000)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劳动教育在人才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了无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党全社会重视和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并作出科学谋划和详细部署,这为落实新时代党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提升劳动育人功能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和制度保障。《意见》提出“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1]。其中,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在其他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旨在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解决大学生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引导他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该课程与劳动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载体等方面有众多契合之处,二者可以实现有效融合。本文将对劳动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必要性、具体实践及实现有效融入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1 劳动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必要性

1.1 适应当前人才培养需求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工业化和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及核心技术研发、产品质量提升等方面依然存在明显差距。当前,全世界正在掀起新一轮科技变革,必须进一步强化工业和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格局变化给我国工业和制造业带来严峻挑战,应加强战略统筹和前瞻部署,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科技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制造强国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具备较高思想道德素质、法治素养、专业技术素养以及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发挥基础课教学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奠基作用,将劳动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法治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家人才需求奠定基础。

1.2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历史使命。基础课教学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特殊阶段,由于其身心尚未成熟,需要教育者给予悉心的引导和栽培,帮助他们解决现实困难和思想困惑,助力其健康成长成才。劳动对培养和发展人的道德品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发挥着重要作用,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劳动观念、职业道德、法治素养以及劳动技能等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责任担当仍有一定的距离,将劳动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以及养成劳动习惯,促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1.3 提升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基础课在教育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要看到该课程的学科特点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还存在一定差异,这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从基础课教材内容的呈现来看,可读性和针对性很强,但依旧难以摆脱“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较强的鲜明的学科特点”[2]。加之基础课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与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因而基础课教学容易给学生“假、大、空”的印象,甚至引起消极抵触情绪,使得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将劳动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通过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拓展教育载体,有效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及教育手段等给基础课带来的沉闷、枯燥、无趣状况,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中体会理论的魅力,感受实践的乐趣,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形成勤于思考并善于行动的综合能力。

2 劳动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具体实践

2.1 明确教学目标,突出劳动教育具体要求

教学目标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旗帜,是教学有序开展以及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目标融入是关键,即要在基础课教学目标中将劳动教育的要求予以体现,通过目标指引选择教育内容、方式和手段等,以保证劳动教育取得实效。从知识目标来看,重在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明确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择业就业观和创新创业观,认识劳动的内涵与价值,学习职业道德规范、职业法律规范等;从情感目标来看,引导大学生体会劳动是创造中国人民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源泉,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积极创新、乐于奉献的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怕吃苦的美德,增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和奉献社会的情感;从能力目标来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方式,使大学生掌握生存必备的劳动技能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能力,形成用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等约束和调整自身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具备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和奉献社会的素质。

2.2 精选教学内容,彰显劳动教育时代特征

教学内容是课程教学设计最主要的部分,是连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重要媒介,教学内容是否客观充实、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劳动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重心在于内容的有机融合,在进行基础课教学设计和课堂授课时,可以在具体章节融入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在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让大学生接受劳动教育,促使其全面发展。

2.2.1 厚植爱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 课堂讲授时,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材绪论部分、第一章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及第三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第二章第三节“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第三章第一节“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及第三节“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等章节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使大学生认识到: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3]。但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3]。它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青年大学生国之栋梁,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应当胸怀报国壮志,明确使命担当,不断增强本领才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讲求奉献,实干进取,提升新时代人才必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第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要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结合,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做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开拓者。要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成就出彩人生。第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理想的实现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唯有通过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艰苦奋斗,才能通往理想彼岸。当代大学生应把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结合,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精彩的人生画卷。第四,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大学生要牢记使命担当,把握时代脉搏,迎接时代挑战,增强改革创新的本领,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把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实践中、体现在行动上,在创新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2.2.2 崇尚道德风范,引领社会风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材第五章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中什么是道德、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等内容可以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以教育大学生了解道德之起源,掌握道德规范,用以调整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一是要引导大学生明白劳动是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是劳动创造了人、社会和社会关系,也创造了道德,人类社会若没有道德来调节社会关系,就不会有文明的进步和延续。因此,要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基于劳动而产生的道德对于维系人类社会存在具有重要意义。二是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个劳动者和建设者都在辛勤地为社会、为他人、为自己劳动,他们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没有任何高低贵贱之分,要尊重每一位普通劳动者和建设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三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4]的观念,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涵养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恪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培养职业操守,提高职业素养。四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国家需要和社会现实相结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贡献智慧和力量。大学生应提前做好准备,要勤于学习,提升综合素质,练就过硬本领,以应对将来工作的挑战。要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了解国家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相关政策,结合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开辟新的工作岗位,开拓职业活动范围,开创新的工作业绩。五是引导大学生营造“勤俭持家久,诗书济世长”的良好家风,无论是作为子女,还是将来为人父母,都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主动与“等、靠、要”等懒惰思想和行为划清界限,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家庭生活。

2.2.3 培养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 新时代国家需要的劳动者和建设者必须是遵纪守法的优秀人才,高校要把引导大学生树立法治理念、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思维作为重要任务。将劳动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教材第六章第二节“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法、第五节“培养法治思维”中怎样培养法治思维、第六节“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中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依法履行义务等部分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引导大学生具备必要的法治素养。第一,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制度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收入分配上“坚持多劳多得,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5],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第二,引导大学生掌握与将来工作岗位及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劳动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职业病防治法》《安全生产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工会法》等法律规范,让他们熟悉这些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养成守法习惯,守住法律底线,逐渐提高法治思维水平,培养法治思维方式,懂得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第三,引导大学生了解我国宪法对公民的选举权、表达权、生命健康权、人生自由权、人格尊严权、私有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社会保障权等与劳动者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权利,让他们意识到必须以法律的相关规定为界限,严格依据法律行使权利,不能随意侵犯他人的权利或者损害国家、社会的利益。权利与义务是相统一的,在依法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依法履行法律义务。作为国家公民,大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必须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做遵纪守法的模范。

2.3 创新教学方法,提供多种教育路径

教学方法是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引导所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手段,它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基础课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可采用以下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一是专题教学法。劳动教育与基础课二者的契合点很多,若只是一句话带过或者泛泛而谈都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只有专题式的讨论互动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设置“新工业革命与中国制造”“劳动价值与劳动精神”“弘扬工匠精神,践行责任担当”“改革创新与当代大学生使命”“恪守职业道德,严守做人底线”“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思维”等专题,通过理论讲授和交流讨论,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互动的积极性,让他们对劳动的价值与精神、新时代劳动者必备的素质等有深入的了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二是榜样示范法。榜样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榜样示范对于激发人的积极性、提高综合素质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邀请身边的劳动模范、优秀工程师、各行业技术骨干等进入基础课课堂,让他们现身说法,给大学生讲理想信念、讲遵纪守法、讲职业道德、讲工匠精神、讲知识技能,提升教师教学感染力和亲和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实践教学法。基础课教学不仅有理论讲授,也安排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以深化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将劳动教育融入基础课实践教学,通过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校园义务集体劳动或者勤工助学,帮助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增强意志、坚定信仰,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3 劳动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的问题反思

3.1 破解有效融入及适度融入难题

将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或素材分门别类地融入基础课教材的相关章节中,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对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遵守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掌握职业发展必备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重要意义。但需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避免出现随意增添与基础课教材内容不契合的劳动教育内容,在二者无关联或者联系不紧密的地方强行增添只会画蛇添足,喧宾夺主,不能将基础课变成劳动教育课。二是,避免出现对劳动教育内容一句话带过或泛泛而谈的现象,融入不足则如隔靴搔痒,同样不会产生良好效果。因此,一定要把握好融合的度,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基础课教学中把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讲清、讲透、讲活、讲好,真正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

3.2 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统一

将劳动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让大学生将劳动价值和劳动精神内化于心,成为其成长成才的精神动力与人格支撑,理论学习和实践体悟缺一不可。在基础课教学中找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关联点,将系统化的理论讲授和实践层面的各种活动相结合,这是对教育规律的根本遵循,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只有强化实践体验,让大学生亲历劳动实践的过程,才能提升育人实效性。因此,劳动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的过程是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融合式发展的过程,可以通过内容选择、方法运用以及师生互动建立起良性互促的教学关系。在基础课教学中,要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义务劳动、勤工助学和专业服务等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具备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3.3 建立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机制

衡量劳动教育融入基础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必须依赖于科学的评价和反馈机制,通过对教学效果的真实测评,反馈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措施以完善新的教学活动,如此才能避免出现形式主义。一是要确立恰当的评价目标和评价标准,对照教学目标评估其内在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程度。二是确定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建立以基础课教师为主,包括学生代表、学工部门负责人以及实践教学地点相关负责人等在内的评价小组,对大学生的劳动素养进行综合性评价。三是评价方式上要将量化与质性评价相结合。通过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进行量化打分,量化考核分数计入该课程总成绩。全面客观地记录大学生在课内外的劳动过程和结果,对其在劳动价值方面的体会和认识情况进行评估。总之,要不断完善评价和反馈机制,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实现评价和反馈机制本身所承载的教育功能。

猜你喜欢

基础课劳动法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热爱劳动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基于云平台的计算机基础课混合教学模式探究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