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政+专业”工作模式研究
2021-03-07张弦舒欣
张弦,舒欣
(长沙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来,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形成了“三全育人”的育人格局。
1 在高校艺术类学生中探索三全育人工作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特别是艺术类专业在过去一段时期内都存在“重专业教育、轻思想教育”的现象,立德树人工作一度成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艺术类专业大学生通常也被贴上“自由散漫”“政治觉悟不高”等标签。因此,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既要不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又要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特点、学科特点,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三全育人工作。
1.1 艺术类大学生感性思维强,思想政治观念不强
艺术类大学生大多自小就接受绘画的系统训练,形成了较强的感性思维模式,一方面学生内心世界丰富,感情细腻,思维活跃,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更愿意待在自己的“舒适圈”,更注重自己擅长的艺术知识的涉猎,很少关心时事政治,忽略对政治和历史学习等知识的学习,思想政治观念不强[1]。
1.2 艺术类大学生重专业轻文化,文化素质基础弱
艺术类大学生招生录取时因为考虑专业性,文化课分数较之其他专业偏低,学生也普遍形成重专业教育、轻文化学习思想倾向。进入大学后,更是有专业课、公共课两重天的情况,由于部分学生忽略公共课的学习,从而导致文化素质基础相对薄弱。除了文化课的学习,在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重技术,轻内容的情况,导致部分艺术创作的作品内涵不够,生命力不强。
1.3 艺术类大学生个性强,集体观念不强
在艺术专业学习中重视个性风格的养成,提倡个性化、独特化的创作。所以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往往在艺术创作之外也会比较追求与众不同,特立独行但是同时也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不良风气及负面因素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的影响,从而集体观念不强、纪律意识、行为自觉性与自律性较差[2]。
2 在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中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力量薄弱,缺乏有效途径,未完全实现全员育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高校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3]而当前高校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除了“两课”教师以外,主要由学院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和辅导员承担,而其他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加之不少教师自身也缺乏系统性的学习,缺乏有效途径,导致在艺术类大学生中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力量薄弱。
2.2 价值引领未能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育人体现不足
艺术专业创作应坚定文化自信,艺术专业教学也应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教书育人全过程。当下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在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中还抓得不够,专业教师不论在日常教学还是学科竞赛指导过程中都没有能充分发掘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部分院校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脱离专业教学的问题,体现在学生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内容空洞、脱离社会实际、单纯炫技等现象。
3 借力专业建设,探索高校艺术类学生三全育人工作新途径
在艺术专业近几年的优势依托下,院校针对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借力专业建设,摸索育人模式,是高校艺术类专业培养学习的关键点,“是培育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的有力保障[4]。
3.1 “专业建设”与校园文化纵深联通,夯实“全过程育人”基石
高校教育要有整体性,将育人工作贯穿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阶段,覆盖到全校各班级,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势在必行。一方面,校园文化是高校大学生思想的灵魂所在,要实现全过程育人,高校艺术类专业应在学生中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学校除了继续深化“课程思政”,还将探索“专业思政”,将思政育人贯穿从专业课程、实习实践、专业氛围到专业文化等整个专业培养当中,深入系统地推进立德树人。
3.1.1 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
专业课教师也能承担其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专业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有意识地把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进去,让学生在专业课程中掌握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多的是学习态度和价值观的引领,引导学生在面对社会问题时该如何准确辨别,注重文化素质培养,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5]。
3.1.2 结合专业特长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促进“专业思政”建设
除了日常的专业课学习,校园文化是高校大学生思想的灵魂所在,要实现全过程育人,高校艺术类专业应在学生中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各高校应与时俱进,深入学生、紧扣社会热点,关注时事,开展丰富多彩又能吸引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认同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应该要充分利用好网络优势,借力专业优势,将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网络元素纳入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还能引导和把控学生的创作内容,提高审美标准,指导学生创作出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的作品,同时创作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学生对国家、对我党、对人民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与探讨,进一步“以文化人”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实现全过程育人。
3.2 健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融入“全员育人”大格局
“全员育人”,要求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成为“育人者”,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履行育人之责、产生育人之效,实现育人无不尽责。
3.2.1 教育主体上从“单一”转向“全员”
育人工作是高校全体教职工的“天职”,充分挖掘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管理干部等多个岗位的育人要素,将育人职能贯穿其工作始终。习总书记提出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旨在建设思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而行、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3.2.2 育人空间上从“点、线”转向“面、体”
育人工作要实现由“点”到“线”、聚“面”成“体”,实现“面”“面”俱到、多“体”联动,推进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向各学科有机渗透,让思政课程和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建立网上网下正向互动的工作格局,促进网上网下两个教育场的衔接整合;大力推进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育人,提升丰富家庭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达到多方位合力育人的效果。
3.3 探索“思政+专业”工作新途径,构建“全方位育人”机制
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高校各种教育载体,主要包括学生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比和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
3.3.1 落实具有思政元素的专业课堂
教研室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在一些综合性的实操课程中,给课程设定内容目标[6],在完成专业技能的教学任务同时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教育的内容,如以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改革开放式和重大历史时间等作为学生艺术创作的内容[7]。
3.3.2 打造具有“思政”与“专业文化”融合德育品牌活动
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当中的领头羊,应该在思想、学习、生活各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而实际的工作中很多学生党员对于如何帮助其他同学不知如何“下手”。以长沙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为例,以动画专业为主的学生第二支部正在探索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更好地发挥了艺术类学生党员的作用的新途径。
长沙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借力专业的优势,带领学生党员一起探索,组建了一支有动画专业党员为主的“党建动漫”小分队,结合同学们的专业特点,在常规的党员学习中从学习内容、学习载体、学习方式上进行大胆创新,采用“四格漫画”这种形式让年轻学生接受。于是一部分学生党员带领在班级同学成立了自己的动漫工作室,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尝试将“大学生入党”流程通过学生擅长的漫画进行清晰展现,让普通学生用轻松的方式接收思想政治教育,让有想法积极向组织靠拢的学生知道如何正确地向组织靠拢,成为大学生党建网络宣传的新途径。
初尝“甜头”之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了这个队伍中,其中有的团队协助学校思政课部的教师课件提质,有的走出校园参与了打造长沙市青山祠社区的党建公众号的制作,在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中,很多同学获得多个全国、省级大奖,这几年的努力下来,学院师生都普遍感觉到动画专业学习氛围越来越好,思想上也进一步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而这个过程更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把过去被动、形式枯燥的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变为主动、自觉的学习。今年团队的同学们又“瞄准”新颁布的中国第一部《民法典》打算与法学专业的学生们一同创作一系列的漫画作品来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时代感和实效性,探索“思政+专业”育人新途径,完成三全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