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医学生对细胞生物学微课学习需求的调查分析
——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

2021-05-28石小倩唐泽丽李嘉胜李旺健韦小凤孟志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双语生物学选题

石小倩,唐泽丽,2,李嘉胜,李旺健,韦小凤,孟志敏

(1.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广西南宁 530021;2.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细胞与遗传学教研室,广西南宁530021)

细胞生物学是研究和揭示细胞基本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同时,细胞生物学属于前沿性学科,其从显微、亚显微和分子3 个水平展开对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的研究[1]。然而,细胞生物学的知识覆盖面广,内容微观、抽象,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学习起来会感到吃力和难以理解。因受到授课时数、设备等条件的限制,通常传统的线下授课模式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因而,医学院校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授课模式,以提高授课质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微课、慕课等新型线上教学辅助模式已逐渐应用到医学教育中。微课是一种以网络技术和资源优势,结合多媒体技术丰富的表现手段和交互形式的微小课程[2]。微课可凭其“短小精悍”的优势,打破时空限制,便于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移动设备观看学习。每个微课着重讲解一个知识点或解决一个问题,其内容少,时间短,可帮助学生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一个重难点知识。

目前,微课的质量参差不齐,普遍存在选题不当、内容设计不合理、制作不精良、交互性较差等问题[3-4]。微课的选题和教学设计是决定微课质量的两大核心要素,是微课制作的要点[2]。选题的意义不明,选题过大或过小,没有突出重难点等问题将会影响微课的进一步应用。教学设计不严谨、教学流程不合理等都会直接影响微课的品质。微课制作方面存在的这些共性问题阻碍了众多高等院校对于微课平台的建设以及推广。

鉴于此,为了解高等医学院校医学生对细胞生物学微课的需求,该文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展开调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归纳分析,为细胞生物学微课的设计与制作提供参考依据。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19年12月—2020年8月,对广西医科大学大一、大二的515 名在校生进行调查。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

从微课的选题、制作和应用3 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细胞生物学系列微课程制作调查》。问卷发布于问卷星在线调查平台,并通过QQ、微信等通信软件进行发放。

1.3 统计学方法

复核排除无效问卷后,采用SPSS 26.0 软件对所得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情况

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15 份,有效率为100.00%,其中大一医学生有185 名(35.92%),大二医学生有330 名(64.08%)。

2.2 医学生对微课选题的需求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对于制作细胞生物学微课的知识点范畴,分别有92.82%和82.14%的学生选择课程的重点和难点,75.53%和75.34%选择课程相关的趣味性知识和最新研究发现。此外,为了深入了解医学生对微课具体选题的需求,该问卷罗列了若干个不同章节的重难点或趣味性知识点,并将学生认为应纳入微课制作范畴的具体知识点按比例由高到低进行排序(见表1)。以上数据可为后续微课制作过程中主题的确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表1 医学生对于应纳入微课制作范畴的知识点的意向排序

2.3 医学生对微课呈现形式的需求分析

在医学生对微课呈现形式的需求方面,53.79%的人选择了双语课件,中文讲解,双语字幕,27.18%的人选择了双语课件,中文讲解,中文字幕。由此可见,大部分医学生希望微课能加入英文元素以帮助其提高专业英文水平。在“您对于微课建设有何具体建议?”这道主观题中,大部分学生希望微课偏向于简单易懂、生动有趣,也有部分学生希望微课在突出重点知识的同时与其他知识建立联系。以上数据为微课的设计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使微课制作有了较为清晰的定位。

2.4 医学生对微课应用方式的需求分析

对于使用微课的应用方面,选择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比例分别为29.51%和22.22%,选择课堂学习及课后拓展的比例相对偏少,分别为16.31%和8.35%。由此可见,医学生更偏向于课前或课后自由安排微课的学习时间。对于微课程的应用平台方面,分别有24.85%和10.10%的人希望将其放在学习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17.48%的人选择在课堂上播放,26.60%的人表示都需要。由此可见,多平台发布微课更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表2 微课拟选择知识点及其具体制作方案

2.5 微课拟选主题及具体方案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双语微课的教学模式得到了众多学生的认可,故拟定微课的制作形式是“双语课件,中文讲解,双语字幕”,具体拟实施方案见表2。

3 结论与建议

现代医学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微课设计及建设过程中应该基于学习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在前期研究中,我们提出了建设细胞生物学双语微课程的必要性及其大体思路[5]。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微课的具体呈现形式及其实施方案。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医学生对于微课的关注度较高,需求较大。因此,在医学院校建设细胞生物学微课十分有必要。目前有关于基于MOOC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微课教学系统研究[6],以及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7],未见以学生为主体确立微课主题、呈现形式及应用方式的研究报道。为了更好地开展细胞生物学教学活动,以该次调查结果为依据,提出3 点关于建设微课的建议以供参考。

(1)以学生为中心进行选题,合理切入教学。

细胞生物学的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尚处在医学知识学习的初级阶段,难以建立系统性知识网络框架。因而,微课的选题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需求以及兴趣点。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微课能够帮助快速掌握课本的重难点知识,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想了解相关的趣味性知识及其最新发现。因此,重难点知识是微课选题的重要对象。微课是传统课堂的扩展与延伸,将其合理切入教学,能使学生更快掌握知识要点,做到融会贯通。

(2)以双语教学形式呈现,丰富教学内容。

为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综合型医学人才,双语教学日益受到高等医学院校的重视[5]。通过该次调查研究发现“双语课件,中文讲解,双语字幕”的呈现形式是学生喜爱度最高的双语微课模式。微课优势在于“短小精悍”,因此,在设计微课的过程中突出“精”字,做到精心设计、精益求精。微课的导入要引人入胜,例如可以用人看到美味佳肴流口水这一现象作为“信号肽假说”这个知识点的导入。微课的主体内容要做到精彩纷呈,采用动画、视频等多种手段进行呈现。微课的收尾要简洁明了又让人意犹未尽,可以以首尾呼应、小结等方式结尾。

(3)多平台多方式发布微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移动端查阅更多的资讯,也为微课的发布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该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希望能通过学习网站或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在线学习微课,这也满足了他们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多平台多方式地发布微课,不仅便于学生实现多途径的微课学习,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互动,收集学生的教学反馈,不断反思和优化教学,促进教学相长。

猜你喜欢

双语生物学选题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