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课程建设模式研究

2021-05-28常春光高波宫园园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特色工程专业

常春光,高波,宫园园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沈阳 110168)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课程建设模式的研究对于培养特色鲜明的工程管理类人才意义重大。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课程建设模式的制定涉及因素繁多、环节众多,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依托高等教育、系统工程、综合评价、数学规划与数理统计等多种理论集成应用,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关于特色课程建设领域的研究文献较多,在特色课程建设视角方面,赵艳霞等基于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视角,研究了特色课程建设问题[1];周军莉等探讨了专业更名背景下的特色课程建设问题[2]。在特色课程建设理论方面,闫占辉等基于CDIO 理念,研究了应用型特色课程建设问题[3]。在特色课程建设环节方面,王保卫等从知识体系设置、课程资源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及考核方案建议等方面,研究了特色课程建设方案[4];龚海平从课程决策与课程规划等方面,研究了特色课程建设问题[5]。在特色课程建设途径方面,丁玉祥从顶层设计、机制引动、课题带动、专家推动等方面研究了区域特色课程建设的新路径[6]。

综上所述,关于特色课程建设的研究,已经在多个视角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相关研究工作,但针对工程管理类特色课程建设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研究,还较为缺乏。笔者以高等教育工程管理类特色课程建设模式为研究范畴,以工程管理类的各个本科专业建设的特色课程为研究对象,研究面向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课程建设模式。

1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课程建设模式体系框架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课程建设模式建设的总体思路为“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课程的提名与筛选—特色课程内容的设计与优化—特色课程教师的优选与整合—特色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提升—特色课程实践的布置与优化”。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课程建设模式体系框架如图1 所示。

2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课程的提名与筛选

2.1 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定位

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定位主要包括: 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目标确立; 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宗旨确立; 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功能定位;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受众定位等基本环节。

2.2 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提名

(1)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构建宣传。

对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的建设背景、建设意义、建设目的、建设宗旨、建设功能、建设受众群体等方面进行广泛的宣传。激发承担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单位、一线教师等主体对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构建的兴趣与积极性。

(2)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条件公布。

为了提高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建设的效率,将最具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建设条件的专业课程筛选出来,需要制定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这些基本条件应当包括:该课程对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该课程对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领域关联度; 该课程对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程度; 该课程对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可替代性等。并针对相关教学单位、一线教师等主体,公布上述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的基本条件,鼓励相关教学单位、一线教师等主体进行专业特色课程申报。

(3)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提名征集。

在对外公布上述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的基本条件的前提下,向各个相关教学单位、一线教师等主体广泛征集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提名,鼓励相关教学单位、一线教师等主体积极参与,踊跃申报专业特色课程。

(4)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提名入库。

将各个相关教学单位、一线教师等主体申报上来的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提名进行汇总、统计,整理出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提名资料数据库。

2.3 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筛选

(1)特色课程资质初选。

针对上述整理出的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提名资料数据库,依据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的基本条件,对各个相关教学单位、一线教师等主体申报上来的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的申报资料进行初步筛选,剔除那些与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的基本条件不相符合的课程提名。

(2)特色课程单项选择。

针对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的基本条件,细化拓展出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的单项评价指标。依据这些单项评价指标的达标值,对经过资质初选的那些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逐个地进行评判。选择那些满足所有单项评价指标的达标值的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入围。

图1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课程建设模式体系框架

(3)特色课程分类选择。

针对经过特色课程单项选择的入围的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依据课程的基本性质进行归类。组成特色课程分类评选组,在每一类别的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中,计算各个专业特色课程的综合评价值。将各个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的综合评价指从高到低进行排序,选择排序较高的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

(4)特色课程整合优选。

将各个特色课程分类评选组所评选出的优胜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加以汇总。依据各类课程对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贡献度,确定不同类别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所占有的比例,在此基础上,结合其他因素的综合考虑,实现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的整合优选,确定最终的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

3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课程内容的设计与优化

3.1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课程内容的整体设计

(1)内容整体覆盖面设计。

在进行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内容整体设计时,需要考虑内容整体覆盖面设计,将该课程所涉及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在有限学时的前提下,尽量实现该特色课程的内容的整体覆盖程度,拓展该特色课程的知识面。

(2)难易度设计。

针对每一门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的特点与其在整个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定位,并结合该课程受众群体的特征,设计该门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的难易程度,达到较为适宜的难易程度。

(3)特色性设计。

面向每一门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培养目标定位,实现其课程内容的特色性设计,在对课程整体内容的顺序编排、表述形式编排、轻重缓急编排等方面进行特色性设计。

(4)系统性设计。

针对每一门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的整体内容设计,将上述的内容整体覆盖面设计、难易度设计、特色性设计放在一起,通盘考虑,进行系统性协调与优化设计。再分别对原有的内容整体覆盖面设计、难易度设计、特色性设计方案进行再调整。

3.2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课程内容结构优化

(1)性质结构优化。

针对各门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的内容结构,从内容性质为出发点,优化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的内容结构。

(2)要素结构优化。

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的要素结构优化主要是针对特色课程的各类内容要素的结构进行优化。

(3)难度结构优化。

针对各门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内容的难度结构进行优化。

(4)学时结构优化。

针对每一门工程管理类专业特色课程的具体章节内容,合理分配相应的学时结构,实现课程章节内容的学时结构优化。

4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提升

4.1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课程教改方式创新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课程教改方式创新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创新、实验教学创新、互动教学创新、启发教学创新等方式,在有限的课堂讲授环节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升教学互动程度与教学效果。

4.2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课程的精细化、生动化课堂载体提升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课程的精细化、生动化课堂载体提升途径主要包括授课语言设计、授课板书设计、PPT 课件设计、多媒体设计等形式,将单一的板书教学方式,改变多媒体技术手段为依托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提升教学内容的吸引力。

4.3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课程课后载体拓展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课程课后载体拓展主要包括课程教学视频共享、课程网络资源共享、课程网上答疑、课程网上习题共享等方式,将传统的课程教学资源提供途径转换为课上课下联动、线上线下联动、实体虚拟结合的载体供给途径。

4.4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课程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创新

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特色课程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创新目的在于改变以往“一卷定成绩”的做法,建立一套包括平时成绩结构、成绩评定规则、主客观评定比、成绩增减规则等方面内容的客观、综合、系统的多元化成绩考核体系。

猜你喜欢

特色工程专业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中医的特色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完美的特色党建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