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爱题材选文的多样化追求
——以“部编本”教材中《秋天的怀念》和《回忆我的母亲》为例

2021-03-07

文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秋天的怀念母爱题材

马 青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在当代社会物质水平大发展、大跨越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情感意识和观念的不断淡薄,对国家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特别是集“工具”与“人文”两大功能于一体的语文学科。而在一系列以情感为主导的单元课文中,以母爱为主题的课文占有重要地位。以往对“部编本”的研究多停留在不同版本之间的对比分析,对教材自身的选文研究较少,如叶子璐的《人教版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对比》[1]。本文所选用的两篇课文在此类题材的课文中极具代表性,虽已有部分学者对其进行了对比分析,但将两者关联起来进行专门研究的成果不多,所以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发现二者的不同之处,发掘母爱题材选文背后所隐含的对现代初中语文教材和教学所提出的多样化追求。

一、“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母爱题材选文的分布与特点

(一)母爱题材选文的分布情况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母爱题材的选文主要分布在三个年级的课本中。其中,两篇回忆性散文《秋天的怀念》和《散步》以及《金色花》《荷叶母亲》两篇散文诗均以母爱为题材,分布在七年级上册以亲情为中心的第二单元中。八年级上册以时代生活回忆为主题的第二单元收入了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除了上述通篇以母亲为中心人物加以塑造的文章外,教材中还包含着一些涉及母亲形象塑造和母爱题材内涵的文章,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社戏》和《灯笼》、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鲁迅的《故乡》。当然也有着许多别样的“母亲”形象,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贺敬之《回延安》中的革命“母亲”,以及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余光中《乡愁》中的大陆“母亲”;九年级的下册第一单元中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伟大的祖国“母亲”。

(二)母爱题材选文的特点分析

1.比重大

收入篇目多,在部编本教材中单纯此类题材的文章就有4篇,整个初中年级此类题材课文共12篇,三个年级的六册书中每册都有选编,数量众多,可见其在情感类选文中的作用十分重大。

2.范围广

此类题材不仅存在于以母爱为中心的选文中,而且还以多样的形式出现在其他主题的选文中,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由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事迹延伸到对劳动人民美好品质的歌颂;吴伯萧的《灯笼》,由母亲的叮嘱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事迹。母爱与多种题材交汇融合在一起,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复合性的教育作用。

3.较集中

12篇选文里有5篇选编在七年级教材,分布较为集中。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向中学过渡的特殊阶段,此类选文可为刚进入初中阶段的青少年群体以指引作用,弥补他们情感上的缺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情感意识,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4.体裁多

选文中收录最多的是散文和诗歌。其中,泰戈尔的《金色花》与冰心的《荷叶母亲》都属于现代诗歌体裁,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篇文章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两者同为以母爱为轴心的回忆性散文。此外,还有以鲁迅的《社戏》《故乡》为代表的小说体裁。

5.形象多样

选编课文中所塑造的母亲形象往往是生动多样的。史铁生笔下爱护子女、珍视生命的母亲、《回忆我的母亲》里母亲的勤劳、纯朴、敢于革命的魄力、《散步》里两位“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护等品格都是其形象多样化的体现。

通过对母爱题材选文的分布情况和特点进行分析,不难发现“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母爱题材选文不仅所占比重大,而且在体裁和塑造形象等方面极具多样化。而在其整体选编特点极具多样性的同时,《秋天的怀念》和《回忆我的母亲》在单元编排都处于重要位置,都是以母爱为轴心的回忆性散文,是此类选文的代表。通过对两篇选文进行比较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在选编文章时,编者融入的有关语文学科素养所提倡的多种语文教学追求。

二、《秋天的怀念》和《回忆我的母亲》的同中之异

(一)创作背景

1. 《秋天的怀念》的创作背景

可以说史铁生的一生都活在病痛与苦难之中,这在他自己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他在《病隙碎笔》中说他的职业是生病,“我这四十八年大约有一半时间在生病,此病未去彼病又来”[2];在《我二十一岁那年》中说:“整个冬天就快过去,我反倒拄着拐杖都走不到院子里去了,双腿日甚一日的麻木,肌肉无可遏止地萎缩……”[3]21岁,本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一切都还未开启便迎来了瘫痪的折磨,本以为这已经是人生最大的磨难了,可是病魔并没有就此放过他,之后,肾病、尿毒症又相继而来,让他的一生都活在与病魔的纠缠之中。

《秋天的怀念》是作者30岁时写的,残疾对他的写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本该绚丽多姿的青春年华遭遇生命的不幸,因此作家的脾气变得暴怒、阴郁,而母亲隐瞒病情,不顾自己的病痛,坚持鼓励他好好活下去,母亲猝然长逝后,他悔恨无比,由此写出了这篇怀念母亲的回忆性抒情散文。

2. 《回忆我的母亲》的创作背景

朱德的一生极具革命色彩,他先后加入了多次革命运动,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1922年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政治、军事工作,是推动中国革命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领袖。而这与他从小受到的母亲的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尤其是母亲对他自身人格品性和敢反抗精神的影响。《回忆我的母亲》选自《朱德选集》,写于1944年,在母亲离世时,由于抗战工作的需要,他未能陪在母亲身边,所以母亲的去世便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他曾对美国作家史沫特莱谈起他的母亲:“这一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母亲离世,而我却未能在她身边侍奉”[4]。在此篇回忆性散文中,他将母亲一生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

两篇文章的题材虽然相似,但是由于两位作家所处时代和人生经历的差异,所以在文章内容和手法的运用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王荣生在进行“阅读经典与阅读教学”的演讲时曾说:“学生自身作为学习者的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与作家自身作为写作者的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之间有很大的落差,那么教材编写者要求学生所要达到的终点教学目标便极其重要。”[5]由此可见,通过对比二者的作家背景,可以更好地发现两篇文章在选编目标方面的不同之处,即注重在相同题材中展现不同作家相异的语文经验和人生经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其中的差异,这是选文多样化的具体表现。

(二)语言特色

“大家之作,……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6]史铁生和朱德的散文语言平白朴实,更能表达出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直指人心。两篇选文的语言风格整体相差不大,但在用词和句式以及修辞手法上却风格各异。

1.用词

《秋天的怀念》:

其一,声音词的潜入。我们可以从文中这些看似平凡却并不简单的声音词中,体会到作家笔下母亲对儿子那种无微不至的关爱,让青少年找到通往蕴含其中教育意义的入口。文中在“我”发脾气时“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而当一切恢复沉寂后,“她又悄悄地进来。”“悄悄”“偷偷”以及后文中的“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这些声音词语的使用,让整个文章的语境都陷入了安静之中。母亲怕“我”的痛苦无法宣泄,便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偷偷地进来,怕“我”出意外。通过这些声音词的塑造,一个细致入微、善解人意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其二,神态词的渲染。在作者暴怒发泄后,“母亲又悄悄地走了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自己强忍病痛,想方设法的宽慰“我”,“母亲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在“我”答应去北海看花后,“她高兴的一会出去,一会站起”;在医院病危时“艰难的呼吸”。“红红的”“憔悴”“央求”“喜出望外”“高兴”“艰难”等神态词渲染出了母亲由伤心到高兴再到痛苦的心境变化。

其三,动作词的助力。如:“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她高兴的一会坐下,一会站起”。“抓”“挡”“坐”“站”等动作词,表现出了母亲那种怕我受伤时的急切、怕我看到窗外飘零的落叶而触景伤情时的担心、以及在我答应去北海看菊花时的开心与释然。

《回忆我的母亲》:

其一,四字成语的修饰。朱德在塑造母亲形象时,融入了许多四字成语,具体生动地对母亲具有的品质和特点作出了概括。比如:“惨痛悲哀、无可奈何、高大结实、汗流满面、聪明能干、任劳任怨、性格和蔼、勤劳俭朴、宽厚仁慈、节衣缩食、东挪西借”等词语,使文章语言简洁、恰到好处、生动地总结了母亲的优秀品质。

其二,用词精准,毫不含糊。如文中:“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极能”“任何”,等词语写出了母亲非同一般的好性格。从这些微小之处加深了对母亲不同于常人的勤劳、和善的美好品质的描写,作者用词极其精确凝练,将母亲身上的美好品质挥洒的淋漓尽致,细致入微。

2.句式

《秋天的怀念》:

首先,排比句的使用,使选文句式整洁。如课文第一段中“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中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作者用排比抒发了自己当时的痛苦和暴怒。最后一段“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用各色开得正艳的菊花象征了生命永久不息的深层意蕴。

其次,重复句的使用。如文中两次描写到母亲反复提出“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想推我出去走走”;两次描写到“母亲悄悄地出去”。这些重复语句从侧面反映出母亲为了让我重新拾起生的希望,而做了多么大的努力和牺牲,不着痕迹地强调了母亲的伟大。

最后,省略句的使用,使文章意味深远。在这篇并不长的选文中,作者用了四个省略句,每一处都暗含着内心深处无言的诉说。其中有三处都用于省略母亲未说完的话,如:第一段中的“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第三段中的“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倒数第二段中的“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另外还有选文结尾处作者的内心独白“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第一处是母亲在鼓励儿子不要放弃生命时的一遍遍诉说,这是母亲最想让儿子记得的一句话,所以这里的省略与文章最后一处的省略,还隐藏着对母亲一遍遍嘱咐“不放弃生的希望”的着重强调。第二处省略既显示出了与现在形成强烈的反差的生病前的快乐时光,又从侧面反映出了母亲的敏感,意识到作者可能会因回忆起往事而伤心,便突然停止了自己的嘱咐。第三处省略写出了母亲临终前仍放心不下“我”和妹妹,母亲没说完的遗憾最终化成了一串省略号,引人回味、发人深思。

《回忆我的母亲》:

首先,排比句的运用。如:“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这些排比句的使用加强了文章语气,表现出了母亲的勤劳、家境的贫苦以及家人齐心协力、一起劳作的秩序感。

其次,“还”字的运用。文中“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等句子中都出现了“还”字,使文章语言较为口语化。既写出了母亲艰苦的生活,又折射出了母亲勤奋、能干、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最后,设问句的运用。在选文倒数第二段“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朱德最后用设问的方式,将自己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和党的热爱与忠诚。

(三)情感基调

1.《秋天的怀念》——悲秋伤时念家慈

首先,文题看似是怀念“秋天”实则借“秋天”隐喻自己已故的母亲。因为万物开始归于沉寂,秋天也成了“悲凉、凄清、萧瑟”的代名词。从文题开始便已具有了浓烈的悲秋色彩。

其次,文章所述故事情节发生在秋季,“我”的双腿高位瘫痪,开始适应靠轮椅行走的痛苦时期在秋季,母亲的去世也在秋季。由于病痛的折磨,作家的心理异常敏感,会经常无缘无故的暴怒,看到外面树木凋零的萧索景象,会触景伤情。文中描写了许多具有秋天特征的景象,如:“北归的雁阵”“唰唰啦啦飘落的树叶”“北海的菊花”这些极具秋季特征的事物,将文章的悲秋意味渲染的愈发浓郁。最后全文围绕“北海的菊花”这一线索而展开,让整个文章脉络与秋天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将自己内心的哀痛绝望与对母亲的怀念诉说于这些事物之中,笔锋承转之间无不浸渗着自己的心血,却又诉说的宛如一泓平静的秋水。

2.《回忆我的母亲》——革命浓情忆母亲

首先,作家身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使得本文具有了浓厚的革命情节。这篇文章写于1944年,中国革命、抗战的动荡时期。时代环境的特殊影响着作家的人生道路选择,由于投身革命无法侍奉在母亲身边,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留有深深的遗憾。

其次,文章中心人物“母亲”身上所具有那种勤劳、不惧困难、勇于反抗追求新生活的精神,正是革命精神的折射,如:文章中两处“我应该感谢母亲”的阐述,一是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使“我”在以后的军事和革命生活中再没被困难吓倒;二是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后来走上革命道路。虽然有学者对此处的表达产生过争议,认为此处存在语病,认为“意志”不能教给。[7]但是无可厚非的是母亲身上的美好品德对作家革命精神的养成有着莫大作用。

最后,文章结尾,作家表达了将继续投身中国革命,为国家和人民而尽忠的坚定决心。这就给文章增添了崇高而又沉重的革命情感,将自己对革命的执着与热爱融入对母亲的回忆之中,为文章奠定了双重情感基调。

(四)主题倾向

1.《秋天的怀念》表现生命的崇高和珍贵

作者回忆了母亲生前对“我”和妹妹的教导,他除了诉说对母亲生前那种无微不至的关爱的赞美和对母亲猝然长逝的哀痛和怀念之外,还着重表达了生命的崇高和珍贵。无论病痛多么煎熬,都要像北海的菊花那样在万物沉寂的秋季开得淡雅、开得高洁、开得热烈而深沉,永不放弃生的希望,在逆境中活出自己如花般的灿烂人生。

2.《回忆我的母亲》表现出家国情怀

朱德在赞扬母亲众多优秀品质的同时,又将自己对母亲的感恩、怀念与未能报恩的遗憾上升到了家国情怀,既挥洒了自己投身革命的热血,又表达了为解救深陷泥潭之中的中国劳动人民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综上所述,通过对比分析两篇选文,我们可以看出二者在单元编排、文章题材、人物形象以及语言特色上的共同之处,但二者更多的是诸如创作背景、语言特色、情感基调和主题倾向等方面的差异。由此我们能够发现在新编“部编本”语文教材选文中隐含着多种类、多层次。这些同中之异既是编者在此类题材的选文中着重要求青少年把握吸收的重要素材,又是当代语文核心素养所要求的多样性,是教学者在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时,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三、母爱题材选文在现代教学中的多样化追求

通过上述分析,母爱题材选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大,与此同时,在同样是母爱题材的选文中,其文本存在着众多差异,这些差异恰恰是编者所寄寓选文中的不同选编目标的折射,也是此类选文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所要达到的多样化目标的体现。那么,我们可以依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上述几种差异,将编者寄托于课文背后所希望达到的多样追求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最先接触到的便是文本语言,语言可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可以说“写文章就是凭语言跟人家打交道,语言永远是文章的根据。”[8]学习分析两篇文章在用词、句式等语言风格上面的差异,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母爱题材课文的同时,学习作家不同的语言风格和特色。学生通过主动、有意识地学习和被动、无意识地熏陶,不断地累积与整理,可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在相似语境下或不同语境下,将在课文中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准确流畅地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与他人进行表达交流。如:前文提到的两篇选文中“悄悄地、偷偷地、吃苦耐劳、为富不仁”等常见词语,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运用在以后的写作与表达中。另外,在教材其他同类课文中也都体现出了编者隐含其中的在语言层面所寄寓的诉求,诸如:《金色花》中诗人所运用的“假如”句式以及“金色花”“匿笑”“祷告”“悄悄地”“笑嘻嘻”等词语,也都像两篇代表选文一样,一字一句中都暗含着在建构学生语言这一层面的重要作用。

(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学生在语言的学习之后,便会对文本内容有所认知,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判断性、延展性、深入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便会有着大幅度的提升,从而使得他们的思维得以发展。在学习此类题材选文时,学生首先能够获得直观的感受,通过形象思维在心里产生上述对比中的两位或者更多具备不同品质的母亲形象;接着通过逻辑和判断思维,形成对选文中“母亲”不同的感受与评价;最后通过思维的延展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学生会将文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独创的母爱感受,并作用于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以及其他领域之中。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四篇母爱题材的选文中,每篇文章所塑造的“母亲”形象都存在着差异,与之对比,便可以看出史铁生笔下的“母亲”塑造是多样化的,在本篇课文中还隐含着关于生命、哲学的潜在含义,孙郁曾说“史铁生的小说已显示艺术与哲学沟通的可能”[9],在其散文中也同样存在这种可能。编者将《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收录在本单元第一篇的位置,学生在刚步入中学阶段学习时就可以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产生对此类选文多样化的直观思维体验,在接下来学习同题材的三篇课文时,便能运用思维的延展性将它们与前文联系起来,形成个体自发性的思维判断。同理,将上述两篇极具代表性的课文加以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发掘学生思维的可塑性,在多样化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在两篇选文作家情感的不同表达之中,我们不难发现两者在情感基调方面的差异性,文章以母爱深情为轴心,又从多个角度折射出了绚丽多姿的情感世界。由此,既可以从上述两篇代表文章中感悟作者所寄寓其中的,对母亲的怀恋及未能报答母亲深恩的遗憾、对宝贵生命的珍视以及对献身于人民和祖国的大无畏精神,也可以从《散步》中体会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人之间的浓厚亲情,从《乡愁》中探求对祖国大陆的思念。在母爱轴心的串联下,这些文本多样化的情感基调,便以无声的姿态,潜入到了学生的思维领域,而不同的情感基调正是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的前提,这样便能促使学生形成多重情感体验,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亲情是一个社会得以长久延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纽带,而“母亲”一角在亲情教育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今人们的情感意识和观念越来越淡薄的大趋势下,重拾亲情教育,特别是着重强调有关母爱题材文章的重要教育意义,这是实施一切亲情教育的本源和出发点。这也是编者在进行教材选编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在对此类选文学习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发掘和学习蕴含其中的优秀中华文化,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尊母、敬母、爱母优秀传统,延续革命精神、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在对此类选文的对比研究中让学生更好地借鉴和传播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从而防止本国文化的虚无与没落。

所以,通过此类题材选文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探求文本中蕴含的多重选编目标,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中所提倡的四个方面的多样化追求。以母爱亲情为出发点,在加强学生的亲情教育的同时,不忘青少年学生的整体发展,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出发,更好地发挥教材选文的价值。

总的来说,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再单纯强调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而是逐渐倾向培养学生的多样化、综合性才能,注重教材的多样化、多元化。而本文所论证的两篇选文从多个角度塑造了两位伟大的母亲形象,让学生在体会亲情之爱、感悟母爱之美的同时,通过二者不同语言特色、人物形象、情感基调、主题倾向的对比分析,发现撰写语文教材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即:语文学科教学所提倡的“语言层面、思维层面、审美层面以及文化层面”[10]四个层面的多样化追求,探求文本深处的编者意图。以此类选文为支点,从情感教育出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其他题材文章的多样化教学提供借鉴意义,在多变的未来社会,赋予语文教学更加多样化、多元化的色彩。

猜你喜欢

秋天的怀念母爱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母爱大于天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秋天的怀念》语词运用背后的情感解码
特殊的母爱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意象创新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