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21-03-07葛婷玲高小芬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微信心理

葛婷玲,高小芬

(杭州医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3)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数量已达8.47亿,其中网民年龄段在20~29岁的群体占比最高,达24.6%。而目前我国微信使用比例达到82%,已成为中国网民最常使用的社交软件,且备受年轻人群的推崇和喜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是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作为社会建设的坚实力量,大学生同时也是使用微信的主要人群,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家庭,更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近年来,关于如何有效将微信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广泛的关注,也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就近年来的相关进展进行了研究,现总结如下。

1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历程

1.1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大学生处在塑造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特殊时期,加上有时自我定位模糊、思想不成熟,使得该群体身心面临严峻的挑战,甚至导致一系列心理问题。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中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占2.79%,可能有心理问题需要深入调查的占20.37%,其中对于人际交往和未来规划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1]。调查显示,女生更容易出现强迫、焦虑、敌对等情绪问题,而男生更偏向于思维性的心理问题[2]。长期处于人际交往困扰和负性情绪笼罩下使大学生自我认知发生偏差,出现孤独、悲观、抑郁等严重心理问题,甚至引发疾病或自杀等极端行为[3-4]。

1.2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迟,最先是由上海、武汉等地区开始,至今发展30余年。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如下:(1)目前大部分高校专业师资结构不平衡,全职的心理健康工作者缺乏,多由其他考取相关证书的教师代之,无法真正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单一,工作偏治疗性,对正常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过少;(3)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持续性差、受众面窄、解决方案模糊的问题。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承载着家庭和民族的希望,如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有效干预和教育,是高校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微信平台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载体的可行性

2.1 微信的定义和特点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推出的一款新的仅支付网络流量的应用程序,主要支持操作系统平台发送语音短信和视频图片,还提供微信支付、朋友圈、公众平台等功能[5]。微信不仅发布信息便捷、受众用户广泛、信息地位平等,而且可即时互动且成本低廉,因而受到大众的欢迎,使用度非常高。但是,微信在使用中也存在若干弊端,如交流的虚拟性、信息传播的误导性、信息泄露的不安全性以及过度使用导致上瘾等。

2.2 微信平台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行性分析

大学生作为思想独立的年轻一代,乐于接受新事物,是微信的主要使用人群,其中23.4%的大学生一天使用一次微信,38.7%每日使用多次[5]。93.33%的大学生利用微信获取有利信息且使用微信时间相对较长[6]。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微信平台可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走向,提高工作效率[7]。将微信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结合并进行宣传和推广,在利用大学生求新求奇心理特征的同时扩大教育时间和空间。另外,微信自身所具备的沟通便捷、资源丰富、覆盖面广、普及率高、跨媒介传播、信息发布手段多样化等优势,能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和大量的资源和信息,不仅可增强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而且改变了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空间局限、时长断续的缺点[8]。利用微信在潜移默化中传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最终达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促进心理健康的目标[9]。

3 微信平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3.1 实现实时互动,加强师生间的交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时,要综合考虑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及所处环境的特殊性[10]。微信作为目前即时通信产品的代表,易实现沟通交流,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与学生互加好友或建立微信群,可加强与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查看动态来把握其心理,及时提供心理疏导;还可通过情感渗透等方法,将枯燥的理论融入生活,在拉近师生间精神距离的同时,让学生在无意中收获知识[11]。

3.2 开设公众平台,促进教育途径多元化

目前,各高校通过微信公众号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教育、发布或宣传相关活动、定期推送有关书籍或电影,丰富了教育途径,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12]。另外,高校公众号通过设置互动栏目可切实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如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微心晴”微信平台开设的互动栏目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日常生活难题,其线上反馈系统又能让其为平台提供反馈意见,实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互动[7]。

3.3 建设运营团队,培养朋辈互助模式

微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合理有效的应用离不开一支兼顾理论知识、工作能力和网络媒介素养的专业团队[11]。可充分利用朋辈间相似的生活环境和思想观念来对其进行心理教育。厦门大学“微心晴”微信公众号的实践应用表明,让大学生参与心理辅导队伍,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内在需求、增强其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还能增强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

3.4 构建层级网络,加强危机预警和干预

高校可构建以大学生、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三者为主的层级网络系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走向进行时刻跟踪。另外,高校二级学院可通过构建活动、服务、危机预警和干预三大体系,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实效。

4 微信平台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充分评估将微信平台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利弊,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9]。但是,社交网络的过度使用容易上瘾,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13]。微信交流过于虚拟化、单一化,会阻碍大学生人际沟通,降低幸福感,使其产生孤僻心理[14]。另外,微信监管的漏洞使信息来源良莠不齐,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判断[11]。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让微信平台对大学生起到正向引导的作用:(1)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如利用微信建立班级讨论群,通过讨论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输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11];或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微信发布公告、组建群聊等方式相结合,使更多学生了解并参与活动,在巩固传统教育主导地位的同时弱化理论、注重实践,引导学生正确看待[15]。(2)利用微信及时快速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动向,必要时给予干预[12],如通过微信平台定期发布心理测试并鼓励学生参与,对于可能存在心理异常的学生群体,可通过微信实名认证的功能第一时间与学生取得联系,必要时进行心理辅导[9]。(3)发挥微信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实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正面指导,如在微信平台上添加德育工作相关的微课内容,结尾辅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话题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讨论[15]。(4)高校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可通过Alderfer ERG需要理论模型中生存、相互关系、成长三需求或“受挫—倒退原则”来增强知识传播效果,促进大学生内源性学习[16]。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微信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