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特布他林结合机械辅助排痰治疗重症肺炎患儿的疗效及护理

2021-03-07杨金娥

北方药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布地奈德雾化

杨金娥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东 广州 510120)

由于病毒、细菌或是其他异物而引起小儿发生一般肺炎临床症状,比如咳痰、咳嗽以及听诊湿啰音等临床症状的呼吸系统疾病即小儿肺炎,在临床较为常见且多发[1]。为了分析治疗重症肺炎患儿应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特布他林结合机械辅助排痰的临床疗效,我院就2018年2月-2020年10月收治的90例重症肺炎患儿进行了随机的对比研究。现将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90例重症肺炎患儿,研究时间在2018年2月-2020年10月,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男性、女性分别为25例、20例,年龄最大、最小的患儿分别为7岁、6个月,中位年龄(3.23±1.42)岁。观察组:男性、女性分别为23例、22例,年龄最者、最小的患儿分别为6.5岁、5个月,中位年龄(3.61±1.25)岁。两组一般资料,可进行比较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本组患儿应用常规治疗,主要包括给予患儿止咳、平喘、退热以及抗病毒等治疗。

观察组:本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特布他林结合机械辅助排痰,具体为:将布地奈德混悬液2mL与特布他林雾化液1mL以雾化吸入的方式为患儿应用,同时使用排痰机给予患儿辅助祛痰治疗,每天两次,每次十分钟。两组均连续治疗一周。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组相关症状缓解时间进行观察和比较。相关症状缓解时间以患儿的呼吸改善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心率恢复正常时间以及啰音消失时间为评价指标。

(2)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进行观察和比较。心功能指标以患儿的LV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CI(心指数)以及E/A(房室瓣E与A峰比值)为评价指标,测定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相关症状缓解时间

观察组相关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相关症状缓解时间

2.2 心功能指标

两组患儿心功能指标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表2 心功能指标

3 讨论

小儿肺炎是临床引起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通常轻症肺炎患儿多可出现一般肺炎症状,比如咳痰、咳嗽以及听诊湿啰音等,重症肺炎患儿不仅可引起上述症状,还可表现出多系统功能障碍以及全身中毒症状等,可对患儿的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产生较大危害[3]。

止咳、平喘、化痰、抗炎等措施是临床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主要临床方式,但是由于患儿机体抵抗力较差、年龄较小,无法主动排痰等因素,该方式取得的治疗效果无法满足临床及患儿家属的充分认可[4]。本次研究我院为重症肺炎患儿应用了雾化吸入布地奈德、特布他林结合机械辅助排痰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通过雾化吸入的方式为患儿应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制剂布地奈德,能够对患儿机体内的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进行有效抑制,并使其呼吸道阻力降低,从而起到缓解咳嗽、咳痰等临床症状的效果。而以雾化吸入的方式为患儿应用选择性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特布他林,能够使患儿的气道阻力降低,通气状态改善,从而起到使其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缓解,肥大细胞得以稳定的效果,充分发挥出抗炎机制,更有利于病情恢复[5]。通过为患儿应用机械辅助排痰,不仅更加的高效、省时,而且对于患儿排出肺部痰液,对其肺部血流量进行调节亦有良好效果,最终使患儿的血氧含量提高,心肌细胞血氧含量增加,呼吸功能改善,并有效使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起到保护患儿心肺功能,促进其LVDD、LVEF、CI以及E/A等相关心功能指标改善的良好效果[6]。另外,在此基础上给予患儿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比如定时对患儿的病房进行清扫、消毒以及通风换气、调控温湿度等措施,更有利于使患儿发生感染的几率降低;主动为患儿家属讲解重症肺炎疾病的相关知识宣教,可使患儿家属对患儿病情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提升其配合治疗的依从性;给予患儿饮食指导,可使患儿维持病情期间的正常机体代谢,使其抵抗力增强;对患儿进行用药护理,监督其用药后的病情及体征等变化,更有利于避免各种意外,使患儿的呼吸、体温、咳嗽、心以及啰音等相关临床症状能够更快的缓解。

猜你喜欢

布地奈德雾化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观察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分析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联合机械振动排痰治疗喘息性肺炎临床分析
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治疗的临床观察
雾化吸入的风险及预防措施
雾化有害?
家庭雾化不能代替正规治疗
雾化时需要注意什么?
葆拉·福克斯和《一只眼睛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