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课堂对智力障碍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
2021-03-07窦丽娟
窦丽娟
【摘要】培智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学校不同,培智学校面向的是智力存在障碍的适龄儿童,旨在通过培智教育的特殊教学内容,提升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从而夯实智力障碍儿童未来生活与工作的坚实基础。因此,本文立足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现状,重点分析了培智课堂在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方面的有效建议。
【关键词】培智课堂;智力障碍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培养策略
引言: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在教育学家陈鹤琴看来,就是让儿童去做自己能做的一切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儿童受益终身。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来讲,同样如此。我国现阶段智力障碍人群总量大、分布广、持续上升的基本特征日益明显,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无法更好地融入生活和适应工作,需要依靠成人不间断地照顾,这与其培智教育和生活适应能力培养训练的缺失有很大关系。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培智教育的重要社会价值,不断优化对智力障碍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一)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实现智力障碍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残疾人教育条例》中明确指出,要尊重残疾儿童少年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全面提升残疾人的文化素质,同时使残疾青少年学习职业技术的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由此可见,使智力障碍学生既具备科学文化知识,又具备适应社会生活的职业技能和生活技巧应当成为现阶段我国残疾人教育的目标和方向。对于儿童群体来讲,调动自身的生活自理能力来完成各个活动需要身体所有部位的配合与合作,但智力障碍儿童由于智力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协调身体各个部位来共同完成实践活动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培智课堂强化对智力障碍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培训,就可以有效改善这种不协调性,使智力障碍儿童的全面发展具备一定的可能性。
(二)有助于引导智力障碍学生培养独立人格和良好生活习惯
正常智力水平的小学生尚且具有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好动、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不规范等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智力障碍学生在这些行为习惯和心理特征方面的表现会更加凸显,懒惰、衣冠不整等特征不仅不利于其个人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更加重了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负担和责任负担。而培智课堂对智力障碍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有效改善这种现状,锻炼智力障碍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会做事要有始有终、要细心和耐心,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证个人良好的卫生情况,通过长时间的生活适应能力培养锻炼,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智力障碍学生独立性、自主性意识的建立和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三)有助于弥补智力障碍学生的智力缺陷,激发智力潜能
生活自理能力与智力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意味着智力障碍学生的手、脚、眼、耳、口、鼻、大脑等各项器官都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即大脑需要设想活动的过程或问题的解决方法,而后发出行动指令,“调配”其他人体器官配合大脑的思维行动。可以说,思维活动的参与是生活适应能力培养和锻炼的关键,更将有效促进智力障碍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
(四)有助于夯实智力障碍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生活的坚实基础
学会穿衣,懂得吃饭,能够动手维持个人卫生等,这是一个人具备基本生活适应能力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是学生进入社会,更好地适应和从事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前提。现实表明,具备生活适应能力的智力障碍学生往往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和帮助,对于家庭、社会、学校而言也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与此同时,当智力障碍学生在完成生活自理的过程中,也会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这些个人收获都将为智力障碍学生更好地融入和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智力障碍学生的教育现状
1.入学率低,退学率高,培智教育受限
就我国现阶段智力障碍儿童的入学情况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在正常学校接受正常的义务教育,第二种是就读于特殊的智力培育学校或机构,第三种是被关在家里。
但从比例上来讲,能够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的智力障碍学生只占据很小的比重,被关在家中、剥夺受教育权利的学生也仅仅出现在我国经济较为落后或贫穷的地区。虽然部分智力障碍学生都会在正常学校接受教育,但因为智力水平发展较低,智力启蒙速度也会相对更慢,所以,同样的知识,对于正常学生而言很容易理解,智力障碍儿童却需要花费更大的心血去理解和记忆。再加上,正常学校并未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难度、教学考核与评价等各方面,对智力障碍学生制定针对性的计划和政策,而师资力量的配置上通常也是以大部分的正常学生为主,教师普遍缺乏智力障碍儿童教育能力,以上种种原因,都导致了智力障碍儿童即使跟随正常学生共同学习,但最终也会面临主动或被动退学的局面。
2.培智学校的教学现状
从课程体系的角度来看,目前智力障碍儿童教学所使用的教材相对还是更加注重传授文化知识,在制定智力障碍教育目标上缺乏多维度和全方面,没有充分尊重智力障碍学生的智力差异,更加无法在教学活动中凸显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因此,就现阶段智力障碍学生教育的现实需求而言,显然需要对这种传统的课程体系结构进行调整,提升教育目标的多样性、课程设置的針对性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
对于智力障碍学生而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亚于学校教育,但很多家长却认为“智力障碍孩子没有未来”、“只要养好就行,不指望能有多大发展”等,这种视孩子为耻辱,不愿意让孩子过多地接触社会的心理,也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所以,在培智课堂中,很多智力障
碍学生会因极度不自信而不愿意与人沟通交流,很难与其他人建立起信任关系,这对于培智课堂教学有效性而言也是一座极难翻越的大山。
三、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建议
(一)优化生活适应课程体系
由于缺乏生活适应类课程的设置,使得智力障碍学生在生活适应能力培养教学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单方灌输,这样一来,就导致了教师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但智力障碍学生却因根本无法有效接收教师讲授内容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更加无从谈起。因此,要对培智课堂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优化:
将课堂“生活化”,即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中对理论知识的“填鸭式”讲解,要更加关注生活场景,让生活成为课堂的教材。简单来讲就是说,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要强调生活经验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立足生活化的情境教学,让智力障碍学生掌握吃饭、刷牙、穿衣服、整理个人物品、与人交流等生活技能。
(二)应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明显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堂教学类型,培智课堂强化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生活适应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借助微课形式来提升教学有效性。受到有限的智力发育水平影响,智力障碍学生在口语表达和认识文字方面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智力障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学习需要也会更加强烈,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主要依赖于教师自身的描述和传授来完成智力障碍学生模糊思维模式的构建,这就是当下培智教学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生活适应能力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而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化、直观化的画面展示,可以使智力障碍学生充分感受影片所传递出的生活场景和声音信号,从而调动智力障碍学生的思维意识,提高智力障碍学生对课堂教学的专注程度和学习兴趣,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有助于增强学生对生活场景的认知能力和生活实践能力。
(三)创新培智教学方法
第一,示范教学。尽管从智力水平和智力发育情况来讲,智力障碍学生与正常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这并不影响智力障碍学生对某些行为动作的超强模仿性。在培智课堂教学环节中,能够对智力障碍学生产生直接影响的成人就是教师,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智力障碍学生的某些行为和习惯往往会与其教师授课的行为方式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在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认识到自身对智力障碍学生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通过为学生示范或和學生共同完成所学内容,来提高学生应用生活技能的能力。
第二,游戏教学。
比如在引导智力障碍学生认识人民币面值时,在教师的教导下,智力障碍学生对1元、5元人民币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认知,这时候,为了进一步加深这种认知并强化智力障碍学生头脑中使用人民币的生活体验记忆,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超市购物的游戏,把提前准备好的矿泉水、苹果、铅笔、橡皮等商品贴上价格标签,教师扮演售货员,学生要独自完成购物、付款、找零等购物环节。之后,可以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择一人扮演售货员,其他学生扮演顾客。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计算知识得到了有效应用,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智力障碍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能力体现。
结束语
使学生学有所得、得有所用,这是现代教育的真正价值。作为现代教育中的特殊存在,培智教育是开启智力障碍学生生活的另一扇窗,是改善智力障碍学生教育现状、提升智力障碍学生生活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智力开发和生活适应能力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引导和训练,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为把智力障碍学生培养成一个能够独立自主、自食其力地适应生活与社会的“社会人”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胡辉洲.浅谈提高培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教学策略[J].好家长,2018(58):148.
[2]孟春芳.如何在培智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放风筝》为例[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51):144.
[3]周志新.多媒体教学对培养智力障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8(08):99.
[4]郑云.特殊教育学校智力障碍学生生活适应与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1(19):221.
50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