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数学阅读教学
2021-03-07童玲
童玲
根据我校学生具体学情,在课堂中我们一般使用“分步达标教学法”,分步达标法教学可分四个步骤来进行。即总览——学生自上新课——细化——深化。其中“学生自上新课”,是分步达标教学的第二步。这个步骤里是以自学教材为中心的,学生要能弄懂教材上的一些基本内容,能够独立完成课本后面的练习。在这几年的尝试和探索中,笔者发现,学生低下的数学阅读能力,使得“学生自上新课”这一步的效果往往达不到教法要求。因此要想分步达标能够真正成功,其中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让学生学会阅读。
教师教授学生,比起“授之于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于渔”,即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其前提就是学会阅读。
而且,课堂教学非条件反射的好坏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数学课特别体现在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方面。而进行数学阅读,通过学生的看、写、甚至默读,能很好的促使学生的大脑进行思维活动。
笔者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教材,注意阅读教学。一开始,我还清楚的记得,当时学生觉得新奇,但却不知道怎么做,4、5页的课本,二分钟内就解决了,重点要点全没注意,“探索”、“思考”等项目也完全忽视了,看了一下公式后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做课后习题了……随着更多的指导与尝试,慢慢地,学生已经知道如何发现重难点,如何阅读后彼此讨论突破重难点。现在,将我曾进行过的一堂阅读培养教学课——“平面向量的背景用基本概念”的教学过程简介如下。
一、请同学们阅读P74~P76三个小节的课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章第一节)并思考以下问题:
1.概括各小节所讲问题。
2.对第二小节分层,并指出各层含义。
3.为什么相等向量与共线向量意义相同?
4.指出 , ,| |各式的意义?
二、分组阅读5分钟后,请某组派出一个同学朗读P75第一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朗读完各层时自动停止,并指出该层所讲问题或该组对该层的理解。
第一层,向量的定义,学生无问题。
第二层,找到分层的地方无误,但对该层的意义理解有误:学生认为,该层的意义是讲有向线段的定义;实际上该层是讲向量的表示,用什么表示,怎么表示的问题?从中提出了向量的模的概念。
第三层,讲得是零向量。两句话讲了三个问题:一是零向量的定义;二是零向量方向的规定;三是所有零向量相等的规定。但学生不能清楚地回答出这三层。
第四层的含义是单位向量的规定及其好处。该层有两句话,学生不理解这两句话的联系,错误地把第一句话,单独当作一层。
最后一层是向量的多种表示方法。
教师点拔后,学生总结这一部分:
向量的相关概念:
①定义
②向量的表示
③零向量及有关规定
④单位向量及其在实际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三、请学生展示自己通过理解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的关系而总结的关系表。
最终成表如下:
四、请学生概括第三小节的含义:谈谈对相等向量与共线向量的认识,并比较向量相等与数量相等的区别。
几个小组学生总结及互相补充后得到:
1.相等的向量只需满足两个条件:大小相等且方向相同。所以与向量的起点在哪里没有关系。
2.共线(平行)向量的定义突出的是“方向相同或相反”,“共线(平行)”这个名称是因为向量相等与否与起点无关,因而所有的共线(平行)向量都在或可以都平移到同一直线上,所以才又称为“共线(平行)向量”。
此时,有学生提出:单位向量都相等吗?
马上由同学帮助解答:“向量有两个要点,长度与方向,单位向量的定义只涉及了长度,没有提到方向,所以不一定相等”。
至此,本节课的阅读自学讨论部分结束,学生已经根据教学目标了解基本知识,并且进行了一定剖析,可以开始训练巩固环节。
如何进行有成效的阅读教学呢?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有如下三点较为成功的体会:
一、要以学生实实在在的阅读为基础。实实在在是指学生在进行阅读过程中,始终是在思考,在理解,在吸收。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特别是面对还未养成一定阅读习惯的学生,学案上的问题就一定要到位,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如面对已经形成阅读习惯的学生,就要求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如面对的是有相当阅读能力的学生,就要求其阅读之后,谈谈对课文的理解、看法、认识等。
二、数学课本的内容,都是标准的说明文,虽然编者尽量使用实例引入,仍然存在抽象性过强的问题。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阅读,一定要从理清文章的结构、中心、段落大意入手,慢慢抽象出数学知识,了解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所以需要文字阅读能力与逻辑分析能力相辅相成。
例如,上面所举的一堂阅读课中,有的学生在对第一自然段进行阅读时,不能准确地理解第二层的含义,也不能准确地划分第三层,除了一定的数学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语文阅读能力不高。
三、对数学课本的阅读应是全方位的,不仅是要阅读相应知识内容,对应例题,课后的练习、习题也应进行全方位阅读,在某些章节课外阅读部分也是必看内容。从对练习的阅读过程中,可以对前面出现过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解题技巧等进行补充;而有的练习、习题本是一些优美的结论,是对课文的补充或延续。
总之数学作为一门逻輯性强,抽象性强的学科,阅读就要更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成功的阅读必然伴随着深入的思考。所以一堂有效的数学阅读课,也就是一堂如何促使学生进行积极而深刻的思考的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