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高职助产专业“书课岗证”融通实践探讨
2021-03-06刘德芬
刘德芬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山东 菏泽 274300)
2019年,国家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要求有关院校推进“1”与“X”有效衔接,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把试点工作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融合在一起,积极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扩大就业面。2019年8月“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第二批证书试点,入围教育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本研究将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内容与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有机融合,制订“书课岗证”融通实施方案,通过重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等开展研究与实践。
1 “1”与“X”之间的关系及内涵
对于“1+X”证书制度而言,“1”和“X”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相互衔接、相互融通的,二者是一个共同的有机体,教育培训对象是相同的,双方结合在一起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设置合理的培养目标。二者是主体和补体的关系[1]。其中,“1”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具有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的特征;“X”是“1”的补体,具有针对性、适应性、灵活性特征,承担着补充、拓展、强化等角色。以高职助产专业为例具体阐述如下。
1.1 补充作用
对接现代产科服务模式的改变、母婴护理行业的发展趋势,应及时补充母婴护理行业企业的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如目前母婴护理行业关注度较高的导乐分娩、产后恢复等项目所对应的职业核心能力要素,要适时进行补充学习,确保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与母婴护理工作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1.2 强化作用
以“X”为基础,强化“1”涉及的多方面要素,如知识、能力等。在教学中引入职业能力培训,使学生具有更坚实的职业基础,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1.3 拓展作用
通过“X”拓展助产专业“1”之外相关工作岗位知识、技能和能力,扩大学生就业面,以获取更多就业机会。
2 “1+X”证书制度下“书课岗证”融通基本方法
2.1 顶层设计
2019年8月,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正式纳入教育部第二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范围,基于母婴护理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考虑现有专业的课程体系、就业需求等因素,将其与高职助产、护理专业教学标准进行对应。
2.2 设计原则
(1)以母婴护理市场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1+X”证书制度的设计初衷就是促进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产业需求。一方面,要将证书体系中的内容分解后融入学历教育,通过“书课岗证”融通,结合母婴护理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以母婴护理市场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导向,利用学历教育多学科整合的优势,丰富和完善职业教育内涵。(2)明确“书课岗证”融通的具体路径。“1”与“X”的相互融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将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高职助产专业教学标准对接,保持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二是在现有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证书培训内容的设计和融入。三是实现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过程与高职助产专业教学过程一体化。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实训实践等进行一体化统筹安排,真正实现育训融合。四是统筹安排助产专业课程内容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实现同步考评。五是做好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教育学习成果转换,制订学分转换实施方案,为国家资历框架的构建奠定基础。
2.3 “书课岗证”融通的模式
(1)将“X”完全融入“1”中的模式。此模式是职业教育经过“1+X”试点、成熟和进入新常态后的基本模式。适用于针对“X”证书内容仅限于校内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对外提供培训的专业。通过课程置换、内容强化、内容补充、深度或广度拓展等方法将“X”完全融入“1”中,融合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组织与教学实施、学习成果测评等能同时满足“1”和“X”的要求。(2)将“X”与“1”对接融合的模式。在此模式中,“X”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特征,“X”中的少部分课程内容与“1”相融合。适用于职业院校既满足校内学生获取职业技能证书的需求,又对外提供社会服务培训的专业。其方法在于全方位研究“1”和“X”的接口,同时分析双方的多个关键节点,使“1”的内容变得更加完善和健全,从而促进双方融合,确保“1”能够真正支撑“X”。在该过程中,有必要针对之前的课程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等进行调节和完善。结合“X”证书标准所提出的相关标准和内容,对于对接点以及融合面进行科学合理设置,保障完善之后的“1”可以有效支撑“X”培训,从而实现预期目标。
3 “1+X”证书制度下高职助产专业“书课岗证”融通实践探索
3.1 重构助产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书证融通
学历证书中的专业教学标准由教育部牵头组织制订,依据的是职业岗位任务与能力要求。“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由社会评价组织制订,依据的是行业企业工作流程与职业能力要求。二者的制订主体虽不同,但最终都是基于职业岗位综合能力需求,实施职业岗位知识与能力培养。因此,通过仔细研究并分析《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按照《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2019年9月试行)文件精神,制订相应的培养方案,校内专家与企业专家共同合作,制订方案并实行,保障输出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社会需要具有高度匹配性。结合助产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将助产专业的培养内容和母婴护理职业标准对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培养体系,实现学历证书与“X”证书的标准融合对接。
3.2 重构助产专业课程内容,实现课证融通
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以母婴护理工作过程职业活动为导向,组织校内校外专家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母婴护理岗位需求和特点,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与校内专家共同分析本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由此确定岗位相对应的职业能力。将初级、中级考证大纲融入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设置职业资格考试类课程,如孕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母婴保健,助产专业增设母婴护理方向,并制订该方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结合证书考核的实际内容和标准,引入相关教学内容。为达到证书标准和专业课程两者之间彻底融通,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将证书标准中的孕妇护理、产妇护理、新生儿护理、婴儿护理模块内容融入产科护理、妇科护理、儿科护理课程,婴儿教育训练模块融入母婴保健、助产综合实训课程,并修订课程标准,对于需要强化的课程,对接标准,采用模块化的内容重构;对于需要拓展的课程,根据标准选取教学内容;对于需要补充的课程融入标准,改革课程内容。
3.3 重构助产专业教学模式,实现岗证融通
在教学中,校内实训场所模拟母婴护理岗位工作环境,专业技能训练和岗位操作流程要求相互匹配,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共同协作,实施以行动为导向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任务描述、分析、实施、评估、提升5个教学过程,开展三维课堂学习,提升课堂效率,校内课堂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及专业技能训练,线上课堂优化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有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企业课堂进一步拓展岗位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