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医文交叉融合背景下流行病学教学中引入文科元素的探索和实践
2021-03-06薛晓霞李雪莲李艳君周宝森
薛晓霞 ,李雪莲 ,李艳君 ,3,周宝森 ,关 鹏 *
(1.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2.中国医科大学科学实验中心,辽宁 沈阳 110000;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4)
探索构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医学教育改革至关重要,在教育部提出的“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正积极探索医文结合、医理结合、医工结合的实现路径[1-3]。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骨干学科,也是现代医学的基础学科。在夯实学生流行病学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每一堂理论课和实习课的教学实践来传递“新医科”的时代内涵、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逐步培养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是流行病学教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之一[4]。文章就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学团队将文科元素融入流行病学各章节教学中的实现路径及思考进行介绍。
1 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积极引入文科元素的探索与实践
1.1 在章节教学引导语中合理融入文科元素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内部动力,而教学引导语则对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5]。流行病学教研室团队在授课过程中首先参考了曾光教授主编的《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一书的基本理念和框架[6],该书在每一章的开篇均为古诗、文学作品中的名言警句或者章节作者所原创的提纲挈领性文字,例如在第四章“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宏观思维方法”中开篇引用了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作品《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该书中这些章节的开篇寄语为流行病学教师寻找适宜在教学引导语中融入的文学元素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和借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传染病流行病学”一章为例,授课教师先提及中国古代“清吟可愈疾”和“杜诗疗疟、韩诗祛疟”之传说,随后吟诵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的作品《予秋夜观月得疟疾枕上赋小诗自戏》中的诗句“贪看霜月步亭皋,不觉寒侵范叔袍。且倚诵诗驱疟鬼,断无人寄碧腴膏。”由此引出乙类传染病疟疾和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种类。
1.2 在初、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炼与疾病相关的文学元素
从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炼与疾病本身或者疾病防控相关的文学元素将令学生印象深刻。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教科书和推荐书目中有多篇鲁迅先生的作品,流行病学授课教师团队在讲授“循证医学与系统综述”一章时,将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父亲的病》一文作为授课的切入点,陪伴学生通过体会鲁迅先生对于庸医误人、故弄玄虚的深切痛恨,进而理解循证医学的目的和重要性。这类从初、高中阶段教材或课外读物中搜寻与流行病学教材中授课内容的衔接点需要授课教师顺应时代的需要,注重平时积累,积极开展多角度的挖掘和提炼。
1.3 从地缘文化中提炼与流行病学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科元素
中国医科大学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流行病学授课教师在讲授“绪论”一章时重点参考了中央编译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奉天国际鼠疫会议报告(1911)》一书[7]。奉天国际鼠疫会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该份报告在世界医学史和中国医学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授课教师从该书中提炼出与历史学和社会科学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立体了解伍连德在东北地区防控鼠疫的经历以及中国卫生防疫、检疫事业的发展历程。同样位于辽宁沈阳的还有东北大学,东北大学校徽的原设计者是中国建筑学家、诗人林徽因。流行病学授课教师在讲授“结核病”这一章节时以林徽因所创作的现代诗《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为切入点,通过这首语言讲究、意境优美的诗歌引导学生加深对于诗歌作者曾经工作生活过的沈阳这座城市的了解,对于东北寒冷气候和相关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于诗歌作者林徽因所患的肺结核这种疾病的了解。
1.4 以流行病学学科内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切入点提炼文科元素
本科生流行病学教材封面上有教材主编或主审的名字,李立明教授是预防医学类专业本科生所使用的《流行病学》第四、五、六版教材的主编、第七版和第八版教材的主审;由吕筠教授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的《李立明教授学术思想和科研轨迹》一书为流行病学授课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备课素材[8]。该书系统介绍了李立明教授在人口素质研究、老年保健流行病学研究、慢性病病因学研究、其他流行病学研究、慢性病综合防治和健康城市建设、循证决策与实践、医学与公共卫生教育、公共卫生体系改革与发展等8个领域内的工作与成就。由胡永华教授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的《流行病学史话》一书则为流行病学授课教师在讲授“绪论”一章和“循证医学与系统综述”一章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社会医学研究领域的线索提示[9]。流行病授课教师在讲授“地方病”一章和“疾病的分布”一章中关于地区分布的知识点时,会从中国医科大学的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于维汉教授在克山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中的杰出贡献讲起,重点参照贾宏图所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的《于维汉传》一书[10]。该书中所提及的“百姓说,他是拯救苍生的‘精诚大医’”等内容可以实现在教学中将国家意识、预防医学专业认同感和流行病学知识等有机融合,实现专业知识的显性教育和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之间的有机融合,进而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2 流行病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文科元素的进一步思考与挑战
2.1 授课教师对于文科元素在传播流行病学思想中重要性的认识需要加强
流行病学本科教材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总论、分支小总论和各论3个部分,它们形成相对独立的3个模块。流行病学调查这一知识点在总论、分支小总论和各论3个部分中均有涉及,而调查属于一种社会性工作,如何科学、恰当地与被调查者或者基层卫生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进而获得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是每个流行病学工作者都应该掌握的技能,这种沟通交流也是一门艺术。如授课教师在理论课和实习课的授课过程中通过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融入文科元素中的艺术性,能营造润物无声的平等沟通氛围并极大地改善每一次流行病学人群调查项目中的人力支持环境。平时高校教师科研压力大,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一个教学知识点的授课流程进行持续优化。建议各教学团队负责人采用鼓励为主的策略,并从以下3个方面积极挖掘文科相关元素:(1)阅读医学史或叙事医学相关领域的著作,对于人文学者视野和医学工作者视野之间的异同点有初步的了解;(2)鼓励教师通过参加所在院校的职工读书协会活动或者校庆征文等活动提高文字创作能力,培养人文情怀;(3)积极引导教师在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探讨符合目前中国国情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并进行相应的知识储备。
2.2 教师需要继续挖掘流行病学相关文化并与时俱进
流行病学课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流行病学文化,包括流行病学的思想史、发展史、流行病学方法中所蕴含的哲学内涵、流行病学与人类学等多个维度的内容。通过讲述流行病学发展史中的经典案例和里程碑事件可以阐释流行病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对于社会进步的推动,也能便于学生理解流行病学作为逻辑性很强的科学研究方法的特质。授课教师需要拓宽自身的视野并提高格局,才能有的放矢地扩展学生的视野,加强其流行病学素养,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其中流行病学与哲学、流行病学与法学、流行病学与音乐、流行病学与体力活动、流行病学与影视作品中的经典情节、流行病学与侦探学等维度都有适当的空间供流行病学教师探索,相应的内容拓展后可以成为新生专业思想教育的一部分,成为流行病学学术系列讲座或者成为一门独立的公共选修课。北京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的教学团队于2018年在北京大学新开设公共选修课疾病侦探学,该门课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非医学专业学生介绍流行病学发展史中的经典案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这类多维度、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建设行动,为广大流行病学授课教师在教学领域中的精进起到了引领、示范和榜样的作用。
3 讨论
在“新医科”医文交叉融合背景下,医学专业课程中文科元素的有效融入在优化医学生知识结构和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关的逻辑方向和落地工具从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11-13]。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流行病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促进各学科知识在流行病研究领域内的渗透,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等多方面的核心能力。流行病学专业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对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认识是流行病学课程建设中医文交叉融合的关键,教师所面对的每一堂理论课和实习课都不是以往课堂的简单再现,教师要在备课、讲课和总结等多个环节不断提升相关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新医科”背景下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医文交叉融合应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劳永逸的结果,这类融合应该随着社会对医学人才具体需求的变化、课程建设要求的变化、教学要求的变化和学生学习形式的变化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