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订单式乡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3-06党晓伟徐国辉吴建清刘建东王传生单伟颖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8期
关键词:医生基层服务

党晓伟,徐国辉,吴建清,刘建东,王传生,单伟颖

(承德护理职业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培养全科医生。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建设重点在基层,而基层医疗队伍中,乡村医生又是主体,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保障村民健康的重要力量。乡村医生能力水平和素质培养直接关系到“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健康中国”视域下,健康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加强乡村医生人才培养,全面提升乡村医生卫生服务能力,保障广大农民健康需求。通过对乡村医生人才现状及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健康中国”视域下订单式乡村医生人才培养新模式,可为提升乡村医生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价值参考。

1 乡村医生人才现状

现有乡村医生子承父业居多,虽具有一定基层服务经验,但总体学历水平较低,赵梓铭等[1]在中国乡村医生现状中指出乡村医生多为中专学历,张金佳等[2]2017年调查河北省乡村医生时发现,中专学历者占52.3%。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国家在薪酬待遇、养老保障机制等方面相继出台了诸多政策,为乡村医生职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空间,但乡村医生由简单的医疗服务向全科医生发展,学历水平尚需进一步提升。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求每个行政村必须配备一名乡村医生,现已基本到位,如今阻碍村医发展的主要问题为村医老龄化严重,处于“青黄不接”阶段。经调研,部分偏远山区村医已严重超龄,最高年龄为70多岁,且大部分医学毕业生去农村工作意愿不高,乡村医生人才匮乏。为解决乡村医生学历低、老龄化严重等问题,做好人才储备,各地相继实施了“春雨”“雨润”等项目,订单定向培养乡村医生。项目人员来源于各县(市、区)筛选出的应届高、初中毕业生和有从医愿望的乡村医生子女,由财政全额出资,免费提供医学专业专科及以上水平教育,学制3年,目标是建立一支高素质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培养出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医学人才,为村民健康提供服务保障。

2 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模式分析

2010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指出,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免费医学生培养层次分五年制本科和三年制专科,以五年制本科为主,培养模式主要为“4+1”“3.5+1.5”“3+1+1”“2.5+1+1.5”和“2+1.5+1.5”5 种。五年制培养模式不同程度地增加了临床理论和实践时间,使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技能及时到乡镇医院及社区开展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预防、医疗、康复及宣教活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为将来执业工作打好基础[3]。三年制专科培养模式为“2+1”,即2年学校理论学习,1年县医院实践。其课程全部按照高等职业教育医学生设置,理论知识主要为医学基础和临床专业知识,面向乡村基层的专业必修课如健康管理、公共卫生服务规范、重点人群保健和社区康复技术等课程的课时较少,且1年的县医院实践主要为临床实践,该种模式培养的乡村医生基本能够胜任基层医疗服务,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却比较弱,需要乡镇卫生部门进行再次培训上岗,与乡村医生岗位需求脱钩。

三年制订单定向乡村医生与五年制本科不同,学制短,服务于乡村,既需要有较强的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又要有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故建立一种以岗位胜任力为基础,提升乡村医生卫生服务能力为目的,切实符合村民健康需求、健康农村建设需要的乡村医生人才培养新模式是高职院校一直探索研究的问题。订单定向乡村医生学历层次、医学背景参差不齐,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应从乡村医生工作实际出发,在培养标准、目标设置、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和质量评价等方面提高其学历水平和能力素质,便于3年之内培养出能够应用于农村基层的全能素质型乡村医生,以适应基层医疗服务需求。

3 “健康中国”视域下乡村医生人才培养新模式

3.1 建立基于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标准的现实意义

“健康中国”战略下,乡村医生应具备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全面知识能力素质。通过调研访谈发现,目前乡村医生培养仍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为主,而人文医学培养、急救知识、康复知识、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及健康管理等培养较少,更缺乏重点分群保健指导、中医药服务、健康教育等能力素质的培养。2019年12月实施的《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提出了“六位一体”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乡村医生的职能已由“疾病治疗为主”向“促进健康”迈进,原有治疗为主的培养方式已与“健康中国”战略下乡村医生岗位胜任力需求不相适应,因此,建立与岗位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三年制订单定向乡村医生培养既要有职业针对性,又要有岗位针对性。应从村民健康需求出发,在充分征询基层单位评价意见的基础上,以乡村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为导向,最终形成“低准入、重基础和人文、强临床和公卫、懂中医”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培养既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操作、预防保健及慢性病管理的基本技能,又能在村卫生室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工作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技能型医学人才,适应乡村卫生事业发展需要。

3.2 根据乡村医生岗位胜任力需求设置课程

乡村医生既为医疗工作者,又为社会工作者,其工作具有预防性、全面性和社会性特点。人才培养方案应定位明确、体系完整,课程应多层次,根据乡村医生岗位胜任力需求设置。

3.2.1 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分配学时,突出核心课程 整体优化教学内容,酌情删减交叉学科间重复内容,减少临床疑难杂症内容,增加适用于农村卫生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地方病、急诊等内容,合理分配学时,优化课程设置,重点突出核心课程。妥善处理公共必修课、基础必修课、基础核心课、专业辅助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核心课之间的关系,加强医学基础与临床专业知识间的有序衔接及融合。增加公共必修课计算机技术学时,让学生掌握信息化技术,能够处理各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统计数据。核心课程按预防、医疗、保健、康复4个模块进行设置,预防模块重点突出预防医学、健康教育技术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医疗模块将急诊学、中医学基础由必修课设为核心课程,使学生掌握急危重症患者的初步急救措施,掌握并运用中医理论知识指导临床治疗实践,学会中医治疗技术,在医疗诊断技术、常见病诊治技术基础上增加急诊病学、中医技术和常用护理技术授课学时;保健和康复模块则突出重点人群保健和社区康复技术。取消英语课程,将医药专业英语融入临床医学和药理学核心课程中。

3.2.2 增加基层医疗相关课程 乡村医生人才培养应做到既重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预防保健及慢性病管理的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健康管理与重点人群保健、康复医学、社区卫生管理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强,医疗保障体制存在短板,故应在乡村医生培养中增加基层医疗预防、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及社区卫生管理等课程,使乡村医生培养更加具有岗位针对性。

3.3 课程融入人文素养、时事政治等内容,提升乡村医生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意识

乡村医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基层主要力量,其职业认同感直接影响着健康乡村建设,三年制订单定向乡村医生多属于被动报考,子承父业居多,对于扎根基层、为村民健康服务热情不足,缺乏做好乡村医生的意愿,学习动机不足,对职业的认同感较低,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普通医学生[4]。因此,在讲授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中,应将专业、学习、沟通、实践、创新、文化、信息、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九大素养[5]融入相应课程之中,注重传递道德修养和理想信念,将德育教育贯穿各个环节,优化培育过程,提高乡村医生综合素质,强化生命责任意识[6]。时事政治则注重乡村卫生政策法规的讲解,让其充分了解“健康中国”建设诸多政策法规的实施情况,并带领他们走进村卫生室进行实地见习,使其充分认识肯定自己的职业,增强乡村医生对本职业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树立其扎根农村、奉献农村、全心全意为村民健康保驾护航的理念。

3.4 以问题为导向构建模式,结合先进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

“以社区疾病与健康问题为导向”是培养全科医生的主要教学模式,也是乡村医生培养的主要教学模式。该模式基于村民健康问题引入展开学习,特别是针对农村常见健康问题,以小组讨论等形式分析与探索,从理论学习、临床实践和医学人文素养等方面出发,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7],做到“教中做,做中学”。教学过程中引入“互联网+”先进教学理念,采用慕课、SPOC、微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融合,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医学前沿相关知识。网络平台的病例讨论视频和讲座等教学资源,既能优化知识结构,又可辅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乡村医生的工作模式是半医半农,借鉴信息化教育理念,可助其实现学校—医院—村医之间互通,便于实时查阅临床医学文献,即时咨询相关医学知识,为以后做好基层健康服务奠定基础。

3.5 采用“1+0.5+1+0.5”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健康中国”建设既要求乡村医生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和人文知识,又要求其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村民病患复杂多样,乡村医生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判断,故实践能力培养尤为重要。可采取“1+0.5+1+0.5”培养模式,即1年医学基础和人文理论学习,0.5年乡镇医院和村卫生室临床实践,1年临床医学理论学习,0.5年县医院实践。目前,乡村医生工作任务分为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两部分,培养模式中0.5年乡镇医院和村卫生室临床实践,重点培养学生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即建立村民健康档案和实施村民健康管理,学习内容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共14项内容),该实践可使学生充分熟悉公共卫生服务的对象、内容、流程、工作指标和服务记录要求等,使学生具有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意识。0.5年县医院实践则培养其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保健,控制与监测、诊断处理、临床治疗、护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的基本能力,对急重症疾病初步处理能力以及在村卫生室与医院之间进行双向转诊的能力和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能力。“1+0.5+1+0.5”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可使学生尽早了解岗位职责,尽早制订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职业规划。

3.6 科学开展乡村医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乡村医生人才培养是“健康中国”战略下农村健康工作的重要部分,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健康农村建设的实施效果,科学开展乡村医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可不断改进培养模式,可实现人才培养与村卫生室需求无缝对接。评价通过学生平时考核(考核内容为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态度和习惯等)、实践能力考核、综合考核等多元化方式实现,最终以学生职业素质能力情况作为考核评价结果。科学开展质量评价,可使教师根据情况制订符合乡村医生职业素质能力培养的最佳教学计划,从而推动乡村医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乡村医生是农村居民健康的“守护人”,其能力素质与广大农村居民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休戚相关。“健康中国”视域下乡村医生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在于提升其职业认同感、职业素质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使乡村医生职能由“以疾病治疗为中心”逐渐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转变,有利于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健康中国”战略下健康农村建设。

猜你喜欢

医生基层服务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最美医生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