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社区护理课程思政改革实践分析
2021-03-06王继林梁育霞
王继林,梁育霞
(武威职业学院,甘肃 武威 733000)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新冠肺炎)席卷而来。抗疫中,党中央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领导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社区护理人员作为最美“逆行者”,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舍身忘我救死扶伤,给患者送去了无微不至的关怀、精心的护理与生的希望。“白衣执甲、逆行天使”用实际行动将南丁格尔精神在中国抗疫的战场上再次展现,书写着护理人无私奉献的华丽篇章。社区护理课程作为培养社区护士的关键核心课程,顺应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代背景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将“中华民族精神”和“抗疫精神”等思政要素融入社区护理教学实践,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区护理人才极为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武威职业学院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实施社区护理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过程,总结成功经验与不足、提炼实践特色与亮点,进一步推进各类课程思政改革,做好疫情背景下的课程思政建设,形成高校“人人讲思政,时时事事处处有思政”的良好育人局面,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新的探索和贡献。
1 课程改革实施思路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融通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构筑“三全育人”大格局,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尚未突破的难点[1]。新冠肺炎疫情下,相关高校社区护理课程授课教师应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更加坚定教育强国、教育报国的自觉和担当,密切关注全国抗疫大势,将“抗疫精神”与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有机结合,深入发掘“抗疫精神”中蕴含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生态文明、生命至上、守望相助等思政典型要素,并适时恰当地融入社区护理课程教学,形成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为各类课程思政改革带来有益启示。
2 课程改革实践分析
武威职业学院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实施社区护理课程思政改革,针对2018级护理专业10个班级500余名护理专科生开展,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授课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2020年之初,新冠肺炎疫情刚发生以后,护理教研组就敏锐地发现并提出要顺应时代背景,在原来课程思政改革的基础上再改革、再深入、再推动,将“中国精神”及“抗疫精神”等思政典型要素融入2020年上半年2018级护理专业社区护理的教学中,并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教研组多次举办“抗疫精神融入社区护理教学”研讨交流会,提升思想认识、统一教学理念,授课教师主动关注国内国外抗疫事态发展,在积极思考、深入挖掘、高度提炼、认真总结、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开展集体备课,悉心进行教学设计和撰写授课教案,确定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和思路,准确把握融入课程教学的关键和主要思政典型要素及“切入点”,力求做到“因势因事而化,因时因度而进”,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良好育人效果。
2.1 努力推动教育教学目标改革,坚持把课程思政纳入课程培养目标
社区护理课程授课教师深刻认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一致性、协同性与差异性,准确把握课程思政改革是以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为出发点,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效应,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的基本策略和新型的教育理念,坚持把社区护理课程思政纳入课程培养目标,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要将中国“抗疫精神”等思政知识融入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中,坚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实现护理专业大学生的思政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2 重点加强教育教学内容改革,实现思政与专业知识的高度契合
社区护理课程授课教师进一步树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完善和落实“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和计划,结合社区护理的服务理念和服务内容,深入挖掘社区护理工作在落实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中展现出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全国“抗疫精神”,把抗疫的基层组织——“社区”和基层医务人员——“社区护士”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做出的重要贡献贯穿到教育教学中,一体推进,在强化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实现思政育人目标,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水平。
2.3 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提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效
社区护理课程授课教师在充分利用传统讲授和多媒体展示教学的基础上,着力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谋划和找准思政知识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例如,我们在开展社区护理工作服务内容和社区护士所承担的角色、任务教学时,通过设置或引入社区护士抗疫的相关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观察去总结和体会其中蕴含的相关思政要素,通过设置抗疫题材和场景,让学生进行演讲、讲故事和情景模拟,身临其境进行体验和感受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社区护士所做出的重要贡献,让学生在掌握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切感受和传承“中国精神”“抗疫精神”,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目的,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也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实现社区护理课程思政改革协同育人的目的[2]。
2.4 准确把握关键要素和切入点,深入构建专业教学和思政育人“共同体”
社区护理课程授课教师应该在吃透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目标的同时,读懂抗疫大考的“中国答卷”,把社区护理“以人为本”“以促进健康为目的”的服务理念,把社区护士在社区护理工作中承担的各种“角色”与工作职责,把国家对社区护理服务的各项政策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制度”“中国力量”“民族精神”“大国担当”等结合起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坚持把党中央对全国抗疫工作的领导、各项政策的实施等结合抗疫中涌现出的各种鲜活生动的案例和优秀事迹作为思政知识点,引领学生清醒认识国际发展大势,坚定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深刻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人民坚韧奉献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效能水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和我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大国担当,深入推进构建专业教学和思政育人“共同体”,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国家建设发展做出大学生应有的贡献。
2.5 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推动课改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20年初,护理教研组决定结合国家抗疫工作对社区护理课程思政进行深度改革,在因疫情影响学院不能如期开学的形势下,教研组一边认真组织学生开展线上教学,一边根据生源地疫情防控需求筹划学生进行线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护理专业的学生主动申请参加当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在学院和当地乡镇、社区、行政村的安排下,大学生到乡镇卫生院、居民小区或村口等参与疫情防控工作,轮班值守、宣传疫情防控知识,询问、登记、测量体温,劝返出入人员及车辆,打扫环境卫生,参与入户调查、喷洒消毒液,为社区医务工作者和其他工作人员送饭、送水等,为国家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通过亲身参与疫情防控实践,护理专业的大学生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深切体会到了祖国的强大和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感受到了党中央“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始终是第一位的”的大国担当,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中国人民坚韧奉献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护理专业大学生对社区护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充分理解了社区护理以社区为基础,以人群为对象,以健康为中心,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为目的的内涵,再度升华了对南丁格尔精神的理解,既有了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提升,也有了思想上的收获,让社区护理课程思政改革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今后走上社区护理服务岗位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思想基础,达到了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
3 课程改革效果评价与分析
此次社区护理课程思政改革,坚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当前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新形势,以独特的视角,创新构建了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课程思政改革体制。通过师生座谈交流、个人访谈、随机抽样调查和对学生考试成绩的综合分析,大家普遍认为这次课改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创新了教育教学方法,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授课有深度、学生学习有热情,能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国家发展大势,强化大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教育,增强了大学生热爱护理事业、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职业信念,升华了大学生感悟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人文情怀,实现了专业理论知识和思政知识的高度融合,达到了课程思政育人的目的,是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机制模式的有效探索和实践,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举措,为今后深入推进各类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参考与思路。但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本次课改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个别授课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不够高、教育教学实践不足、课改方案不全面、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等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课程思政改革中不断克服并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