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视域下老年患者心理疏导研究
2021-03-06熊义博郑文欣
熊义博 ,何 珍 ,郑文欣
(1.海南博鳌一龄生命养护中心,海南 琼海 571434;2.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桂林 541119;3.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南宁 530022)
目前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而老年人普遍存在免疫力差、心理接受能力较弱等问题。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老年患者呈上升趋势[1]。根据2017年2月28日印发并实施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规划提出: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与非老年患者进行比较,老年患者身体免疫系统易下降、器官功能易衰退、心理易敏感脆弱等。近年来,老年患者康复的相关问题日益凸显,主要在老年患者心理疏导研究领域贫乏且多聚焦于一般的心理问题的概念和结构,忽略了老年患者在心理疏导方面的策略研究[2]。而在现实生活中老人的子女由于工作缘故、职业压力或家庭等因素,无法长期陪伴老人,为老年患者提供较长时间的陪伴与心理慰藉,同时疾病治疗导致的巨额费用,会给老年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治疗进展缓慢且效果不佳的问题。可见,为患病老人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创新的心理养老服务模式及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迫在眉睫。
1 老年患者身心健康状况分析
1.1 生理方面
老年患者在生理方面存在免疫力差、康复慢的现象,老年患者身体心理功能及其机体功能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再加上家庭与生活等因素影响,多数老年患者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3]。普通的老年患者由于身体的不适,会感到紧张、不安及心神不宁;严重的患者会产生神经性症状如晕眩、大小便频繁等生理现象,甚至有老年患者在脸部神态上还有可能出现面部肌肉紧张、皮肤发冷以及产生疾病恐惧等问题;在意识形态上会出现老化感觉器官功能下降、神经运动机能缓慢,老年患者的行动以及各项操作技能变得不协调甚至笨拙等;在操作性动作上,会出现动作迟钝及记忆减退等生理问题。
1.2 心理方面
在医院治疗的过程中,老年患者往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渴望获得周围人的关心和爱护。在生活中,老年患者喜欢向他人诉苦,也会变得保守、爱抱怨[4]。由于受到病痛的折磨,老年患者在视觉分辨方面、言语知觉障碍、嗅觉减退、注意方面、记忆方面、思维方面、智力方面及情绪情感方面都会受到影响。由于社会角色、家庭角色的改变,他们还会因此出现孤独感、失落感等心理现象。在此可能出现两种情绪:一是沉默寡言、表情淡漠;二是急躁易怒、爱发脾气。由于心理受到疾病和许多负面情绪的影响,老年患者一般会对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生活有特殊的心理反应,偶尔还会产生反感心理,对死亡也存在一种恐惧心理等。当老年患者有一定心理压力的时候,焦虑感就会逐渐产生,若病情加深还可能产生抑郁、狂躁等心理问题。在长期被压抑的环境下,老年患者的精神压力也会逐渐增大,会变得不愿意与周围人交往,容易形成悲观的生活态度。
2 老年患者生活环境现状分析
2.1 老年患者家庭护理能力不足
家庭护理方式是指患病家属经过专业护士、康复师等对家属进行有效建议和指导下,参与患者非医学性常规生活护理的一种模式。家庭护理实施过程中需要发挥老年患者家庭每位成员的作用,加快对患者疾病初步认识,积极对患者进行照顾与沟通交流,让患者能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减轻病痛的折磨,增强患者的家庭归属感。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老年患者处于自我照顾的状态,大部分老年患者欠缺实用性的护理方式,许多老年患者只能在节假日期间得到家人的关心与支持,心理上缺乏安慰与关注。老年患者在自我护理的状态下,由于文化、认知水平不高,容易出现对病情的惰性处理和不良的情绪反应。这时,不仅需要妥善处理住院期间出现的疾病问题及不良反应,还需要家庭每位成员加强对老年患者的照顾,牢记“家庭护理三及时”,“及时观察、及时护理、及时疏导”,随时为患者提供帮助。这样才能增强药物的效果,增强老年患者心理疏导能力,缓解患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2.2 老年患者支持系统不完善
在我国能够提供满足老年患者多样性需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不完善,虽然医院服务有了初步的发展成果,但并不成熟。医院的供给期望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差异,40%左右的老人认为医院应该提供紧急救援、心理疏导护理服务,但现实中,供应与需求的匹配度是比较低的。此外,医院工作人员忙于治疗,心理疏导服务提供容易流于形式,聘请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经费严重不足。专门针对老年患病医疗卫生系统有待完善,根据相关调查,老年人患病的概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1倍,在老年人免疫功能的逐步下降和组织器官快速退化的情况下,老年患病的概率逐步升高。目前,我国针对老年患者提供的社会保护与医疗保障是不够完善的。针对现有老年患者进行优化管理,建立更健全的医疗卫生保障系统,是社会支持者所需要完善的内容之一。
构建老年患者社会服务体系,是保障老年患者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政府大力完善老年患者社区服务,不断改善老年患者居家护理的社会环境,但老年患者的社区服务系统尚不全面,社区经费不足,政府在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政府物质支撑、基础设施建设上力度不大。在积极心理视域下,急需社区养老服务向老年患者提供紧急救援、社会交际、疏导护理服务,这3项社会服务在老年患者心理疏导活动中有很大需求。目前,我国的老年患病养老服务供给水平相对来说普遍较低,主要提供休闲娱乐服务、门诊医疗服务,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患病老人的社会交往与紧急救援、疏导护理的需要,而不能达到治本的效果。在社区服务体系内设置专门为患病老人提供的专业服务比较少,并且我国约40%的老年人对社区内服务体系没有完全了解。政府需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社会供需资源也没有得到统一性整合,初步形成以家庭护理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康复护理为补充的老年患者社会服务体系。
2.3 老年患者自我满意度不高
在日常生活中,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由于负性情绪较少,情绪就会比较平衡,生活质量也较高,所以生理、心理健康度和幸福感度会相对较高;相反健康状态差的老年人,如老年患者由于负面情绪较多,情绪会相对不稳定,生活质量也就越差,这会导致患者生理、心理健康度和幸福感度相对较低。城市社区大部分“特殊老人”认为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数量一般,30.4%的老年患者认为社区提供的服务较少或者很少[5]。由于对自我健康评价与生活自我满意程度息息相关,所以老年人对身心健康的自评会影响到心理疏导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到自我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在社区“特殊老人”中,老年患者由于生活、家庭、社会的影响,自我满意的程度并不高。老年患者在自我满意度上,根据KANO模型,实际效果与事前期待的效果如果差距很大,不满意的程度也就越大。据数据表明,老年患者对个人自评满意度大部分都为一般。
3 积极心理视域下老年患者心理疏导策略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末的西方,广泛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心理学家的特别关注。积极心理学侧重探索人类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能力、幸福、兴趣、健康与成就等方面问题。以罗杰斯、马斯洛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注重研究人性的积极心理方面问题,逐步开始重视个体积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不断推进了积极心理学向前发展[6]。积极心理学主要探索的领域为积极的人格、积极的情绪和健康、积极的情感和体验、创造力和才能4个方面。在积极的心理视域下对老年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可以激发老年患者的积极人格特征,活跃主观上的积极情绪与情感体验。
3.1 敢于面对客观现实,调整认知方式
由于自身的免疫能力差,突然患病带来的一系列症状,让老年患者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空间,再加上突然患病对老年人生活带来了极大影响,平时也没有相关患病知识储备,有可能会接受不了个人身体机能上出现的一系列故障。这时在心理疏导过程中就需要调整老年患者的认知方式,改善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它与社会工作的相似之处就是增强活力、激发潜能、提升人的创造力,引导人们积极追求人生价值和意义。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社会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实用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基础,进行助人自助的社会服务活动。社会工作的预防水平和发展功能是积极层面上的社会功能,通过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和挖掘社会资源,促进社会生活积极发展[7]。在社会功能这个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与社会工作是紧密联系的,它们有共同的积极的发展目标,在生活实际应用中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积极心理学的视域下,从主观、个体、群体3个层面,对疏导期的老年患者进行介入,有良好介入效果,可以有效解决患者当下存在的问题。
3.2 明确疏导目的,避免过激行为
过度的过激反应,会引发老年患者身体出现强烈的生理及心理不良反应,患者身体会出现心跳加快、血压骤升等表现,这就成为老年患者需要重视心理疏导的原因之一。我们需要让老年患者明确心理疏导的目的,防止存在过激行为,如自杀、自残、或自我攻击行为等。在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鼓励老年患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提出能够被患者接受的建议,这样就可以快速解决问题。提供适当医疗救助,处理头晕、情绪暴躁或休克状态等问题。同时,提高医院服务人群的心理承受能力,迅速预防、有效控制和及时救援患者,避免由于患者不良情绪引发的自残或伤害他人等行为,保证医院患者及工作人员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保障他们的心理健康与生命安全。
3.3 完善疏导支持网络,缓解心理压力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老年患者网络支持系统逐渐涌现,完善疏导网络支持系统可以将分散的人群联系起来,实现统一服务,便于社会服务工作者与服务设施的统一调配,减少资源的浪费,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能加强患者本人或者患者家属之间的交流互助,使心理压力也能得到有效的释放[8]。社会支持的需求,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对老年患者提供高效的支持服务,可以快速地解决老年患者当下存在的问题,树立疏导信心,改善其疏导效果。完善社会网络服务的支持,构建老年患者在医院的朋辈互助支持系统,为老年患者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网络平台。进一步优化社会网络服务,不仅能够实现医务工作者引导患者选择恰当的护理方案,还能实现远距离邀请护士对老年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指导居家卫生清洁,改善家居环境,达到便捷、高效、专业护理的效果[9],也能通过朋辈互助系统与其他患者交流,满足老年患者心理疏导期间对人际关系交往的需要,有效释放心理压力,实现互惠型的社会支持系统,减少老年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防备心理,促进身体和心理上的“双康复”[10]。在家里,家属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家庭护理能力,协助老年患者练习简单的居家康复训练动作;在医院,每天可以与主治医师一起为老年患者进行宣教,如肢位在床上正确摆放动作、依靠自己的力量如何翻身起身等,还可以邀请老年患者的家属参加疏导科举办的护理和保健讲座。着力从家庭关系出发,促进家人之间互相沟通,创新老年患者与家庭成员的相处模式,逐渐完善老年患者的社会关系支持平台。帮助老年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宣泄不良情绪。良好的社会支持力量不仅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效率,还能够有效帮助患者及其照顾者在此过程中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患者的生理健康水平,帮助患者以更好的心理状态看待疾病,提高康复锻炼积极性,降低患者疾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
3.4 树立正确疏导理念,提高生活质量
带动老年患者重塑对生命的理解,并且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要积极参与医院或社区的活动,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做自我情绪的管理者,当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要学会从优势视角看待问题。引导患者选择适合自己的疏导方案,缓解心理压力,减少对疏导训练的防备心理,促进身体和心理上的“双疏导”,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恢复基本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升其老年生活质量,促进我国积极老龄化事业的发展[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