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高职组护理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参赛体会与反思
2021-03-06唐瑞锋
唐瑞锋,李 兰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合肥 230000)
近年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地位稳步提升,逐渐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1]。由教育部主办的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高职组护理技能赛于2020年11月在山东省滨州职业学院成功举办。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限额1人参赛。笔者作为安徽省代表队高职组唯一的参赛选手,经过与全国其他30名选手的激烈角逐,取得全国个人赛二等奖、总分排名全国第六的成绩,且是本届全国护理技能大赛中职、高职组中唯一获奖的男选手。现就国赛训练中夯实理论基础、提升技能水平和参赛经验体会做出总结和反思。
1 夯实理论基础
1.1 研究赛项题库,分析理论考点
国赛理论考试占总成绩的10%,要求选手在40分钟内完成40道单选和10道多选题组成的试卷。参赛选手和指导教师赛前密切关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网络信息平台,研究大赛组委会发布的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高职组护理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护理赛项题库,通过与2019年护理赛项题库对比,发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基础护理、急救护理、健康评估、伦理法规8门课程科目不变,但各科均有题目顺序的调整和题量的删减,考点侧重临床常见疾病基本概念及主要护理措施,从考核专业理论知识逐步转变为知识应用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
1.2 落实理论辅导,知识查缺补漏
护理赛项题库均为选择题,选手短时间突击刷题可以取得较好的理论成绩,但题库总量大,知识点的深度理解和扎实记忆需要选手日积月累的理论功底作基础。选手存在“死记题目求高分”的思想,往往认为“理论只考题库内容,只需要把答案记住就好”。但从国赛整体方向来看,专业知识考核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的记忆,更体现在案例分析和对标准化病人的专业解答。由此可见,夯实理论基础十分重要。2020年国赛试点赛较往年新增了异常心电图判读、脑卒中气管切开病人的护理,各院校应组织具有丰富护理教学与大赛理论辅导经验的教师分学科对参赛选手进行理论辅导,结合理论考题和技能考点进行查缺补漏。
1.3 善用线上平台,替代传统训练
新冠肺炎疫情使线上考核逐渐被大家认可。我校2020年国赛的理论训练和模考采用线上学习平台,指导教师将所有大赛题库和答案上传学习通,定时发布作业,按要求组卷与批改,系统自动收集错题,选手不断练习和反复巩固。这种新型的理论训练模式较往年纸质组卷和手动批改不仅事半功倍,还提高了练题效率,打乱的题目和科目顺序也避免了做题的惯性思维。
2 提升技能水平
2.1 剖析赛项规程,潜心研究细节
指导教师与参赛选手要共同研究《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高职组护理技能大赛赛项规程》。2020年国赛改革试点赛将往年“一间赛室一项操作”改为两个技能赛道。第一赛道为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救护,传统的心肺复苏及静脉输液项目保持不变,但心肺复苏模型更换了新厂家,操作150 s的起止时间、按压中断时间、按压手感和力度等均有较大改变。两项操作中间新增了心电监测,该操作是2016年国赛团队赛项之一,但操作对象由真人更改为心电监护模型人,因此在借鉴历年国赛视频的同时要参考新的规程。第二赛道脑卒中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护理的操作项目包括评估、气道湿化、翻身叩背和吸痰,除气道吸痰外均为全新的考核内容,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和参赛选手潜心钻研规程中的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以大赛流程和技术要求为标准设计一套既符合竞赛要求又贴近临床的操作细节。
2.2 制订训练计划,调整训练目标
指导教师与参赛选手共同制订训练计划,开展每日总结与反思,寻找突破和不足,根据选手每日练习效果不断调整训练目标,这样既避免了传统训练的单一性和机械性,也使选手从潜意识里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问题,更加积极主动投入训练,完成对新目标的追求和自我的突破,还能启发教师对护理技能教学、训练的再认识[2]。
2.3 借助国赛视频和临床专家,敲定操作细节
反复研究历年国赛视频资料,通过“临摹国赛视频—熟练掌握流程—评判思考细节—总结归纳创新”,加深选手对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的认知,寻找他人操作及设计的亮点,再通过与自身操作融合与创新,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技能操作。为实现与护理岗位对接,不定期组织我校历年技能大赛指导教师、省内外“三甲”医院相关科室临床护理专家进行观摩、点评和指导,明确操作细节,使操作更贴近临床,帮助选手快速成长。
2.4 模拟赛场,培养应变能力
选手长时间在熟悉的模拟病人及固定场地操作训练,失去了赛场的真实感,即使指导教师充当模拟评委,但因选手与教师过于熟悉,选手难以体会到真正比赛时严肃紧张的氛围。因此,经常更换训练地点,选择不同类型的模拟病人,安排系部领导、专业教师、各班级学生或历年参赛选手多轮观摩,并营造赛场严肃紧迫的氛围,以提高参赛选手心理素质和对陌生环境的把控和应对能力。
2.5 共情病人感受,提高综合素质
2020年改革试点赛除了考核选手对危重症病人呼吸心跳骤停救护能力和脑卒中气管切开病人呼吸道管理能力,还着重考核选手临床思维、决策能力、判断能力、护理操作执行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职业防护意识、病人安全意识、护患沟通和人文关怀能力。这就要求选手不仅操作过程自然流畅,无表演痕迹,还要以病人为中心,达到有效沟通,充分体现人文关怀[3]。选手在操作时要紧密结合病例,运用临床护理思维判断、解决病人的护理问题,操作麻利、动作精细、微笑服务、耐心答疑等。
3 赛后总结与反思
3.1 激发内在动力是取得比赛胜利的前提条件
国赛训练时间长,过程艰辛、压力大,仅靠学校下达的比赛任务、指导教师的鼓励和陪伴等外在力量难以支撑选手以最佳状态坚持到最后。选手对参赛和获奖的潜意识与拼搏内驱力一旦被调动起来,训练就会由被动练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尽管比赛有许多不确定及未知因素,选手只要能化压力为动力,一鼓作气,不断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坚持不懈奋斗,就为取得良好成绩奠定了基础。
3.2 良好身心状态对比赛结果起决定作用
本次改革试点赛面临集训时间短、操作任务重、赛道改革、赛项更新、赛品调整等新的挑战,参赛选手作为各省、市、自治区精心选拔的优秀人才,肩负着地方政府和学校赋予的期待,他们追求完美,自我要求高,担心比赛结果不满意,害怕现场意外应对不及时,在面对高强度的枯燥训练时,容易出现疲惫、倦怠、悲观、沮丧、失落等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这就需要参赛选手及时调整心态。在密集训练与现场比赛时若能保持轻松愉快的身心状态,不仅有助于心理压力的排遣,更能将操作熟练度和连贯性完美呈现,最终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3.3 综合素质的考核是技能大赛的改革方向
近年来,国赛逐步引进标准化病人(SP)作为技能考核的操作对象,并模拟临床真实的护患沟通对选手进行提问。钟玉杰等[4]研究认为,SP可以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及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国赛中SP所提问题并不以设置障碍为目的,而是考查选手的临床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希望选手运用所学专业知识与护理技能解决病人的问题。因此,选手在准备物品时要尽快熟悉病例,思考疾病的相关概念与可能的护理问题,设计静脉输液的解释内容,计算输液滴速,选取健康宣教的内容等,这些都是日常集训的内容。技能大赛已不再是单纯的操作比赛,更是选手综合实力的考核。
护理操作是保证临床护理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也是护理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护生而言,获奖固然重要,但有机会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不仅能提高自身的理论技能水平、心理素质、人际沟通能力、临床思维能力,更对提升自学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塑造职业精神具有深远影响,使选手更快速成为符合临床护理岗位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