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现状和培育路径研究

2021-03-06周美慧武海霞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环境治理环境保护文明

何 金,周美慧,武海霞

(武汉科技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站在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大局中谋划加快推进完善环境治理体系。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落实各类主体责任”,对环境治理三大主体——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责任及协同互动进行了规定,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健全全民行动体系的方向和任务。青年一代是民族未来发展的后备力量,肩负着构建美丽家园、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和重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养在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概念,涉及生态环保的知识素养、伦理素养、情感素养、意志素养、行为素养等内容,但究其实质,主要是大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程度,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行为取向和具体行动。

1 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价值

公众参与是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社会基础。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动员大学生做好环境卫生整治的同时,引导其养成卫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加强个人卫生防护,是实现生态环保和疫情防控工作互促互融、完善疫情防控制度的坚实基础。

1.1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综合素养,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素养对建设“美丽中国”有重要影响。每个大学生都应从身边小事做起,开展各类环保教育专题实践活动,促进自身在受教育、学知识、长身体的同时,培育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尚情操,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减少环境污染,维护个人健康,提升综合素养。让环保从意识向意愿、从理念向行动转变,以行动促进认识深化、能力提升,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

1.2 有助于逐步转变生活风俗习惯,引领社会风尚

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是关系人类自我生存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发挥大学生群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加大卫生防疫知识宣传力度,多角度、多层次宣传疫情防控政策、生态环境保护与健康风险防范必要知识,使社会公众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价值及其对健康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树立健康卫生理念,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

1.3 有利于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是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领域[2]。十九届五中全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出了紧迫要求,也提供了更多机遇,公众参与成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能够推进从源头形成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方面、全过程,教育引导社会公众从身边小事做起,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强大的广泛共识和社会动力,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项目标任务。

2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思想上有松懈,对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不足

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多数人对日常生活中环境污染问题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对环境污染的具体原因、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一部分大学生在环保问题上存在消极的从众心理,看到身边人不注重环保,就低估了自己在环保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此外,部分大学生认为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环境保护是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与自己无关。而部分高校重视大学生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忽略了对其思想意识及环保行为的培养,对环境教育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教育,缺乏让学生进行环保实践的平台。很多高校并未开设环境教育的相关课程,缺乏专业的教师团队,或者只是将其作为选修、辅助性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课时也相对较少,环境教育并未渗透到立德树人的各环节、全过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合力还未形成。

2.2 行动上有迟缓,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首先,大学生对一次性餐具使用危害性存在认知不足,在外卖或外出就餐中使用一次性餐具的频率极高,但对所使用的一次性餐具是否符合卫生健康标准、是否符合环保标准的认知极低。其次,大学生垃圾分类意识薄弱,极少会对生活废旧物品进行分类回收。据调查,95%的人认为垃圾分类是有必要的,对环境有保护作用,但只有7%的人会对垃圾进行细致分类。这反映了大学生虽然对垃圾分类具有常识性的认识,但并未将垃圾分类落到实处。此外,大学校园粮食浪费、水电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能做到适当点餐的学生占比较低,每一餐结束后餐具回收处的剩饭量依然惊人。

2.3 结果上有差距,落实社会生态环保的总体目标要求还不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效推进全面节约资源,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我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3]。但是,我国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不足:一些师生对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责任落实不到位;学校事业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仍然突出,浪费水电、纸张、粮食,垃圾乱扔、生态破坏等问题仍然突出。

3 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路径

3.1 关注个体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理念

正确的思维对行为活动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大学时期是真正认识自我的时期[4],也是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坚持环保理念,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倡导绿色方式。一是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增强自己的环保素养,积极参与环保志愿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感受到环保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二是坚持低碳生活,绿色消费,让环保成为生活习惯。如养成随手关水、关电的习惯,尽量以步代车或骑自行车,尽量不要购买和使用一次性物品等。三是宣传环保理念,通过宣传和支持国家有关环保的政策,团结动员全社会的人们,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宣传环保知识。四是关注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世界性的饥荒等环保问题,保护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家园。

3.2 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完善校园文化课程教育

学校教育对学生发展起主导作用。学校要开展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在大学教育课程体系中增加环境教育相关的必修、选修课程,并在学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引入环境保护内容。探索建立学校—家庭—校外研学“三学一体”[5]的环境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到开放环保设施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课外研学活动,组织开展大学生绿色创新学习实践及环保志愿者活动,培养一批新时代具有绿色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教师也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不能单纯地输入理论知识,而是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大学生切身体会生态的多样性和感受破坏自然生态造成的严重后果,提高环保教育课程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及有效性,进而激发大学生参与环保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3 发挥家庭教育功能,将生态文明融入家庭生活

对于大学生有重要影响的场所,除校园外还有家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坚持“以德治家、以俭持家、以廉保家”的新时代家庭理念,及时提醒和督促家人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通过言传身教以及树立良好家风的方式对子女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了解生态文明基本原则,并认识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性。一方面,父母首先需要了解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性,然后自身需要了解和学习生态文明的基本原则与素养内涵,将生态文明原则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另一方面,通过言传身教等多种方式身体力行带领大学生,做绿色生活、生态文明的践行者,将生态环保的理念内涵融入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素养。

3.4 发挥社会影响作用,营造良好氛围

社会文化氛围对人的行为活动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重视全民环境教育,充分考虑大学生心理特征和心智发展程度,针对大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微博、微信、QQ等“微媒体”打造社交化、可视化、移动化的“微传播”矩阵,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培育采取正面疏导、反面警醒,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大学生的思想防线。大力宣传绿色生活、反对铺张浪费的重要性,发扬勤俭节约优良作风,牢固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努力营造环保的社会氛围,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与魅力,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善学生的环保行为。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环境保护文明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对不文明说“不”
嘉兴市:多措并举推进环境治理上台阶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