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的词语分析

2021-03-06苗桂先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消费导刊 2021年21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主体人类

苗桂先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文化自信”研究是近年理论界的一个热点。学术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成果显著。从文献角度来看,截止2021年1月,以“文化自信”为主题检索CNKI数据库,学术期论文1.59万,学位论文1867篇(博士174篇,硕士1693篇),国内会议350篇,国际会议42篇,报纸论文3344篇,国内图书19部。

从“文化自信”的研究类别来看,文化自信研究主要在于:背景和依据、内涵和结构、价值和意义等维度展开。①总体来看,文化自信的研究呈现出从“概念”到“命题”的内在逻辑转换,学界对这种转化的机制和条件作出了很多研究,总体呈现出重“命题”轻“概念”的特征。之所以呈现这种现状,主要是对“文化自信”的个案研究更加容易陈述,也更加容易作出实际成果。在本文看来,对研究对象的概念梳理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对研究对象的概念问题进行梳理,再开展个案研究才更有边界感和针对性。本文尝试对“文化自信”做概念梳理,侧重于从汉语词源方面对“文化自信”进行分析,并结合本概念的产生语境,对“文化自信”从“概念”转换为“时代命题”这个大逻辑下应该遵循的规则提出自己的建议。

从构词上来讲,“文化自信”是一个偏正短语,自信是中心词,文化是修饰语,“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系统保持自信”是对等关系。因此,“文化自信”概念分析又分为两个问题可:1.自信主体所映射的对象——“文化”如何界定;2.以“文化”为对象的“自信”应该遵循哪些标准。

第一个问题:作为自信主体的映射对象——“文化”如何界定

“文化”,对应的英语词汇为:culture,该词来源于15世纪中叶的拉丁文cultura,本意为耕种土地,为耕种做准备,属于农业词汇。16世纪该词在文献中有比喻意义出现,意为:通过教育、系统的改进和心智的完善。该词高频运用发端于启蒙哲学时期。经历过文艺复兴洗礼的西方思想者突破了中世纪神学藩篱,开始确立近代人的主体意识。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海外市场迅速扩大,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确立,18世纪欧洲思想者开始脱离原有的学科思维,开始跳出自身所处的文化系统来审查“文化”,开始运用新思维来考察人类

特有的文化现象。比如,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认为:文化乃是人作为有理想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有效的创造。②同时代的赫尔德集成近代历史哲学奠基人维科的思想,在《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1784—1791)中,也阐述了人作为思维主体,处于社会和文化的深度关联之中,文化是人集聚成的群体组织——社会的产物,处于特定社会中的人,受到文化的促进,同时也限制了人的发展。被誉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1871年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中,对文化定义为:“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志意义上来说,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惯的复合的总体。”③在马克思主义出现之前,思想者对文化的认知侧重于精神层面,内涵相对狭窄。进入19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认知更加深入。特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革命导师,对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中国思想界所陈述的“文化”理论和分析方法,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革命导师的成果。具体理论梳理可以参考耿超的专著,在此不再赘述。④

在20世纪50年代,学术界对文化下的概念有160多种,发展到当下会更多,但是在学界仍未形成统一认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文化研究的范围过于庞大、方法过于多样、学术理念多元化。文化概念纷繁复杂,就总的范畴来讲,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陈先达先生对文化概念做了概括,即“一、二、三、四”四个数字说明。一是指一元化定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不同于自然界的东西;二是把整个社会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文化就是上层建筑,三分法是我们使用比较广泛的,从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再到十七大以前,即对我们对整个社会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形态。十七大以后,我们对社会的分类法从三转向“四”,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一”就是广义文化观,“二、三、四”是狭义文化观。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学界会根据自己的学科规范和研究需采用不同的划分标准。

在汉语语境中,“文”的本意为“纹”,指通过对物品的人为修饰,呈现出于原初不同的样子。《说文解字》为:文,错画也,象交文,凡文之属皆从文。⑤化,教行也,从匕从人。⑥意为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文化”在古代汉语中为不独立成词,一般从词源考证“文化”,均引用《易经.贲卦.彖传》:“《彖》曰:贲,亨。柔来而文刚,故亨。分,刚上而文柔,故以’小利有攸往’。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⑦彖传是说明《易经》各卦之义,专门解释卦名、卦象、卦辞。贲卦构造(参照图一)为:艮上离下,山在上,火在下。山为刚,火为柔。火在山下燃烧,照亮山上,以柔(火)纹饰刚(山)。这种情况是符合自然运行道理的,因而符合天文逻辑。人类社会的运行也遵循这个规律。人类从野蛮社会走向文明社会,关键是推行教化;而要保证社会教化的效果,就要注重上行下效,让受教民众知道自己行为的边界。上行下效,上情下达格局形成,人类社会就会运转良好,文明和谐,这是人文的逻辑。自然现象如此,人类社会更是如此。因此在对宇宙时空和人类社会的探索时,要坚持刚柔相济原则。前者是人类对自然世界运行规律的追求,希冀通过对宇宙时空运行规律来掌握自然;后者通过对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考察,希冀通过刚柔相济推行公序良俗,实现公众教化、社会长治久安。

对贲卦彖传的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哲学具备“天人之际”思维特征。通过对自然现象运行规律的分析,进而挂搭到人类社会的和谐运行。从对“文化”的词源分析可以看出,在汉语语境中更多强调的是对自然(天)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的掌握,才能更好的与自然相处,更好的维系社会秩序。因此人类的“文化”概念分为两大模块:1.对自然(天)的实践——认知模块;2.对人类社会的实践——认知模块;前者体现为包括人类改造自然的积极成果,更多呈现为物质形态;后者是指制度层面和理念层面。这一点与西方语境中的“文化”词源意义是相同的。

第二个问题:以“文化”为对象的“自信”应该遵循哪些标准

伴随着第一个问题的界定,“文化自信”应该描述为:特定文化主体对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身所处的文化系统的自信。现在再分析“自信”词源义。

从词源意义上讲,“自”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属皆从自。⑧“自”就是文化自信认知——实践主体的自称。“信”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誠也。从人从言。會意。⑨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释为:誠也。释詁诚、信也。段玉裁释“信”为“诚”。后者多以“诚信”共用,也是出于“信”与“诚”可以互为解释。但是就先秦典籍来看,“信”的解释并不能完全与“诚”互换。《说文解字》的“从人从言”,侧重于造字方法来识读。

示例:

1《.论语.学而第一》: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此句的“信”为:诚信,要求人在交往过程中,要遵守诚信原则。

2《.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句中“信”为信用之义,强调主体能有效践行诺言,与1)属于同类。

3《.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句中“信”为相信之义,主体对认知对象的判断行为。

4《.老子.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高亨先生解释为“诚实的语言不华丽。华丽的语言不诚实”⑩。《大中华文库.老子》,英译者翻译为:True words are not finesounding.Fine-sounding words are not true.陈鼓应今译为:真实的言词不华美,华美的言词不真实。⑪两位学者对“信”的解释用的词语有差别,但是都注重语言对客观对象能否有效表达方面。因此,“信”在《老子》文献中有“符合实际情况”之义,指双方在沟通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描述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这个意项至今在特定领域还在使用。我们提到“可信度”,历史学上讲的“信史”,法律中的“可采信”等,都属于“信”的这个意群。

从先秦典籍容易看出,“信”的解释总体分为三类意项:1.诚信;2.相信;3.符合实际情况。“信”解释为:诚信,主要用于在社会交往中,与他人或者组织保持“言必信、行必果”的状态,属于道德伦理要求;“信”解释为:相信,是指人在认知——实践过程中,对认知——实践对象的主观透射,判断为真的价值认同,属于人类在认知过程中的意向性要求;“信”解释为:“符合实际情况”,更多使用在专业的法律、历史学、哲学等领域。比如:“采信”、“信史”。在法律领域的使用上,是指法院对举证人的证据予以认可,就叫采信;法院不认可证据就叫做不予采信。历史学词汇“信史”意为较为翔实可信的史书,也指纪事真实可信、无所讳饰的史籍,或者指有文字记载,或有实物印证的历史。相对于世界其他地方,中国在商代较早进入信史时代。根据统计,含有“信”构词要素的文献中多以前两种解释为主,占到总样本的80%以上。这就导致学界在进行“文化自信”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在概念理解上有偏颇。即:把“文化自信”侧重于文化主体在认识——实践过程中,更加侧重于对自身文化系统的认可和认同。

在古代文献中,信以“诚信”为意项的占多数,因此人们通常忽略“信”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意项。这一点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性。一般来讲,西方哲学偏重于“求真”,东方哲学偏重于“求善”。求真要求认识主体在认知进程中注重对象与结果的契合性;求善要求认识主体在认知进程中注重伦理效果的和谐性。大中华文库中,西方学者对老子八十一章的“信”翻译为“TRUE”,陈鼓应先生翻译为“真实”,也是参照了“TRUE”的英译而对译出来的。高亨先生翻译为“诚实”,则是遵循了中国哲学偏重伦理的思维特征。因此,关于对老子八十一章“信”字的翻译问题,就反应了西方文化的求真思维与东方文化求善思维倾向。

从“文化自信”的概念考证可以看出,文化自信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是指处于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认知主体,内心要对自己的文化体系保持一种高度的认同状态,在于其他文化体系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对自身文化价值的保持着肯定和坚守;第二是指处于特定文化语境中的主体,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在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要对文化之间的同异关系保持清晰的认知。在坚持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和交流对象的特点有清晰的认知,进而通过构建利于文化交流的话语体系,保持理性认同。

以上通过对“文化自信”的词语分析,我们对“文化自信”有了更为充分的理论认知。正因为共产党在实践中坚持了文化自信,积极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营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矛盾变化,对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深的期许。只有把文化自信置于四个自信的格局之下,才能更加深刻认知文化自信的实践价值。只有实现文化自信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科学有效的智力支持,进而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完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布局。

注释:

①参见:刘仓,《近三年文化自信研究述评与展望》,《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9年9月卷。

②【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卷),韦卓民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5页。

③转引自庄锡昌等:《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9—100页。

④耿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广西师大出版社,2016年版,第36—58页。

⑤【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185页上。

⑥【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168页上。

⑦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版,167页。按照黄先生和张先生的翻译:刚美和柔美交相错杂,这是天的文采;文章燦明止于利益,这是人类的文采。观察天的文采,可以知晓四季转变的规律;观察人类的文采,可以推行教化促成天下昌明。这段话的翻译忠实于易传原文,本文注重强调“文化”的词源意义,在此不做严格的易学考证。

⑧【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74页下。

⑨【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52页上。

⑩高亨,《老子注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68页。

⑪亚瑟.韦利英译,陈鼓应今译,《大中华文库.老子》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4-165页。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主体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