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仁爱思想演绎与护理职业精神培育理论探究

2021-03-05郁艳艳

循证护理 2021年15期
关键词:护理职业仁爱培育

何 琼,雷 丹,郁艳艳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563000

人类在认识自我与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以现象出发,以精神活动本质的探索为其根本方法。护理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进行着精神内涵的理性升华,从而建立起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和医学模式转变,我国卫生健康委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中都提出要增强护理人员人文关怀意识,提升对病人的人文关怀能力。多年来,护理学者对护理人文现象,护理人文关怀概念和评价体系有深入研究,但从世界和我国传统文化视域下探索护理职业精神内核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以科学思维作导向,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分析世界仁爱思想的历史演绎,以期为我国人文境遇的护理职业精神培育提供理论帮助和参考。

1 仁爱思想的内涵及历史衍化

1.1 国外仁爱思想的历史衍化

在古代哲学时期,许多哲学家、思想家提出了各种仁爱思想。其中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主动性,崇尚以人为本和利他主义的理性仁爱思想;亚里士多德在撰写《工具集》中表达了人的地位仅次于上帝;而尹壁鸠鲁则对生命进行了终极目标的探寻,认为欢乐和痛苦是善恶之源,追求思维平静是人的目标;克里希波斯认为没有任何人出生就是奴隶[1];芝诺则认为人本质是理性动物,服从理性命令,根据人自己的法则而生活[2]。在中世纪哲学时期,西方人类德行相关问题主要通过圣经解答,被推崇的是斯多葛学派的行善和履行个人职责[3]。基督教垄断了社会,倡导神爱,并以人神契约关系为基础产生所谓“正义”和“合作”的伦理关系结构[4]。在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人道主义和人文精神再度兴起,封建神权对人性压抑的思想得到对抗。西方文学家但丁等人最早赞美人类智慧和情感。15世纪,在宗教改革运动中形成了人文主义的宗教观。16世纪,笛卡尔提出了人除自身实体物象外存在自由心灵和思维意象,即“我思故我在”的哲学思想。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伏尔泰提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休谟在《人性论》《道德原则研究》中阐述了人的自然和社会德性,开启人类德行进化论模式,对西方人性学研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6];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则认为人是一切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在现代哲学时期,尼采认为对生命的亵渎是最大的不敬;杜波伊斯则认为种族主义和社会不平等阻碍了人类的幸福。随着社会发展,西方科技进步正逐渐撼动着神爱,更加关注人性的自由与关怀。

1.2 国内仁爱思想的历史衍化

我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思想,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华仁爱精神的演绎与传承。在先秦时期,诸子创立了仁爱思想体系,其中孔子阐明了以“爱”释“仁”的基本观点;孟子提出仁德和仁政之论,把仁爱的对象视为爱人、爱民及爱物[7];荀子提出爱人无差等,将“仁”和“义”并重,主张“仁义法正”治国原则和“仁义之兵”兵家思想[8]。在西汉时期,董仲舒创立了适应封建统治的新儒学,主张天人感应的仁爱思想,建立“三纲五常”的社会道德伦理体系,统治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道德规范。在隋唐五代,以孙颖达《五经正义》为标志开创了新的发展阶段[9];韩愈提出“治心论”和“道统论”,初步形成新儒学的经学自我意识和信仰主义系统;李翱则提出人的性善和情恶两面性;柳宗元主张立仁义;刘禹锡《天论》阐述了天与人的关系。在宋明时期,儒学会通佛学,形成更具哲学性、思辨性的理论体系,展开了义与利之辨,强调人格尊严和气节,崇尚社会责任、道德价值、民族意识及文化意识。清朝以后,随着封建社会制度逐渐瓦解,中西方哲学思想的融合,先后出现康有为“仁者,在天为生生之理,在人为博爱之德”的观点[10],孙中山、胡适及鲁迅等所做革命性仁爱的诠释,梁漱溟的“新孔学”思想体系,冯友兰则对“仁”的解构,认为仁的基础是人的真实情感,方法是爱人,其前提是恻隐之心,内容是博施济众,以己推人,最终目标是使个人与社会适应,相互和谐发展。

2 我国医学仁爱思想培育

我国仁爱思想是传统医学的道德本质,是职业价值取向的核心。典型见于历代医学大家的言与行,如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东汉名医张仲景提出的“医者爱人,知人”、唐代大医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思想、清代喻昌的“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的行医操守。在传统医者培养的过程中,展现了仁、智并举的核心价值观,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培养目标[11]。师徒传授成为主要的教育方式,首先师者看重徒弟的人品和德行进行严格地筛选;其次以身示教传授课业,老师以广博的学识,恭敬谦虚的态度,恻隐的仁爱之心感染徒弟。同时,师傅将自身医德思想和医术秘方著书立说以教育徒弟。学成后以“成医”仪式告诫学子尽最大之力救治病患,行医前以“歃血、斋戒”端正品行,约束自身。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医德理想和准则;在隋唐时期开创了以仁爱精神为准则的医德规范,开始医理和伦理结合的医德教育和评价;在明朝时期提出了“五戒十要”的医德守则;到了清朝则形成了《医门法律》等。

3 护理职业精神培育的反思与困难探究

3.1 护理职业精神教育的反思

我国近代护理产生于西方教会文化,受传统医学人文思想影响较少。二十世纪初,西方医学和护理思想的传入推动了护理发展,在护士的服饰、护理操作规范和护理教科书中都带有明显的西方特色。发展到中期受“技术至上”工业革命思想的影响,我国护理教育和实践较长时间里更多注重技术而忽略了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12]。护理职业精神教育存在专业仁爱精神缺失;护理理念和理论对护理实践指导不够;护理教育模式中缺少人文素养和职业精神培育模块;培养出的护理人才不能完全满足病人人性化的服务需求。21世纪初,我国开始关注医学生人文教育以及人文关怀知识需求、能力状况。有研究报道我国医学人文课程的平均学时数只占总学时数的7.45%[13]。黄弋冰等[14]调查发现,70%以上的护理本科生认为人文课程不足,只有不到2%的学生经常参加人文知识讲座,20%的学生经常阅读人文书籍[15]。有研究在专业护士的调查中发现,不知道人文精神内涵的护士占到78%,对人文精神历史发展不了解并未接受过人文讲座或课程的护士占91%[16]。也有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人文关怀教育类文献仅占护理文献的9.2%[17]。因此,护理人文教育不足、护理人员仁爱职业精神缺失已经成为护理教育和临床护理实践的突出矛盾。

3.2 护理职业精神培育困难的探究

我国护理职业精神培育存在的特殊困难是现实社会境遇与护理教育、护理实践多维因素综合所致。现阶段,我们正处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特殊时期,受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市场经济思想影响,社会中“世俗化”“功利性”及“浮躁化”等现象影响着护理人员的职业奉献精神,影响着护理人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是我国阶段性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的利己主义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新一代护理人员的职业精神培育。职业精神尚未培育成熟的护生在遇到现实生活中的不良道德现象及在生活、工作中遭遇的种种道德困境,均使得他们对职业“仁爱精神”产生怀疑。同时,我国近代医学受西方医学技术发展影响,对传统医学仁爱精神继承不足,医学人文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且通识教育薄弱等使得护理人员对人文知识及仁爱精神认知不足、培育不足。目前,我国护理职业精神培育中呈现出的人文教育理论薄弱,教育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实训教学经验不足,模仿西方护理人文关怀但缺乏适应本土文化的理论支撑,护理服务与人文关怀分离。

4 现代护理职业仁爱精神培育对策的探索

分析当前护理教育和实践状况,反思问题所在原因,理清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与护理的关系,借鉴传统仁爱精神核心思想,将传统医学教育理念中的精华用于当下我国护理职业精神的培育。将儒学的“修己”和“治人”之道,从修仁出发,经习礼达到成己、成人之乐的“君子之学”,应用现代护理“成仁”的路径和“学而”的方法,为探索现代护理职业精神培育开辟新的途径。而孔子提出修仁和成仁的5种境界即恭、宽、信、敏、惠,既是个人内修仁心、仁性、仁情、仁爱的“私德”,更是为公施仁的“公德”。在修己、成仁的过程中,护生和护士可以在教育场景和工作实践中内化“仁爱”思想,将“仁”和“礼”贯穿于护理实践始终,实现护士道德内省和人格完善的同时,以仁爱之心,成仁之礼的体验照顾病人健康,并与病人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最终培育达成五德目标,构建护患之间“爱人”的互动关系,正是我们探索的护理职业精神培育模式。

猜你喜欢

护理职业仁爱培育
儒家仁爱思想与中华民族之抟成
增强必胜、责任、仁爱、谨慎“四心”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仁爱篇(上)为人撑伞
护理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等职业学校护理职业特色教学改革探讨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