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静涛教授运用健脾除湿理论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2021-03-05沙静涛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20期
关键词:脓血运化健脾

曹 凯,张 敏,沙静涛

(1.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 西安市鄠邑区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300;3. 西安市中医医院,陕西 西安 71000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特发于直肠与结肠的炎症性肠病,又称为特发性结肠直肠炎,肠黏膜多可见糜烂、溃疡,肠道症状多以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为主,还可见全身表现,如乏力、畏冷、消瘦、发热等,常伴皮肤、黏膜、关节、口腔等肠道外症状。本病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1]。历代中医文献根据其发病特点,常归属于“泄泻”“痢疾”“肠澼”等病范畴。本病以欧、美国家多见,但近年来国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目前大量研究表明,单用西药治疗并不能有效降低本病的复发率,沙静涛教授博采众方并结合自身丰富临床经验,运用中医辨证方法治疗UC能有效降低其复发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有幸随师侍诊,聆听教诲,受益匪浅,现将沙师诊治此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1 病因病机

1.1湿热为患,瘀结肠腑 大肠湿热理论最早由秦汉时期医家提出,至明清时代对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有了较全面的认识。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湿盛则濡泄”,《灵枢·师传》云“肠中热,则出黄如糜[3]”,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到导致“泄泻”的病邪之中,湿热为最。“湿”为重浊有形有质之邪,其性黏滞,易阻气机;脾为阴土,主运化,喜燥而恶湿;湿邪困阻中州,而致脾阳不升,运化失司,则内生湿邪。《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言:“湿盛则飧泄,乃独于湿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源于湿者也。”沙师认为,“湿”为“有形之邪”,“热”为“无形之邪”,湿为热的载体,故热邪最易与湿邪相结,下注大肠,灼伤肠道血络,则瘀结肠腑,可见便时脓血。正如《金匮要略》所言:“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以此看来,湿、热二邪互结,热瘀互结,俱为UC的病因,常常贯穿疾病的发生发展始终。故沙静涛教授认为,治疗此病重在“利湿”“除热”“化瘀”,湿热瘀邪不除则此病难愈矣。

1.2饮食失宜,损伤脾胃 饮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主要依靠脾胃运化功能进行,若饮食失宜,则伤脾胃。正如《金匮要略》所言:“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食之有妨,反能有害……若得益则宜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此论述意在强调饮食习惯对人体的重要性,若饮食得益则宜于人体,若失宜则有害于人体。《素问·太阴阳明论》言:“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飱泄,久为肠澼。”此论述意在强调了人们若平素饮食失宜日久,损伤脾胃气机,病情迁延,久可为肠澼。《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言:“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痣。”该论述旨在强调饮食过饱,或暴饮暴食,以致脾胃难于纳运转输食物而致病[4],久而亦可发为肠澼。综上可见,饮食失宜是导致UC发病的重要病因。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嗜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之品,损伤脾胃运化功能,这也是导致UC在我国发病率日趋增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1.3情志失调,肝脾不和 人们的情志活动与内脏关系密切,且能直接伤及内脏,如《景岳全书·泄泻》所言:“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夹食。”又如《知医必辨》云:“肝气一动,即乘脾土,作痛作胀,甚则作泄。”呈“木横克土”或“土虚木乘”之证。以上无不论证了情志因素是UC发病率日趋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5]。《医经精义》云:“肝属木,能疏泄水谷,脾土得肝木之疏泄则饮食化。”肝主疏泄与脾主运化在功能上相辅相成,故有“土得木而达之”之说。故由于七情内伤,肝气郁结,肝旺侮脾或脾虚肝乘,致肝疏泄功能异常,则脾失健运,出现肝脾不和证,则可见腹胀、纳差、便溏等症。在沙静涛教授的临床实践中,常可见到这样的UC患者,他们不仅有UC的临床表现,还伴见精神、心理问题及负面情绪,常表现为精神压力大,情绪不稳或思忧过度,故在沙师的临床治疗中,治疗的重点不单单放在肠道方面,更会考虑患者的情志因素,给予患者心理疏导或是一定的药物辅助治疗,当患者的精神、心理及情绪状况好转后,病情可得到明显控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4久病失治,脾肾阳虚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后天互相滋生,脾的运化需肾阳的温煦蒸化,而肾中精气,必须依赖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填充[6]。故《医宗必读·痢疾》云:“痢之为证,多本脾肾……在脾者病浅,在肾者病深……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景岳全书·泄泻》指出:“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令人洞泄不止也。”然泄泻日久,脾病及肾,不但损伤脾胃,更会累及于肾,导致下利不止。脾主运化,肾司二便。脾肾阳虚,则温煦机体、运化、吸收水谷精微及排泄二便功能失职,则见久泄久痢不止、腹部冷痛、畏寒怕冷或腰膝酸软。而每到子丑之后,寅卯之交之时,阴寒极盛,阳气未复,则发为五更泻。沙老师认为,UC久病失治,脾胃已虚,病久损伤脾阳,脾病及肾,肾阳不能上煦脾土,脾阳为湿所困,则下利不止,小腹冷痛。因此临床上许多UC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症状好转,但仍见神疲乏力、肢寒畏冷、腰膝酸软等症,沙师则主张治以脾肾同补,温肾而不忘健脾。

2 治则治法

沙师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中医的辨证论治及整体观念,一审其因,再辨其证,三论其治。在临床中,根据患者具体的临床表现,注重整体与局部,沙师分型、分证论治,应用利湿、清热、化瘀、消积、疏肝、补肾、固气等治法治疗。

2.1利湿除热,化瘀止痢 湿易困脾,阻碍脾胃之气血运行,脾胃运化水湿之功不行则湿热内生。正如《类证治裁·痢症论治》所言:“症由胃腑湿蒸热塞,致气血凝结,夹糟粕积滞。”沙师还指出湿热阻滞气机,气滞则血行不畅,易致瘀结胃肠,则便下脓血,故沙师主张利湿除热,化瘀止痢为法,如《类证治裁·痢症论治》载:“调气则后重除,和血则便脓愈也。”故沙师常在方中配伍活血化瘀之品,达到湿热除,瘀自去之功,使瘀血去而不伤正。

2.2补脾助运,健胃消积 沙师认为,治泄重在治脾,正如《金匮要略》所言“四季脾旺不受邪”。强调只有脾胃之气健旺,人体才能免受外邪侵袭。若中土运化饮食水谷功能失司,或水停中焦,或饮食停胃,向下则易发生“下利”。脾性湿,胃性燥,二者燥湿相宜则中气健旺。二者常相互影响,脾病及胃,胃病及脾。部分患者本已脾虚,再加上其饮食失节,则加重湿热之邪,使其盘踞中焦,久久难愈。故沙师强调,补脾与健胃同用,脾胃之气健运,脾升胃降之职恢复,中焦气机条畅,则水湿自去,积食自消,“下利”可停矣。沙师临床上将补脾益气与健胃消积二法合用,共调中焦气机,以畅下焦,虚实兼顾,明显降低了UC的临床复发率。

2.3疏肝畅志,怡情悦性 沙师认为,肝气是否条畅,在UC发病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是UC的重要诱因,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言“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说明人们情志因素与UC的发病密切相关[7]。“肝属木,能疏水谷,脾土得肝木之疏泄则饮食化”,又在另一个方面证实了肝疏泄功能对脾气运化的重要性。故在临床上常用疏肝畅志之药,如柴胡,枳壳之类,并予患者适当的心理疏导或药物指导治疗,使其肝气条畅,心情愉悦。

2.4暖肾固气 温阳止泻 久病及肾,肾阳可温脾阳,助脾胃运化,脾阳根于肾阳,先后天之本相互滋生。如《景岳全书》言:“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即令人洞泄不止。”因久泄伤阳,气随泻去,由脾及肾,肾阳温煦功能减退,脾阳亦不温;气的固摄功能减退,气不摄津,也可见泄泻,气不摄血,则可见便下脓血[8]。故临床上常可见到许多患者,久病失治,则会伴见腰膝酸软、畏寒怕冷等症。故沙师常在方中加暖肾温阳固气之品,如肉苁蓉、补骨脂、黄芪、肉桂等,以甘温助阳固气,达暖肾止泻之功。

3 方药分析

沙静涛教授基于对此病病因病机的深入探究,并经过长期的临床用药观察,认为UC病位在大肠,但与脾、胃、肝、肾等脏关系密切,以脾虚为本,湿热、气滞、食积、寒凝等为标,虚实夹杂,病因病机复杂。治疗上,沙师常以清热化湿、调气活血、健脾助运、脾肾同补为原则自拟良方愈溃汤,方由“白头翁汤”“参苓白术散”“大黄牡丹汤”等古方化裁而来,方中组成为白头翁、败酱草、马齿苋、炒白术、薏苡仁、砂仁、炙黄芪、升麻、桃仁、柴胡、川牛膝、甘草。沙师分脏腑、分层次用药,强调整体观念,重视脏腑同调,灵活运用,疗效颇佳。沙师认为泄泻之为病,重在除湿热,健脾运,正如《医宗必读》云:“泻皆成于土湿,湿皆本于脾虚。”白头翁、马齿苋、败酱草共为君药,上述三药性皆苦寒,专入大肠经,清热解毒,尤善清泄肠道湿热,败酱草还具有消痈排脓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上述三药具有消除局部炎症,改善病变部位微循环,促进溃疡修复,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9-12]。故沙师将除湿热,健脾运贯穿始终,强调脾健运则湿热自除。方中白术、砂仁、薏苡仁、桃仁、川牛膝共为臣药,其中白术被前人誉为“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医学起源》载:“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砂仁,古人谓其“为醒脾调胃要药”,此药重在温暖脾胃,以达到温脾阳,止泄泻之功,脾阳温而水湿行;薏苡仁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本草发挥》记载桃仁具有“去腹中滞血”之效,川牛膝酸苦降泄,能使热下泄,引血下行,与桃仁合用能活血化瘀泄热,使瘀血祛而避免“留寇”。柴胡、升麻、黄芪,三者相须为用,三药共升脾胃清阳之气,共止中气不足之泻,且柴胡善调肝气,疏肝解郁,肝气疏则脾健运,防止肝旺而乘脾,正体现了“调气则后重自除”之意。上述三药合用,共引脾胃清气上行,疏肝气,健脾运,止久泄,俱为佐药。甘草补脾胃不足而宜中气,缓急止痛,并调和诸药,使药效持久,共奏健脾和胃之功。

4 随症加减

沙师明确指出,UC的治疗以清热化湿、健脾助运为本,理气祛瘀为标,同时辅以补肾柔肝、通腑导滞等治法,但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多种症状的结合体,故沙师在总结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后,从患者症状出发,视患者具体情况,临证加减,各有侧重。

若患者便血较多,血色鲜红,为血热出血,方中可加地榆炭、槐角炭、酒黄芩,以清热凉血止血;若血色偏暗,或便下血块,方中可加三七,化瘀止血止痛;若患者食欲不振,纳差,可加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三者合用以健脾行气,消食导滞;若患者腰膝酸软,加杜仲、菟丝子等,以补益肝肾;若患者腹部胀痛,加枳壳、陈皮,以理气宽中,行滞消胀;若患者伴见干呕恶心,可加半夏、生姜,以降逆止呕;若患者咽干口渴,可加麦冬、玉竹、北沙参,益胃生津止渴;若患者胃脘冷痛,畏寒怕冷,可加干姜、吴茱萸,以暖脾和胃。

5 病案举隅

患者,女,53岁,2019年10月23日初诊。主诉:腹泻伴黏液脓血便3个月。于当地医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示:UC。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平素饮食稍有不慎,症状随即加重,症见大便溏薄夹黏液脓血,日行3~4次,小腹胀痛。为求中医诊治,仰沙师之名遂来就诊。初诊时可见:大便溏薄夹黏液脓血,日行3~4次,排便不尽感,里急后重,小腹胀痛,便后痛减,肛门灼热,时感腰膝酸软,伴口苦,口干,纳差,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沙师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痢疾(湿热壅滞,脾胃虚弱),西医诊断:UC。治疗上以清热化湿,健脾助运为法,佐以行气活血,补益肝肾。方药如下:败酱草12 g,马齿苋15 g,白头翁12 g,炒白术15 g,生薏苡仁30 g,砂仁(后下)6 g,炙黄芪20 g,升麻6 g,醋北柴胡12,当归身12 g,地榆炭12 g,槐角炭12 g,酒黄芩10 g,陈皮12 g,枳壳15 g,焦山楂12 g,焦麦芽12 g,焦神曲12 g,厚朴10 g,酒川牛膝12 g,炒山药15 g。上方7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嘱其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及生冷油腻之品,保持心情愉快。二诊:大便溏薄,日行2~3次,可见少量黏液脓血,腹痛、肛门灼热感减轻,里急后重次数减少,伴便不尽感,口苦,口干,纳差,偶有反胃,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故于上方基础上加北沙参15 g,以增强其益胃生津止渴之功效;加姜半夏10 g,半夏入脾胃经,性温燥,擅止痰湿阻胃所致呕吐反胃,再与原方中的陈皮相须为用,理气燥湿与降逆止呕之功并兼。上方14剂,水煎服,早晚分服。三诊:大便质软成形,日行1~2次,偶感少腹胀痛,腰膝酸软,无里急后重感,无黏液脓血便,食纳可,口干,舌红,苔薄白,脉滑。患者现食纳可,脾胃之气渐复,停用焦麦芽,焦神曲,防补护太过,反碍胃气,加炒白扁豆30 g,遂健脾消滞之功稍缓,但其利湿和中之功更宜于后期脾胃之气恢复。白扁豆味甘温而气芳香,甘温补脾而不滋腻,芳香化湿而不燥烈,但其“味轻气薄,单用无功,必须同补气之药共用为佳”,故沙师将其与白术同用,健脾补胃,化湿止泻。患者病已至缓解期,重在后期调养,促进局部受损组织恢复,加白及12 g,以护膜宁络,止血生肌。上方继服1个月。嘱患者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刺激之品,劳逸结合,保持情志舒畅。随访半年,患者目前症状基本消失,近日于本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示:大致正常肠黏膜。

[按] 初诊时,患者因饮食不节后出现大便溏薄夹黏液脓血,伴见里急后重感,肛门灼热,腰膝酸软,结合舌脉,沙师四诊合参,辨证为湿热壅滞兼脾胃虚弱,又因患者腰膝酸软,则考虑久病及肾,脾肾两虚。故以清热化湿,理气健脾为主,佐以行气活血,补益肝肾。方中败酱草,马齿苋,白头翁三药合用,以清热利湿解毒,祛瘀排脓消痈;焦三仙合用,补消结合,共奏补气健脾消食之功,又防诸药太过,损伤胃气;其中山楂酸敛,固涩化瘀止血,炒用兼能行气止痛止泻;当归身辛温,主入肝脾二经,调节二脏气机,以补气生血,化瘀止痛;炙黄芪与升麻合用,不仅能补气生肌,更能托毒排脓,促进肠膜修复;加用炒炭类药物(地榆炭、槐角炭)以增止血功效;加用酒黄芩,川牛膝以补益肝肾,调节人体阴阳。二诊时,患者症状缓解,方药大体不变,但仍有口干,反胃,舌红等症,沙师则考虑,久病损及胃阴,宜滋胃阴,顺胃气,故在原方基础加北沙参与半夏,滋阴生津止渴,顺气降逆止呕。三诊时,患者胃气渐复,但脾胃仍虚,故停用焦麦芽、焦神曲,加用炒白扁豆,重在化湿止泻;考虑患者病已至缓解期,重在后期恢复,加白及,以护膜宁络,止血生肌。三诊后,患者诸症减轻,为防病邪留恋,继服上方,后诸症消失。沙师四诊合参,病证结合,每与此法治疗,效果颇佳。

6 结 语

沙师认为,UC中医病因复杂,多因湿热互结,饮食失节,损伤脾胃之气,或情志失调,肝脾不和,或病程迁延,脾肾阳虚,沙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广阅经典,将临床与经典结合,将传统中药与现代药理相结合,善于病症结合、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对治疗UC有独到的见解,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脓血运化健脾
范恒从湿热伤血论治溃疡性结肠炎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脓毒症的效果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影响
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尿脓血症早期干预4例
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注射液改善重症脓血症休克患者心肌损伤的效果观察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