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巨大原发性纵隔脂肪肉瘤一例

2021-03-05程载兴万黎江科

临床外科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心包肉瘤胸腔

程载兴 万黎 江科

病人,女,66岁。因左侧胸痛1周于2019年5月30日入院。病人活动时偶有胸闷、气喘不适,但进食无梗阻,无发热、咳嗽、咳痰等不适。病人入院前(5月28日院外胸部增强CT)检查考虑为左侧胸腔囊性占位。5月30日复查胸部增强CT提示:后纵隔及左侧下部胸腔可见明显片状低密度影,CT值约17 Hu,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并于主动脉后外侧可见团状脂肪样低密度影,食管向右侧胸腔移位,左下叶及舌叶不张,左下肺动脉及静脉变细,左侧少量胸腔积液,考虑为囊性肿瘤性病变(图1A,1B)。体格检查:T 36.5 ℃,P:82次/分,血压:112/76 mmHg,听诊左下肺呼吸音消失,右肺呼吸音清,心律齐,未及明显杂音,气管向健侧移位。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正常,肿瘤标志物未见明显异常。ECG检查提示: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提示:左下叶支气管受压。心脏彩超检查提示:无心脏瓣膜病,射血分数正常。病人于6月6日行经皮穿刺活检术,病理考虑为间叶源性肿瘤,脂肪肉瘤不除外?遂于6月18日行左侧开胸探查术,第6肋间隙后外侧切口,术前放置胃管,术中探查发现胸腔内巨大占位,直径约25 cm,肿瘤侵犯左下肺叶及部分心包,包饶左下肺静脉,与降主动脉、食管、心包黏连紧密,手术时先逐渐分离黏连,注意保护食管,切除部分心包,再从心包内处理左下肺静脉,切除受侵犯的左下肺叶,手术时间:156分钟,术中出血量约300 ml,术后第5天拔除胸腔引流管。术后病理检查提示:肉眼所见:病变包膜完整,切面呈灰白间,质软,诊断为高分化脂肪肉瘤(图2),肿瘤组织侵犯左下肺叶,手术切缘未见肿瘤组织累及,送检淋巴结阴性。术后4个月复查CT未见复发及转移征象,肺复张良好(图1C)。随访至今,无复发。

图1 A和B为术前胸部增强CT图像,显示肿瘤位于后纵隔及左侧胸腔,并侵犯左下肺静脉。C为术后4个月复查胸部CT影像

图2 病理诊断(HE×100)

讨论原发性纵隔肿瘤种类繁多,以神经源性肿瘤、皮样囊肿、胸腺瘤等常见,并以良性为主,手术是巨大纵隔肿瘤的首先治疗方法[1]。脂肪肉瘤是一种少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原发于纵隔的巨大脂肪肉瘤尤为罕见,其在纵隔肿瘤中占比<1%,在所有脂肪肉瘤中约为2%,文献中多为个案报告[2]。病理检查常分为高分化、低分化、黏液样及多形性4大类,低分化脂肪肉瘤常见于后腹膜,黏液样脂肪肉瘤常见于下肢,好发于儿童,其中高分化脂肪肉瘤最常见,常向外膨胀性生长,生长缓慢[3-4]。病人无特异性症状,常因体检或压迫周围组织脏器引起相应症状而发现,这点与我们病例相似。术中我们发现此类脂肪肉瘤具有一定的外倾性,但是手术难度主要是由于肿瘤体积巨大,肿瘤与周围组织脏器黏连界限不清,正常组织解剖结构消失,所以术前充分检查评估病变解剖结构,术中细致解剖分离黏连,注意保护周围正常组织,积极处理受侵犯部分,往往能够达到肿瘤的完整切除。

此类病人术前主要依靠胸部增强CT或MRI进行评估及诊断,CT检查可发现病变主要为脂肪样混杂低密度影,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病变常有包膜,外侵组织脏器有限[5],同时结合术前穿刺活检,进一步明确病变性质,但由于此类肿瘤组织成分复杂,穿刺活检组织标本量有限,穿刺病理诊断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术前诊断应该结合影像学检查及穿刺病理充分评估。临床上大多数病人发现时肿瘤体积均较大,手术风险高,难度大,但大多数病人术中探查发现肿瘤有包膜并能够顺利达到RO完整切除[6]。为了更好的生存获益,建议病人术后在肿瘤科行辅助放疗[7]。对于纵隔脂肪肉瘤病人,仔细评估,手术完整切除联合术后放疗仍是最佳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心包肉瘤胸腔
早产儿心包积气保守治疗1例并文献复习
NEAT1和miR-146a在结核性与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食管癌术后胸腔引流管拔除时机探讨
肉瘤和癌,一对性格习性迥异的兄弟
胸腔积液中CRKL的诊断价值
脂肪肉瘤,早发现才可能有好预后
心包穿刺的诊断及治疗
最方便的健身
肺尤文肉瘤1例报告
恶性胸腔积液胸腔置管闭式引流并腔内化疗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