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治疗肝气郁结型梅核气临床研究
2021-03-03杜丽英
杜丽英
(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浮针门诊,山东 泰安 271000)
梅核气是指咽部有异常感觉,但不影响进食,就像“梅核”阻塞于喉咙,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梅核气似西医咽癔球症、咽神经官能症等病。许多患者怀疑是喉癌或食道癌,导致思想负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1]。目前,梅核气的治疗以抗抑郁药物或镇静剂等药物等为主,虽可缓解临床症状,但存在一定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2]。中医治疗梅核气方法较多,主要包括内服中药、推拿、穴位贴敷、针刺等,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存在见效慢等局限性[3]。本研究用浮针治疗肝气郁结型梅核气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均为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泰安市中医医院浮针门诊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各30例。普通针刺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22~57岁,平均(37.90±8.65)岁;病程1~7年,平均(3.42±1.97)年。浮针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21~59岁,平均(39.33±10.3)岁;病程1~8年,平均(3.37±1.91)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BMI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符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4]中关于咽部异感症的诊断标准,咽部异感位于胸骨上窝与口咽之间,位置不固定,咽部可有闷塞、灼热、异物等感觉。②中医诊断符合《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5]中相关诊断标准,辨证为肝气郁结型,主症为咽内异物感、咳痰不爽、烦躁易怒,次症为肢体困倦、胸肋胀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8~60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④依从性良好。
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②晕着;③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异常;④喉部、咽部等器质性病变;⑤经1个月内服用药物治疗;⑥针刺部位皮肤有溃疡、感染等情况;⑦慢性支气管炎、食管反流综合征等疾病;⑧肝肾功能异常。
2 治疗方法
普通针刺组:选取华盖穴、天突穴、双侧列缺、双侧扶突穴。天突先直刺0.2~0.3寸,然后竖起针柄,针尖沿胸骨柄后缘直刺1.0~1.5寸,不宜过深或向两旁斜刺,其他穴位均给予常规针刺。留针20min,行针时嘱笔者配合做吞咽动作。日1次,7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
浮针组:取仰靠坐位,据功能解剖由医者双手触摸其颈部、肩部肌肉,明确患肌位置,选择进针点。消毒后将一次性浮针装入浮针进针器的固定槽内,将与弹性装置相连的连杆拉到卡槽内。医者右手持进针器,头部置于皮肤上,与皮肤平面呈15°角,按压进针器右侧弹射按钮将浮针快速刺入皮肤,随即双手配合将针身与进针器分离,如针尖过深进入肌层引起疼痛,则右手轻提后退使针身离开肌层,退于皮下,针身平于皮肤,右手持针柄沿皮下向前推进,稍提起针尖,避免深入肌层,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在整个进针过程中,右手无滞针感,无酸麻胀痛等传统针刺得气的感觉。针身完全进入皮下后,旋转软套管至卡口,将针尖退至套在针芯外软套管内,以进针点为支点,手握针柄,使针体在皮内做大幅度的左右弧形扫散动作,注意动作轻柔,扫散的同时医生左手轻轻上下按揉患肌,并嘱患者做吞咽、伸颈、摇头、抬头等动作,治疗30min,扫散过程中左手随时评估患肌有无改善,待患肌紧僵硬滑改善后,将针芯抽出,用胶布固定好软套管,埋于体内3~5h后取出。治疗期间避免吸入粉尘和有害气体;忌食辛辣、烟酒刺激;多休息,少高声说话。隔日治疗1次,3次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中医症状积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对主症(咽内异物感、咳痰不爽、烦躁易怒)进行评分,每项积分0~6分,分值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心理状态。根据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对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量表功能14个条目,焦虑(A)、抑郁(D)分别为7个条目,得分越高表示焦虑抑郁越严重。
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症状消失,吞咽时无异物感,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大于等于90%为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吞咽时异物感明显减轻,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减少30%~89%为有效。未达“有效”标准为无效。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s )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分,±s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咽内异物感 咳痰不爽 烦躁易怒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普通针刺组 30 4.33±0.51 2.36±0.71* 3.98±0.62 2.18±0.57* 4.03±0.52 2.55±0.67*浮针组 30 4.36±0.56 1.24±0.63* 3.91±0.59 1.32±0.49* 4.11±0.60 1.45±0.88*t 0.217 6.885 0.448 6.267 0.552 5.447 P 0.829 0.000 0.656 0.000 0.583 0.000
两组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分,±s )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分,±s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 HAD-A评分 HAD-D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普通针刺组 30 7.92±1.46 6.95±1.33*8.03±1.51 6.88±1.45*浮针组 30 7.87±1.42 5.43±1.26*7.96±1.47 5.26±1.31*t 0.135 4.544 0.182 4.541 P 0.894 0.000 0.856 0.000
6 讨 论
梅核气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研究显示,消化系统疾病、鼻咽喉部炎症等是其器质性发病原因,但不完全由身体疾病导致,也可由心理疾病导致的幻觉,症状常随情绪起伏波动,异感可随时改变。临床症状如球塞感、哽咽感、紧迫感、痰粘着感、烧灼感等[7],大部分找不到咽部异感的原因,无法对症治疗,部分患者出现抑郁、焦虑。
《古今医鉴》记载:“梅核气者,窒碍于咽喉之间,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核之状者是也。始因喜怒太过,积热蕴隆,乃成厉痰郁结。”七情郁结,气机不利,气滞痰阻,结于咽喉,故咽中会出现梗塞如有异物感,且咯之不出,咽之不下[8]。浮针理论认为咽部异感症病变在气管、咽喉、颈部周围的肌肉,肌肉因老化、过度使用等原因形成患肌,表现为紧张、痉挛。而紧张的患肌对位于咽部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颈交感神经形成机械性刺激,传导至感觉中枢,反射性引起咽、气管、颈部肌肉感觉异常,引起咽部异物感。而长期的咽部异物感也能形成患肌,由此进入恶性循环。浮针在患肌周围进行皮下针刺并扫散,配合适当力度的肌肉按摩,可以达到放松肌肉,祛除气血阻滞,使气血充实肌肉筋膜,起到通经活血之功,从而改善咽部经脉不舒、血滞不通所导致咽部异物感症状[9]。
现代医学解释浮针疗法作用机制主要为液晶态学说,液晶态具有压电和反压电效应,在进行浮针操作时,针体扫散形成挤压、牵拉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改变疏松结缔组织空间结构[10]。由于压电效应,释放出生物电,而疏松结缔组织具有良好半导体性能,能高效地传导生物电,当物电到达患肌时,产生反压电效应,开放细胞离子通道,从而改善患肌局部血循环,促进患肌的修复。
浮针治疗肝气郁结型梅核气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