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符号学视野下赏析“白毛女”选段“杨白劳”

2021-03-03田家溪

牡丹 2021年24期
关键词:杨白劳喜儿白毛女

歌剧《白毛女》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独立创作的歌剧作品,在中国歌剧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及意义。男主角的第一个独唱部分《杨白劳》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唱段,在歌剧一开始就给杨白劳的人物形象作了定性,《杨白劳》唱段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农民阶级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地位。其朴实的歌词、经典的旋律以及对历史人物的刻画,让《杨白劳》成为家喻户晓的唱段,同时也成为男中音声乐教学的必学曲目之一。本文从符号学视角欣赏这

部经典作品。

符号本身是一种没有意义的形式,因为人类的认知,设定了某种“约定俗成”,使其代表了某种意义。符号学已被证明是分析和描述音乐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有效地辅助理解音乐,在音乐学习与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斯认为,符号的构成是一种行为或者是一种影响,这种行为涉及符号、对象及其阐述人三者的协作。音乐符号对音乐欣赏者来说是多种意义的、抽象的内容,但对音乐的表现者来说却是具有唯一性的、具体的内容。也就是说,对于音乐欣赏者来说,在欣赏一部作品时需要用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其中的含义;而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作品的符号是具体的内容,需要按照其要求表达。声乐艺术其实就是把人体当作一个乐器、用声音辅以文学内容去表达其内心情感与理念的特殊的艺术符号。声乐艺术的符号不是单一的音乐符号,它包含了艺术符号、文学符号、情感符号、肢体符号等多种符号,它们相互浸染、交汇。在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融会贯通之后,又以一种新的方式表达出其独特的情感色彩。西方有美学家曾提出,声乐作品最完美的形式就是将诗歌杰作与音乐杰作完美地融合

在一起。

一、《十里风雪》的“文化符号”——历史定位

每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这种社会文化会影响到处在其文化背景下的创作者,其创作的艺术作品自然而然地带有了相应的文化特征。因为音乐属于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所以音乐的风格自然能够反映其所在时代的社会文化特点,文化影响音乐,音乐反映文化,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依存,因此音乐作品中常有强烈的社会文化品味和独有的文化韵味。《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民族歌剧,它首次将中国本土音乐形式之一的戏曲应用到歌剧中,在中国艺术界引起巨大轰动,成为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中,男主角所独唱的《杨白劳》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唱段,歌剧一开始就通过男主角杨白劳的内心独白给人物的性格、遭遇乃至故事的背景做了交代,同时真实地反映了在当时情况下农民阶级

的社会地位。

二、情感符号与人物形象分析

(一)情感符号的作用

情感符号的作用是表达情绪、传递情感,而歌曲的演唱正是表演者对自身情感、对人生感悟的外显,是表演者对审美、对艺术的表现。法国音乐家皮埃尔·贝尔纳克认为,照谱纸上确定的符号发出音响是表演家首先要做到的事,他必须靠这些符号来理解作品。也就是说歌唱者在演唱之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真读谱,在演唱时准确地表达乐谱的内容。在准确表达乐谱的基础上理解音乐的感情符号与特征,让歌声准确地按照演唱者所需要的方式去表达,从而充分展现作品的情思。

音乐的感情应当以“诗情—曲情—声情”的关系层层递进,对于演唱者来说,要同时把握住“诗情”“曲情”和“声情”,这要求演唱者同时具有良好的语感、乐感和高超的发声技巧。音乐作品中的情感符号不是单一的,最直观的音乐表情术语就有很多,如Wonderful(美妙地)、Pleasant(快乐地)、Lagrimoso(哭泣地)、Sad(忧伤地)等。除了这种直观的符号以外,还有一些如调式、和弦、音程、音色甚至歌词等符号来表达情感。例如,大三和弦给人一种稳定的感觉,多表现快乐;减三和弦给人一种“收缩”的紧张感,预示情感往坏的方向转折。

(二)杨白劳的人物性格特征

《楊白劳》这部作品在男主角上场时用一个咏叹调对杨白劳的人物性格作了定性,对整部歌剧作了引导,因此,分析杨白劳的角色性格、把握人物特性是演唱好《杨白劳》的关键。作为旧社会朴实劳动人民形象的代表,杨白劳躲债七天后在大年三十的夜晚冒着十里风雪,身心俱疲地回到家里,因为没钱给女儿买花带,只能送给女儿一根红头绳,可见杨白劳作为父亲对女儿的疼爱,呈现了杨白劳慈父的一面;害怕地主催债,在胸口藏了整整三天的两斤白面是过年的年货,唯有在这一天才舍得买一点儿,充分体现了杨白劳作为一个农民的忠厚、老实,同时也反映了家中的艰苦,天天食不果腹;让喜儿在门上贴门神,盼望着门神能保佑家里,让“牛鬼蛇神”莫进门,体现了其内心的无助,虽然痛恨地主黄世仁的恶行,但是自己却无力反抗,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这种迷信。而杨白劳被逼着签下自己女儿的卖身契时,更是体现了其性格的懦弱,地主与县长的勾结破灭了懦弱的杨白劳最后的希望,使得他不敢反抗,面对剥削与压迫只有逆来顺受,甚至在不堪忍受之时连外出躲债也是犹豫不决,最终在剥削与压迫面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杨白劳的死既是地主阶级压迫的结果,也有其自身性格软弱的原因。杨白劳映射了中国解放前被剥削阶级的普遍现象与普遍心理,当时的被剥削者的软弱性格助长了剥削者的嚣张气焰,使恶者更恶、悲者更悲。作者细腻地刻画了杨白劳的软弱性格,用其悲惨的遭遇揭露旧社会的黑暗,以此来唤醒广大劳动人们的血性,呼吁人们反抗旧社会。

三、《十里风雪》的“音乐符号”与“文学符号”

(一)曲风特点

《十里风雪》融合了许多民歌与民间戏曲的元素,它将西方的歌剧精髓与我国的传统音乐进行了巧妙融合,是我国歌剧史上的重要丰碑。这部作品采用了我国北方民间的民乐曲调,同时又吸收了戏曲的特点。例如,在刻画杨白劳的形象时,为了既具有山西风味又体现人物性格,采用的方法是将山西民歌《拣麦根》的音乐主题的节奏放缓,使其更加悲伤凝重。

(二)歌词分析

对《杨白劳》整部作品进行曲式分析并结合歌词的结构,可以将全曲分为四段,四段分别从四个角度、四个场景、四个事件中刻画杨白劳这个角色的形象。笔者按曲式的划分把作品分为A段、B段、A′段以及结束的C段。

A段歌词先描述了十里风雪一片白的场景来烘托杨白劳的悲惨,然后交代了杨白劳为了躲账在风雪中藏了七天不敢回家。在临近过年时终于归家,在路上饥寒交迫,为了偷偷回家跟女儿团聚过个年,步履蹒跚地在路上走着。

B段写了挨冻受饿的杨白劳回到家后猛然听到自己视若性命的女儿喜儿要被黄世仁抓取顶租子,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般砸得杨白劳当场呆立,在这样的情况下杨白劳痛哭老天爷单杀独根草,在体现杨白劳性格懦弱的同时,也为后面C段中杨白劳临死前的情感爆发作了铺垫。

A′段的旋律与A段基本相同,歌词描述的是地主逼着杨白劳在女儿的卖身契上按下了手印,杨白劳回家看到熟睡的喜儿后,痛苦、悲愤与深深的懊悔交织在一起,心中煎熬无比,可又无力反抗,在内心向喜儿忏悔自己的罪责无法饶恕,而这也成了压断杨白劳脊梁的最后一根

“稻草”。

C段歌词是在描述杨白劳痛恨地主黄世仁的恶行,痛恨县长的为虎作伥,痛恨社会的黑暗,痛恨自己的无能。此时的杨白劳已經心生死意,因此临死前将心中的恨意毫无顾忌地宣泄出来。作者为引起被剥削者心灵的共鸣,把旧社会中国农民的具有普遍性的特点凝聚在杨白劳一人身上,用朴实的歌词把杨白劳从彷徨到恐惧惊慌、再到绝望演绎得淋漓尽致,描绘了一个典型的受旧社会压迫的劳苦大众的形象,也揭示了贫农的逃避与软弱只能助长地主阶级的嚣张气焰的道理。

(三)《杨白劳》音乐分析

前文已对《十里风雪》的曲式结构作了大概的分段,共分为四段,四段分别以杨白劳的不同心理活动来塑造其人物形象。

A段从“十里风雪一片白,躲账七天回家来”开始,采用了《拣麦根》民乐主题并加以变奏,将旋律的音域压缩了三度,使音乐显得十分沉重,压抑的音乐符号仿佛压得人喘不过气,巧妙地展现了杨白劳在巨大的压力下身心俱疲的状态。

B段从“猛听叫喜儿顶租子,好比晴天打霹雳”开始,也是由《拣麦根》改编而成,主题的音域拉伸了一个大二度并大量使用三连音配合念白式的曲调,配合伴奏的快速琶音显得整体极不稳定,体现了杨白劳听到噩耗时内心的慌乱,同时也反映了他懦弱的性格。

A′段对A段进行了降调与减速,沉重而缓慢的曲调体现了杨白劳在被迫签下喜儿的卖身契后的愧疚,他的心中无比悲痛,不知如何面对女儿,整个唱段的旋律与A段大致相同,充满着悲剧的色彩,无比压抑,似乎在用这种压抑来告诉听众杨白劳此时内心的绝望,同时又为杨白劳之后饮卤水自尽埋下伏笔。

C段旋律是对《拣麦根》主题的变奏和延伸,先用不断翻滚的三连音来表达杨白劳激烈的情绪,再用愤恨的语调说白来痛斥社会的黑暗,表达对县长、地主的愤恨,最终在被逼得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用一碗卤水结束自己悲剧的一生,大量高强音的爆发将全曲的情感推向高潮,最是催人泪下。

四、结语

歌剧《白毛女》是我国歌剧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是中国歌剧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音乐领域,在文学、历史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与研究价值。通过对《十里风雪》这部作品的人物形象、音乐与演唱技巧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对于歌剧演员或学习歌剧的人来说,演唱这样的作品不能只是单一地注意其中的音乐符号,还需要分析其文学符号、情感符号乃至肢体符号,从而对作品中的角色进行深入体会和了解,才能准确地表现出自己想要塑造的音乐人物的形象。而对于角色的塑造应该结合历史文化背景,把握剧本整体所定下的基调和音乐本身的符号,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的诗情、曲情、声情达到统一,才能将作品中的多种符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部感人至深、经久不衰

的经典。

(新疆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田家溪(1993-),男,陕西周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音乐。

猜你喜欢

杨白劳喜儿白毛女
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创作排演史事考
中国歌剧中钢琴伴奏的实践探讨
—— 以民族歌剧《白毛女》选段《杨白劳》为例
憨福
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唱段研究
白毛女(第一幕节选)
歌剧《白毛女》中“喜儿”艺术形象分析
浅谈歌曲《杨白劳》的音乐分析与人物心理情感处理
在延安,初见《白毛女》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