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艺术的意味》

2021-03-03向科蓓

牡丹 2021年24期
关键词:现象学客体美学

向科蓓

莫里茨·盖格尔是第一位将现象学方法运用在美学的现象学哲学家,他验证了用现象学研究美学的可行性,是现象学美学的创始人、奠基人。《艺术的意味》一书系统、全面地展示了莫里茨·盖格尔的美学观点,但由于他突然病逝,原书未完成部分由他的学生根据其手稿整理完成。该书展示了莫里茨·盖格尔对现象学美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内容的思考,是莫里茨·盖格尔对现象学美学所作贡献的集中体现。莫里茨·盖格尔将美学用现象学的方法探究,打破了传统流派对美学研究的桎梏,将美学从艺术本体引入了对精神和意味领域的探索阶段。从背景出发,引入莫里茨·盖格尔现象学美学方向的研究背景,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审美经验,最后分析其审美价值角度。

一、背景

《艺术的意味》一书将莫里茨·盖格尔对现象学美学的研究分为三个部分,首先讲述了现象学美学研究的背景,阐明了现象学美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用现象学的方法来研究美学,将现象学美学与哲学美学及各种学科的美学区分开来,即思考美学是什么;然后重点研究了审美经验,用全书一半左右的篇幅,将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区别开来;最后研究了审美价值,莫里茨·盖格尔坚持主客体统一的价值理论对审美价值观展开了论述。该书用现象学的方法分析了美学在不同概念下的内涵,阐释了不同学派的认识基础和理论基础,并阐释了不同学派认识美学问题的思路和观点,将美学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

莫里茨·盖格尔的现象学美学最先思考了美学的对象,即美学是什么。他将美学的特征和美学研究对象的审美价值固定在现象的范围内研究。之前学界对美学的研究经历了趋于哲学美学的较为关注审美客体的时期,又经历了趋于美学心理学的较为关注审美主体时期,不同时期、不同学派的研究方法对美学内涵的研究都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而他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美学,认为“审美价值或者任何一种其他价值的缺乏,并不属于那些作为真实客体的客体,而是属于它们作为现象被给定的范围”,“因为审美价值不属于一个客体的真实侧面,而是属于这个客体的现象的侧面”。因此,他确定对美学的研究要从现象学入手。在现象学美学中,莫里茨·盖格尔将审美客体当作现象来研究,认为审美现象不同于日常生活领域,它是经过主体意向性的客体,要注意对审美现象的审美经验研究,不要陷入研究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心理活效果误区,而要研究审美客体和审美价值。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就展示了一对青年男女在火车中相遇,通过对话了解彼此并走进对方内心,顺其自然陷入爱河的故事。这个电影从传统意义上来看是平淡、枯燥的,但却引起了成千上万观影者的共鸣,说明其必有引人回味独特的审美价值。理解这部电影,用现象学美学来看其艺术魅力就十分清晰。从日常生活领域来看,电影展现的大量独白过于平淡、对观众毫无吸引力,但从现象学美学来看,该电影作为审美客体给了审美主体可研究的艺术价值的广阔空间,因此它源源不断地吸引着观众的现实是合理的。

确立了美学的研究对象后,莫里茨·盖格尔就探究美学的实质内容,认为对美学的研究必须杜绝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研究法则,要从观察一批例子中直观本质,主张用科学分析现象的方法直观本质。他研究美学的现象学方法要符合三个标准:“我们所提出的现象学方法的第一个标准是,它依附于现象,它的任务就是研究对象。现象学方法的第二个标准是,它存在于人们对这些现象的领会过程之中,不是存在于它们那偶然的、个别的侧面之中,而是存在于它们的基本特性之中。现象学方法的第三个标准是,人们既不能通过演绎,也不能通过归纳来领会这种本质,而只能通过直观来领会这种本质。”除此之外,莫里茨·盖格尔在讨论审美主客体时还提出要坚持主客体统一的观点,《艺术的意味》第三部分对此作出了重点论述。

二、审美经验

作为《艺术的意味》一书的重点论述部分,第二章审美经验完整论述了审美经验。莫里茨·盖格尔在本章中将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区别开来,通过表层艺术效果和深层艺术效果、快乐和享受、内在的专注与外在的关注、审美判断等几个概念的辨析探讨完整的审美经验。

从审美客体来看,艺术作品给欣赏者带来的区别于日常生活经验的审美体验效果有表層艺术效果与深层艺术效果之分。表层艺术效果追求的是感官的浅层快乐,即快感,而深层艺术效果带来的是一种包含快乐的幸福状态,也可说是美感。表层的快感与其他娱乐带来的快感没什么两样,如钓鱼的快乐、听笑话的快乐,在艺术体验方面区别不大。但深层的幸福状态就与日常生活经验不同,这种幸福只发生在审美领域。两者有层次区分,但也不是完全割裂的,可以说艺术的深层效果是艺术才能作为艺术存在的核心,艺术的浅层效果又包含在艺术深层效果之中,两者是相互融合相互强化的。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在画面构图、背景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上展现了制作团队的实力,给观众以视觉、听觉方面的感官快乐,体现了现象学美学中的表层艺术效果。而通过人物对白拉近主人公之间距离,体现了交往的前提是要心灵契合的普遍真理,其对白内容和电影内涵给观众以艺术美感,即深层的艺术效果。唯美的画面、恰当的音乐、动人的电影内核,电影的表层艺术效果和深层艺术效果互为强化,使电影给了观众极大的艺术审美价值。

从审美主观来看,审美经验存在快乐和享受两种直接经验。快乐是对艺术作品的情感态度,是审美主体主动对审美客体的态度,而享受是欣赏者自我的享受,审美主体享受的是审美客体对审美主体施加的态度。审美态度有利于审美活动的开展,从而顺利产生审美经验,通过它欣赏者才能领会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探究内在的专注和外在的专注,究其根本,就是在探究对审美经验十分重要的审美态度的专注性特征。这两种专注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采取的不同的审美态度,两者是审美态度与非审美态度的对立。内在的专注指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客体时,会忽略艺术作品本身的存在,而重点关注作品激发的情感和体验,外在的专注则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本身的关注。莫里茨·盖格尔认为,外在的专注才是毋庸置疑的审美态度。除两种专注以外,审美态度还应该是直观的,需要审美主体通过感官而非概念去直接领会那些审美客体中的审美价值。

走到审美活动的最后一步,就进入了价值判断领域。在这个领域,莫里茨·盖格尔通过对感知与快乐、审美判断与令人愉快的东西的判断的概念区分来分析审美经验中的审美判断。感知是人们用来领会外部世界各种事实的器官,快乐是人们用来领会审美价值的器官,两者有所不同。一是对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人们既可以通过自己感知到,也可以由他人的感知代替自己的感知,但每个人的快乐是独特的,不能用他人的快乐代替自己的快乐。审美体验也是这样独特的,要通过自己的体验获得,不能将他人对艺术作品的审美体验进行传递。二是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人们并不完全是以感知为基础进行的,还通过推理、假设、类别、计算来扩展,因此每件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也是独特的。莎士比亚与席勒的悲剧作品的审美价值不可能完全一致,对审美价值的领会审美主体也需通过对审美客体的直接审美体验才能获得。三是感知是相互完善的也是相互矛盾的,人们不仅能将感知扩展来扩展世界图画,还能通过修改直接经验来展示扩展的世界。在审美体验的独特性下,审美主体对快乐的体会也不同,在此可遵照“快乐的独裁”原则,每种快乐都应该是被肯定的,快乐没有也不应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从审美价值来看,莫里茨·盖格尔又将快乐作出了审美判断和令人愉快的东西的判断的区分。他认为审美判断将美学与日常生活区分开了,是对审美客观对象和审美价值本身的判断。而令人愉快的东西的判断没有将美学与日常生活区分开来,是对审美主体经客体引出的情感的判断,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附加的艺术作品的非原有的审美价值,它因人而异。

三、审美价值

陈伦杰的文章《用现象的方法为美学祛昧——盖格尔〈艺术的意味〉读后》中写道:“在盖格尔的系统下,美学首先应当是研究审美的一门科学,然后是一门研究审美价值的科学。这其中的规定性在于——(1)美学所关注的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机制,而与认识无关;(2)美学所关注的是美学的价值问题,而非事实问题。”在现象学的美学研究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以直观的方式作出价值判断,这要求对美学的审美对象——审美价值要用现象学的方法本质直观还原。审美价值是涉及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两个对象的审美判断,现象学美学中的审美客体是被人类意识感知的客体现象,审美主体是在审美现象中可感知的现象,审美主客体在审美活动中由现象连接,这也意味着审美主客体在审美活动中得以融合。因此,在审美价值中也应沿袭这一路径,遵循主客体统一的原则对审美价值观展开研究。

前面已经得出审美价值是深层艺术效果产生的基础这一结论,而这种审美价值又分为形式价值、模仿价值和积极内容价值三个部分。其中,形式也可以称为“节奏韵律”或“和谐律动”,居于审美价值层次之首,它是对审美客体进行主动接纳和体验的先决条件,只有当审美客体具有节奏韵律的时候,审美客体才能为主体所体会。形式价值也在这种体会中,将审美主客体关系融合更进一步,转到积极内容价值层次。而在模仿价值中,莫里茨·盖格尔认为模仿是对主观意味的强化,艺术家在创作时要考虑艺术作品能使审美主体体验到艺术作品再现的本质,不能只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创作,因为对本质的表现在单纯地再现客观对象之上。积极内容价值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内容表现为本质,形式表现为特定的情感特征、表现方式、艺术观念,这一审美价值层次揭示了艺术的积极内容和艺术创造的关系。这三种艺术价值都统一存在于审美价值之中,形式价值居于所有价值之首,模仿价值体现了审美价值的本质,积极内容价值是审美价值的中心。

莫里茨·盖格尔坚持主客体统一的审美价值观,认为美存在于审美主客体之间的体验中,自然艺术只对自我的体验、审美主体有意味。这个主体在莫里茨·盖格尔看来是多层次的,由纯粹生命的层次、经验性自我的层次和存在的自我的层次三个相互联系的层次构成。他认为主体是指具有鉴赏能力的人,艺术价值就是为主体而存在的,审美价值也没有绝对的标准。对电影《爱在黎明破晓前》观众的不同评价也体现了这一理念。不同观众的审美水平、人生阅历、职业阶级不同,对电影也从不同方面作出了评价,观众认为的这部电影的审美价值各有侧重。审美价值有个别与一般的分别。此外,艺术作品的審美价值是唯一的,不能被复制,但从现象学美学看来,对审美价值研究可以从能够复制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入手,只是不能因此忽略或代替对审美价值本质的探究。

四、结语

《艺术的意味》一书为现象学美学确立了研究范围,思考并划定了现象学美学的研究方法和价值取向,为原有美学研究领域提供了以现象学为方法的新视野。作为现象学美学流派的奠基者,莫里茨·盖格尔在书中用现象学的观点和看法对美学作出了区别以往流派的探究。通过对此书的阅读掌握,读者可从中了解现象学美学的基本内容和特征、与日常经验区分开来的审美经验和涉及审美主体及审美客体两方面判断的审美价值,为深入学习现象学美学筑基。

(山东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现象学客体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纯白美学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妆”饰美学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
学习共同体的现象学阐释与应用
关税课税客体归属论
“活”源于怦然心动——写生对客体借用中的情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