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克莱芙王妃》中的古典主义与女性主义思想
2021-03-03毛琪
《克莱芙王妃》这部小说深受法兰西人民的喜爱,在法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作为非主流文学的代表作品,它有其自身的研究价值和意义。首先,这部著作十分贴近古典主义的写作原则和主题,推崇理性、遵守规则,描绘了令人窒息的社会背景下哀婉的宫廷爱情故事,当代法国文学史家卡斯泰将《克莱芙王妃》誉为“法国古典主义风格的一个最纯粹的典范”。其次,这部作品不拘泥于古典主义的写作风格,超出古典主义的范畴,小说在花费大段篇幅描绘女性的同时,还重点突出了克莱芙王妃独立、清醒的女性魅力。本文意在分析《克莱芙王妃》中古典主义与女性主义思想的体现,同时探索路易十四时期女性思想的进步。
《克莱芙王妃》是17世纪法国女作家拉法耶特夫人的著名小说。作品故事情节主要围绕克莱芙王妃、她的母亲德·沙特尔夫人还有德·内穆尔公爵三个人物展开。克莱芙王妃在婚后对德·内穆尔公爵一见钟情,但因受到家庭教育和自身道德的约束,她用尽一生与自己的情感作斗争,爱得清醒又克制。
这部作品一经出版就获得了巨大成功,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部历史小说,另一些学者认为这是一部心理学著作。事实上,以上两方面都可以看作这部小说广受欢迎的原因。17世纪的法国在文化、艺术、科学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古典主义盛行于整个欧洲,拉法耶特夫人以亨利二世统治时期作为小说背景,影射“太阳王”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宫廷,因此《克莱芙王妃》这部小说不免具有歷史小说的色彩,这也正是古典主义所推崇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此外,这部作品巧妙地运用对话和独白来展现人物内心活动,体现了拉法耶特夫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克莱芙王妃自身的美好品质也是吸引众多读者的重要因素。
前人的研究更侧重于讨论这部小说是历史小说还是心理小说,并给予论证,但未能系统地研究小说中的古典主义和女性主义思想。本文将从这两方面解读《克莱芙王妃》这部小说,并以此来探索法国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女性思想的解放与进步。
一、《克莱芙王妃》中的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写作原则与创作主题在此书中尽显无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倡理性主义,书中女性遵守规则、忠贞,影射真实客观的宫廷生活。事实上,理性与遵守规则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本文将后者——遵守规则——具体化,称它为忠贞。
在分析《克莱芙王妃》所体现的理性主义思想之前,先来了解一下理性主义的来源、内涵及发展。笛卡尔的唯理主义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它侧重于阐述理性作为人类思维活动的主观存在以及善于判断和辨别真假的能力。这种理性主义平衡了文艺复兴时期遗留下来的个人主义极端发展的境况,对国家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后来成为规范文学创作思想的国家理性。这种国家理性体现在文艺创作上就是要求作品的主人公克制个人情欲、履行公民义务、拥护中央王权,以达到巩固和加强国家统一的目的。
理性主义在《克莱芙王妃》中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克莱芙王子决定娶德·沙特尔小姐时,她十分感动并满怀感激,尽管知道自己不爱他,但考虑到对方身上的美好品质,和他结婚也不算勉强,沙特尔小姐最终选择嫁给克莱芙王子。婚后她与丈夫相敬如宾、生活和睦,却没有炽热的感情。即使后来与才貌双全的公爵德·内穆尔邂逅,产生从未有过的情感,克莱芙王妃也仍然保持贞操,不越雷池半步。她克制自己的情欲,与自己的内心作斗争,不时处于快乐、恐惧和担忧的情绪之中。最终还是理性占了上风,克莱芙王妃拒绝了德·内穆尔公爵的求婚,在丈夫去世之后选择去修道院了结此生。
第二,小说中与克莱芙王妃形成鲜明对比的、不理性的反面人物之一是克莱芙王子,他曾对自己的妻子讲述德·图尔农夫人与德·桑塞尔伯爵之间的情爱,谈到桑塞尔伯爵因为图尔农夫人的去世和背叛感到十分忧郁时,他告诫自己的妻子要保持理性,不能沉湎于痛苦之中。可是当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王子丧失了理性,并因此走向了死亡。在这里,读者也更能理解作者所宣扬的理性的重要意义。
第三,小说中另外一个受感情支配的反面人物是德·内穆尔公爵,他为了得到克莱芙王妃的爱,把王位抛在脑后,甚至在克莱芙王妃远离宫廷、在乡下休整时,偷偷跑到她的住所观察她,这在理性主义盛行的17世纪显然是不入流的行为。最终,因为长时间见不到克莱芙王妃,公爵的热情消散了,爱情之火也随之熄灭了,这段恋情无果而终。这样的结尾是作者对三角恋关系的一种否定,反面论证了个人理性的重要性。
在女性保持贞操方面,不得不提及克莱芙王妃的母亲——德·沙特尔夫人。这位夫人孀居之后,便不再到宫廷露面,专心培养一位才貌和美德兼备的、忠实于婚姻的女儿。在得知克莱芙王妃对德·内穆尔公爵产生爱慕之情后,她极力劝阻女儿远离这种风流韵事,维持好自身的名声。因此,她的女儿也同她一样,一生忠贞。所以,读者不难理解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她的生命相当短暂,但品德高洁,成为后世难以仿效的榜样”。这正是古典主义所崇尚的一种具有高雅品德、正直理性的人。有人说从道德层面讲,这部小说与高乃依的戏剧相仿,强调责任感,但从心理层面讲,这部作品更像是拉辛的戏剧,强调一种宿命论。其实无论是高乃依的戏剧还是拉辛的戏剧,无论是面对困难表现出自身的使命担当还是终究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从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上讲,《克莱芙王妃》都是一部典型的古典主义小说。
从这部小说创作的主题来看,《克莱芙王妃》真实地反映了亨利二世统治末期的宫廷生活,而这正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古典主义所倡导的真实与客观表述。
二、《克莱芙王妃》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克莱芙王妃》这部小说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了拉法耶特夫人对女性解放的探索。
第一,在故事主人公的描写上,文中的男性不再是高大伟岸的英雄形象,他们和那些太子妃、公爵夫人一样有着姣好的容貌与美好的品德。小说故事主要围绕男男女女的情爱展开,男性话语权被削弱。年轻英俊又有学识的德·克莱芙王子与德·内穆尔公爵为爱情丧失理性,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反而是克莱芙王妃这一女性的形象成为作者肯定、赞赏的正面人物,她的品德高洁,是后世效仿的榜样。
第二,克莱芙王子对爱情与婚姻的思考也是拉法耶特夫人追求平等的两性关系的体现。克莱芙王子对德·沙特尔小姐一见钟情,想尽办法迎娶沙特尔小姐,最后他如愿以偿,但却责怪妻子对他只有敬重,没有情人那样炽热的爱情。从这里读者可以看出王子对以爱情为指向的婚姻的追求与向往,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婚姻更多的是父母包办,夫妻二人只因为要结婚、生育才走到一起,双方都可以有各自的婚外情,性、婚姻、爱情三者是分开的,但在这部小说里,克莱芙王子力图把三者统一起来,这种行动和愿望蕴含了一种新型的男女关系和婚姻关系的内涵,预示了一种新的浪漫婚姻关系——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关系——的诞生,这种两性关系正是18、19世纪青年男女追求的理想和目标。
第三,克莱芙王妃在處理自身情感问题时表现出鲜明的女性主义思想。王妃在丈夫去世后拒绝了公爵的求婚,并向其表达了一些大胆的具有女性自我觉醒色彩的想法。一方面,克莱芙王妃真诚而不浮夸做作,大胆承认自己对德·内穆尔公爵的爱慕之情,这是那个时代大部分女性并不具备的品质。另一方面,克莱芙王妃对爱情和婚姻有着自己的想法,她之所以拒绝公爵的爱意,并不仅仅是出于道德、责任的约束,更重要的原因是她认为公爵无法为她提供幸福的婚姻生活。在她看来,德·内穆尔之所以如此爱她,恰恰是因为他在追求自己的过程中遭受了不少的挫折,公爵对她可能有一种征服的欲望。就像她对德·内穆尔公爵吐露的那样,如果她在孀居之后或者嫁给克莱芙王子之前认识内穆尔公爵,她就不会陷入悲痛之中。因此在当时的处境下,王妃拒绝投入和德·内穆尔公爵的恋情中,也不想因为公爵的追求者众多而使自己陷入嫉妒的情绪之中。她想拥有的是一段幸福的婚姻,夫妻二人互相爱慕、相互尊重。如果她不能再拥有这样的婚姻,她宁愿选择孤独终老。克莱芙王妃这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婚姻观正是18、19世纪女性所追求的,它是女性意识觉醒、追求自身解放的尝试,具有进步的意义。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解读了《克莱芙王妃》这部小说所体现的古典主义写作原则、创作主题和女性主义思想。克莱芙王妃面对爱情保持理性,不受情欲支配,与其丈夫和内穆尔公爵的感性行为形成鲜明对照。德·沙特尔夫人及其女儿保持忠贞,体现了封建传统的道德与责任感。小说真实描绘了17世纪路易十四统治时期的法国宫廷生活,符合古典主义所追求的真实与客观性。克莱芙王子对新型婚姻关系的向往是作者女性主义思想的体现;克莱芙王妃不屈从德·内穆尔公爵的追求,有着自己独特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同样体现了鲜明的女性自我意识和生活立场,这是作者对主流文学的一种挑战,表达了不同于主流文学的个人
话语和立场。
《克莱芙王妃》这部小说值得人们深入研究。首先,拉法耶特夫人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为人们展现了17世纪的宫廷生活,文中用于描绘人物内心活动的话语十分巧妙,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次,这部作品被赞誉为法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小说”,它使法国小说在真实性上迈进了一大步。此外,这部小说跳脱出中世纪文学的桎梏,开创性地表述了对女性、对婚姻的思考,为后世女性追求思想解放、个人独立提供了重要参考。
(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
作者简介:毛琪(1996-),女,山东青岛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法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