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动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策略研究
2021-03-03蔡宗珍
摘 要: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以推动基础教育科研工作为主要工作内容,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但是各地基础教育科研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从政府、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学校和教师个人方面入手,提出新时代有效推动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教育科研;科研兴教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福建省‘十三五’时期教育科学研究水平调查研究”(项目编号:FJ2020B05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51-0094-03
作者简介:蔡宗珍(1982.9—),女,福建教育学院科研处,助理研究员,硕士学位。
引 言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近年来,教育领域掀起“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热潮。全国基础教育工作者已经达成共识,即以教育科研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进步。1999年,国家颁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的第17条指出:“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1]2001年,国家又提出“广大教师要积极参加教学实验和教育科研”[2]。2019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指出“进入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迫切需要教育科研更好地探索规律、破解难题、引领创新”[3]。可见,基础教育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是一项应尽的义务。
一、基础教育科研的作用
(一)激发教师创新潜力
教育科研能促进教师与时俱进、开拓思维、终身学习,有助于其更新教育观念,强化创新意识,从而激发潜在的创造力;教育科研能推动教师去研究、去实践、去体会、去探索、去创新。经过长期的坚持和积累,教师会逐步形成教学特色,将新观念渗透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做到常教常新。
(二)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科研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通过教育科研,教师能有效掌握学科前沿理论知识,完善自身知识架构,提升理论涵养。这是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有效手段。
(三)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教育科研已成为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创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课程管理、課堂创新等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究,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创新模式、改进方法、形成特色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教育科研能够使中小学教师用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态度、研究的方式来开展教育教学,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策略,从而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础教育科研现状
(一)基础教育科研氛围浓厚
以福建省为例,“十三五”期间,基础教育科研氛围浓厚,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教师和研究团队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不断提高。论文发表的数量、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的水平和科研成果获奖的情况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根据内部数据统计,福建省中小学某省级课题申报数量从2018到2021年逐年递增,同时,2020年(“十三五”收官之年)比2016年(“十三五”开局之年)增长了4倍多。
(二)各级各类课题来源渠道丰富
以福建省为例,目前基础教育教师能申报的课题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国家级课题。如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课题、国家教师科研规划课题、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课题、中国教育学会课题、中央电教馆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等。二是省级课题。省级课题近几年每年约立项1500项。另外,福建省教育厅有关处室会根据需要临时立项一些专项课题。三是市县级课题。各地市教师进修学院、教科院(所)和各县区教师进修学校每年都会根据工作需要,围绕基础教育热点和焦点问题发布、立项数量不等的课题,引领本区域基础教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
(三)各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健全
目前,基础教育已基本形成国家、省、市、县区四级教育科研体系,也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各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同时,这些教育科研管理部门也都建立了相应的科研管理制度,对各级各类论文发表、课题研究等教育科研活动进行规范管理,使其达到规范性、有效性。
三、基础教育科研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教育科研投入不均衡
基础教育科研投入不均衡主要表现为科研氛围营造、科研经费投入、科研培训指导和科研管理力度等存在地市差异、城乡差异和校际差异等。例如,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对课题经费的投入比较充足;此外当地的学校也能够配备专人负责科研管理工作。在相对偏远地区,有的地市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师资、经费、管理水平等条件薄弱;同时,教师接受科研培训指导的机会少。有的地市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对课题申报设置高门槛,导致课题管理存在形式化、走过场的现象,不重视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二)基础教育科研水平不均衡
基础教育科研水平不均衡主要表现为教育科研积极性、学术规范性和教育科研成果等存在地市差异、校际差异和个体差异等。笔者以福建省中小学某省级课题2019年申报情况为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从课题申报数量的地区分布来看,大部分地区相对均衡,个别地区差异较大。从课题申报内容的学术规范性来看,学术水平高低差异较大。部分教师对课题研究基本规律、要求、规范不了解;研究主题内容陈旧,不能够与时俱进。从课题的研究成果来看,数量、类型、层次参差不齐。有的课题学术积累薄弱,有的课题研究成果很少,有的课题没有转化成教育教学实践成果。
(三)基础教育科研主体能动性不均衡
这主要是因为教育科研活动的目的性不够明确。从正向来看,教师从事基础教育科研的目的有所不同,有的教师是基于科研的兴趣,有的教师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的教师是基于教育科研的功利性。反之,大部分教师不重视教育科研活动,缺乏继续提升自我教学能力的动力。
四、原因分析
(一)对教育科研的重视度不够
大部分教师对教育科研活动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他们认为教育科研是专家们做的事,而自己作为一线教师,主要任务是要完成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等,没有时间、能力去做教育科研。因此,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热情不足,即使被动接受一些教育科研任务,也是走過场,不能取得较为显著的教研成果。此外,部分教育主管单位、进修院校、中小学校对教育科研工作不够重视,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及其带来的长期效益,无法将教育科研理论落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二)教育科研管理规范化不够
部分教育科研管理部门缺少对教育科研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规范化培训,也缺少对教师科研能力的培训。因此管理人员不能有效、系统、规范地对教育科研进行指导和跟踪,同时,一线教师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专业的科研知识、科学的研究方法等。各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虽然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标准不统一的现象,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立项、开题、实施、结题四个重点环节未能予以有效约束,无法保证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等。
(三)教师教育科研素养有待提升
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科研方面存在科研意识不强、学术视野不广、知识储备不足、研究方法不规范、成果意识不强等问题。一些教师即使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也难以获得较有价值的成果。因此,中小学教师应积极地参与各种培训活动,广泛涉猎相关书籍,以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素养。
(四)教育科研工作存在功利化问题
部分中小学教师将教育科研工作作为晋升职称、评先评优的筹码,没有认识到它是提高专业素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途径。这使教育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工作相脱节,而教师没有进入“工作中研究、研究中工作”的理想工作状态,会导致一些教育科研成果在产生之初就成为一项只为获取论文发表及结题证书的“假”研究。同时,其成果也因为缺乏实践和推广价值,变得缺乏价值,甚至毫无意义。
五、教育科研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氛围营造,出台配套政策保障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努力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破除“科研无用论”,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引导广大教师从“教书型”向“教书与研究型”转变,使研究成果反哺教育教学,同时激发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动力。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要深化新时代基础教育评价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构建公平公正、分层分类的多元化基础教育科研评价制度,有序地全方位推进相关制度的改革。各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还要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调整职称评聘制度,打通职称晋升通道,让教师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坚持学术引领,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各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持续推进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学术研究、经费保障等各项工作,建设一个人员专兼结合、岗位多样设置、实体灵活运作、成果产出丰硕、引领辐射各地的基础教育科研专家团队。各级教育科学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学术引领的功能,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的培训和指导,建立专家指导机制,提升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对于教育欠发达或者科研能力薄弱的地区,相关部门要实行帮扶措施,从人员配备、经费支持、资源配置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给予扶持。相关部门要开展常态化科研活动,通过专题讲座、科研经验交流、科研成果展示宣讲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实现学术的交流与分享,提高研究者在教育科研中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同时,相关部门要建立研究成果“试验区”,重视成果的提炼、孵化和转化、推广,给有价值、有实践性的教育科研成果配备“试验田”,强化教育科研成果的检验和应用,让研究成果能够真正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为中小学教学实践服务,为解决实际问题服务,切实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焦点、重点、堵点、难点问题。
(三)助力能力提升,达成教科研双赢
学校要把教育科研作为加强内涵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抓手,为高质量教学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学校要重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将教育科研活动纳入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助力教师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具体而言,学校要做到以下四点。第一,学校要建立和落实目标约束和绩效导向运行机制,采取措施调动教师的科研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学校要加大教师培训和进修的力度,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经常性开展科研能力素养提升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与水平。第三,学校要根据研究方向和教师能力特点,进行统筹规划,逐一对标,全面挖潜,同时聘请专家进行指导,力求精准发力,取得实效。第四,学校要构建教育科研团队,发挥团队优势,以老带新,以优培差,带动青年教师迅速提升专业知识能力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促进老教师掌握科学研究新技术、新方法,进而培养科研骨干,实现团队的内循环,保证稳定性和长期性。
(四)增强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成长
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教育科研对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科研观,提高科研意识,主动发展内驱力。此外,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新时代的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将难以胜任未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要自觉学习学科的前沿知识,提升自身学科素养;要学习教育的基础理论,奠定自身理论基础;要学习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和操作技能,提升自身实践能力;要学会处理好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融合为有机整体,让科学研究从教育教学的需要出发,又回归教育教学,应用于指导教育教学。
结 语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加快推进,我们要建设教育强国,办好教育并使其满足时代和人民的需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使政府、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学校和教师形成合力,寻求着力点,探寻有效路径,努力推动基础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发展,用高质量的教育科研引领基础教育工作,实现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Z].1999.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Z].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教政法〔2019〕16号)[Z].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