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影像诊断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作用
2021-02-28胡庆栓
胡庆栓
(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中心医院,辽宁 朝阳 122000)
支气管扩张症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获得性呼吸系统疾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气道出现不可逆扩张,通常继发于呼吸道阻塞及感染等疾病[1]。对该病的病理展开分析,主要是患者气管壁的肌肉、弹性成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被破坏,导致管腔发生异常的不可逆的扩张与变形,进而引起咳痰咳嗽及咯血等症状的出现[2]。现阶段,临床主要采用X线片、碘油支气管造影以及CT等多种检查方法对疑似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进行诊断。其中,作为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X线片虽然能够准确显示出患者具体的病变位置,但获得的是重叠的影响,会大大降低临床诊断准确性。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CT影像诊断技术也日益发展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有效促进了疾病诊断准确性的提高[3]。本研究以我院86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为例,分别应用常规CT与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对两种CT诊断效果展开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时间为2017年5月至2018年9月。从中选取86例患者分为两组,分组方法为随机数字表法,各43例。对照组43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5∶18;年龄26~77岁,平均(41.63±2.75)岁;病程为1~12年,平均(4.21±0.68)年。观察组43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7∶16,年龄25~76岁,平均(41.35±0.82)岁,病程1~10年,平均(4.12±0.58)年。均知情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药物过敏者、精神障碍者、恶性肿瘤者等。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可比。
1.2 检查方法 对照组:用常规CT进行检查与诊断,采用东软飞利浦型号为MX4000的双排CT机,设置电流为150 mA,电压为120 kV,层厚与间隔均设置为8.4 mm,以2.8 s/层的速度进行扫描,部分患者在病变局部以5 mm的层厚展开薄层扫描。对于观察组的患者,则应用Definition AS+64排128层螺旋CT机(由西门子公司生产)检查,相关参数标准:管电流、管电压分别设置为240 mA、120 kV,层距、层厚设置为5 mm,螺距1 mm。在扫描前,叮嘱患者将身上材质为金属的物品取下,指导他们先吸气,然后屏气,扫描的部位从胸骨上凹处4 cm至肺的底部,然后对病灶的肺叶、肺段进行仔细扫描。然后,用高压注射器,将80 mL浓度为300 mgI/mL的优维显(Bayer Vital Gmb,国药准字J20180045)以肘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入到患者体内,同时对其主动脉弓上部位的对比剂浓度进行仔细监测,当发现浓度达到150 Hu时,扫描5 s,延时10 s。完成各项扫描工作后,向工作站传送获得的数据,并采取最大密度投影及多平面重建的处理操作,在重构三维图像并分析。安排临床经验丰富的两名影像学科医师共同阅片。
1.3 诊断标准 支气管扩张症的诊断标准:存在程度不同的咳嗽咳痰、胸闷气短等症状,并且存在以下影像表现的任一项或多项:①胸膜下1 cm以内能够清晰地观察到支气管。②支气管远端的宽度相比于伴行的肺动脉明显增粗。③支气管腔的远端跨度与近端相近,失去了逐渐变细的自然过度层次,即可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症。
1.4 观察指标 以病理学检验结果为依据,对两组患者的支气管扩张肺段检出情况进行统计与比较,并分析观察组43例患者CT三维成像影像学表现。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CT影像诊断结果对比 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43例患者共检出78个支气管扩张肺段,对照组43例共检出75个支气管扩张肺段。经CT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柱状型、囊状型、静脉曲张型以及混合型等支气管扩张肺段的检出率为100.00%(78/78),相比于对照组的53.33%(40/75)明显升高,数据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CT影像诊断结果对比
2.2 观察组CT三维成像技术检测的影像学表现 观察组43例患者中,螺旋CT三维图像均能将其支气管动脉的具体起始部位、走向、途径及内部管腔直径等清晰显示出来。本组43例患者中,其支气管动脉主干发生扩张、迂回、弯曲;至于供血动脉分支,则发生扩张,累及肺段的下方,从而呈网状交叉分布,血管扩张的程度为3~6 cm。此外,柱状型患者存在印戒征、双轨征;囊状型患者中3例存在液气平面;静脉曲张型患者呈现支气管蚯蚓状迂回,管壁增厚明显;混合型无明显特征。本组43例患者中,2例因支气管动脉扩张程度比较严重,引起局部血管动脉瘤,CT三维图像结果显示扩张的支气管动脉呈明显的串珠瘤状;6例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支气管动脉主干部位的扩张,血管分支较多,弯曲、粗大,网络状无规律性分布,其中1例存在出血病灶。
3 讨 论
支气管扩张症是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主要是由支气管近端管壁组织被破坏,使得管腔发生不可逆性扩张而引起。对支气管扩张症的病机及发病原因展开分析,发现支气管自身完整性会受到管壁弹性纤维收缩力的影响,同时也会对肺内支气管内径的正常维持产生影响[4]。由此可见,只要对支气管管壁结构的完整性造成影响的因素,均有可能引起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生,包括:①支气管本身发育不全,弹力纤维或平滑肌纤维生长比较薄弱,导致胸腔扩张,负压升高,使得管腔不断扩张。②当支气管的管壁发生炎性反应时,会破坏弹力纤维以及平滑肌纤维,大大降低管壁的抵抗力。在患者吸气时,支气管的管腔得到扩张;但呼气时,管腔并不能回缩,此时周围组织的张力如果增加,那么就会增加支气管扩张症的发生风险。③在纤维化瘢痕牵引作用的影响下,也会对患者的支气管管壁造成炎性损伤,最终诱发支气管扩张症[5]。
支气管扩张两种主要形态是柱状与囊状,其中最为常见的便是柱状支气管扩张,病因不同,病变的范围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影响单侧肺及肺叶,或是肺段,严重时还会对双肺造成累及[6]。由于排痰困难,肺上叶支气管扩张发生的可能性相比于肺下叶要更高;相比于右侧,左侧发生支气管扩张的概率也更高,这可能与心脏压迫存在紧密联系。对于肺切面,肉眼便能观察到支气管扩张的类型(柱状型/囊状型),有的患者则会合并上述两种情况。出现扩张的支气管通常呈蜂窝状,管腔中还存在着炎性渗出物。通过支气管的黏膜进口,我们还可发现上皮出现萎缩、变薄,或是增生突起,有的还会出现上皮鳞状化生的情况。此外,管壁的平滑肌纤维、弹力纤维、腺体或软骨等都有可能出现变性萎缩的情况,并且随病情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残缺,肉芽组织也会逐渐取代管壁的结构[7]。
经CT检查,支气管扩张症通常可分为柱状、囊状、静脉曲张以及混合这四种类型,另外,有的患者还会发生支气管黏液嵌塞的情况。具体分析,支气管柱状型扩张在展开CT扫描时,主要呈轨道征,与静脉曲张型扩张存在相似之处;囊状型扩张时,患者的支气管呈现出求囊状扩大,当扩张的支气管中有脓液、其他分泌液时,还可导致气-液平面现象;对于混合型扩张,则同时存在柱状与囊状两种支气管扩张类型的征象[8]。
支气管扩张患者支气管壁形态,及其肌肉组织的成分、弹性,均变化明显,基于此,可采取影像学技术来检查,并辅助临床诊断。临床以往多采用X线胸片的检查手段,但是会有重影出现,无法获得理想的诊断效果。当前,CT技术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而日益发颤成熟,CT三维成像作为一种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更是被广泛应用在临床各类疾病的诊断中,在本研究中,通过应用此种技术对观察组43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进行检查,结果显示其诊断的准确率高达100.0%,充分证实了CT三维成像技术的诊断效果。具体分析,借助CT三维成像,能够将支气管的走向,扩张的具体部位、严重程度等情况清晰显示,然后对支气管的形态、表征进行分析,对扩张的具体类型做出准确判断,还能充分了解患者支气管不同层面的实际形态,并且还可检测出比较微小的病变以及内径较小的支气管的扩张症状,大大减少临床误诊及漏诊的现象。另外,支气管扩张较为严重时,患者可能发生血管动脉瘤,CT影像学表现为串珠瘤状,据此也可辅助病情诊断。
综上所述,通过采用多排螺旋CT及三维成像技术对疑似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展开检查,可获得良好的成像效果,临床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常规CT检查,能够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