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脱位行急诊旋转复位后不同固定方法的疗效比较
2021-02-28孔祥忍刘加彬牛际铭王冬瑞
孔祥忍 刘加彬 牛际铭 王冬瑞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肩关节脱位是急诊外科常见的关节脱位类型,肩关节因独特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结构,其遭受外伤的概率高,导致肩关节脱位发病率也明显升高。治疗肩关节脱位的方法多样,但疗效不一。目前常用的治疗手法是旋转复位,但对于旋转复位角度、固定方法如何选择尚存在争议[1]。本研究就急诊治疗中旋转复位后内旋位固定、外旋外展位固定肩关节脱位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科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肩关节脱位患者,按复位固定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0~65(42.19±6.73)岁;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19~66(42.68±6.9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X线片等检查确诊为肩关节脱位[2];(2)外伤性肩关节前脱位;(3)Dugas征阳性,首次发病且病程<48 h;(4)患者对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骨折等肩损伤;(2)开放性或陈旧性肩关节脱位;(3)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症;(4)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5)合并恶性肿瘤。
1.3 方法 两组患者治疗前均行肩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明确脱位分型,排除其他损伤。患者取平卧位,给予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无痛状态下进行肩关节旋转复位,采用Hippocrates法复位:医师站立在患侧,用脚蹬住患者腋窝进行反牵引,双手抓握患肢手腕略外侧展位做持续平衡牵引,迅速内收、内旋患肢,使肱骨头滑入肩盂,确认各运动关节复位后,再拍摄肩关节正侧位X线片,确定复位效果。复位后给予对照组内旋位固定,观察组外旋外展位固定,所有患者均将患肢置于固定体位器进行固定,时间为3周,只能在明显不适或洗澡时摘除固定支具。3周后患者返院复查,并把固定支具拆除。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电话随访。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旋转复位角度:采用关节角度测量仪进行测量,并记录患侧肢体复位时内收/外展、内/外旋、前屈各个角度的大小。(2)固定支具舒适度:采用VAS评分法评估患者复位后固定支具的舒适度,分为舒适(0~2分)、轻度不舒适(3~4分)、中度不舒适(5~6分)、重度不舒适(7~8分)、极度不舒适(9~10分)。(3)治疗效果:治疗后4周行肩关节MRI检查,观察组织损伤、修复程度,并对患肢肢体功能进行评分,包括肘关节、上臂等项目,满分100分,优为90~100分,良为80~89分,可为70~79分,差为0~70分。(4)肩关节再脱位情况:随访1年,记录患者肩关节再脱位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旋转复位角度比较 两组患者的旋转复位各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旋转复位角度比较 (x±s,°)
2.2 固定支具舒适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固定支具舒适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固定支具的舒适度比较 (n)
2.3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比较 [n(%)]
2.4 肩关节再脱位情况比较 随访1年,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再脱位率为7.5%(3/40),对照组肩关节再脱位率为32.5%(13/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3,P=0.005)。
3 讨 论
肩关节脱位中最常见的是肩关节前脱位,其多为外力作用导致,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肢体功能障碍等。临床对于肩关节前脱位主要采取手法复位治疗,但复位后再脱位发生率较高。而复位治疗过程中准确测量关节角度,可帮助临床医师准确把控操作力度,减少治疗过程中不必要的损伤,降低复位后再脱位发生率。
有研究表明,急诊肩关节脱位患者采用不同的复位方法均能够有效恢复肩关节功能,但受软组织厚度、体位固定方法、复位手法、脱位水平距离、年龄等因素影响,肩关节再脱位率可能存在明显差异[3-4]。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旋转复位角度无明显差异,但接受外旋外展位固定的观察组患者肩关节再脱位发生率仅为7.5%,而接受内旋位固定的对照组患者肩关节再脱位发生率高达32.5%,说明外旋外展位固定法可有效降低肩关节再脱位发生风险。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患者关节韧带完整,从而可维持关节稳定性,内旋位固定时,减少了断裂关节韧带的接触面积,影响韧带完整性,大大降低了肩关节稳定性,从而导致关节再脱位的发生。而外旋外展位固定方法,增大了断裂关节韧带的接触面积,韧带愈合后关节稳定性增加,从而有效防止关节再脱位[5]。但是在支具佩戴舒适度方面,对照组优于观察组,说明内旋位固定法对患者行动、生活方面影响较小。本研究结果还提示,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5.0%)显著优于对照组(75.0%),说明外旋外展位固定法有利于促进损伤组织愈合,降低再脱位风险,促进肩关节功能更好更快恢复。
有研究表明,测量关节角度可帮助掌握肩关节解剖特点,而测量旋转复位角度范围可提高治疗医师的操作准确度,从而提高复位效果[6]。肩关节内旋时,患者前肩损伤区并没有接触到关节盂,当手臂从中立位向外旋转时,则接触力为正值,随着外旋转角度增大,其接触力也随之增加,当外旋位为35°时,患者前肩损伤区和关节盂接触面积达到最大值,其组织修复能力也达到最佳状态[7]。本研究在患者治疗4周后行肩关节MRI检查,结果发现对照组患者在关节损伤前方位置还存在未吸收的血肿,关节前囊较少接触关节盂,前囊明显扩张,恢复较慢。观察组则显示血肿被挤向关节损伤后方处,关节前囊大面积接触关节盂,有效促进关节囊及损伤组织的修复。大量研究表明,肩关节脱位治疗中因多次复位、粗暴复位等造成二次损伤,不仅延长软组织、韧带的修复时间,还会增加肩关节再脱位风险[8-9]。肩关节脱位复杂程度不同、复位手法可变因素多、医生的理解不同均可影响再脱位率。因此,医生应加强专业学习,提高操作技能,提高一次复位成功率。
综上所述,急诊肩关节脱位复位治疗中,外旋外展位固定的支具佩戴舒适度不高,但可促进肩关节损伤组织的修复,降低肩关节再脱位发生率,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