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因驱动视角下的小学生识字教学策略
2021-02-27吴仲芳
吴仲芳
(福建师范大学东侨实验小学,福建 宁德 3521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根据低年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识字编排上遵循“多认少写”的原则,将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识字兴趣,逐步发展识字能力。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归因理论的创始人弗里茨·海德认为,人的某种行为与其动机、目的和价值取向等属性之间存在逻辑结合关系。他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对“归因理论”进行详细的阐述:人的行为的原因可以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对外部行为有密切的因果关系。内部原因是指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需要、情绪、兴趣、态度、信念、努力程度等,是人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它指挥着人的外在行为变化。所以,依据小学生的内因兴趣、性格和需求的驱动心理来识字,符合低年级儿童的主动学习特征。
一、把握内因兴趣,趣识汉字
“人对有兴趣的事物总是心向神往,优先给予注意。”[1]低年级小学生也不例外。由于他们年龄小,心理正处于发育发展过程中,认知不稳定,说话、处事也往往凭兴趣而为。所以,把握低年级儿童的喜欢全身心投入玩乐、爱好品尝美食等兴趣特点,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识字活动,有助于提高小学生识字的效率。
(一)喜欢玩乐的兴趣特点
喜欢玩乐是儿童的天性。但生理发育未成熟,决定他们实际专注坚持学习的时间不长。因此,在课余时间,可想方设法让小学生在玩乐时,利用玩具,帮助他们记住汉字。例如,拍皮球时,在皮球上贴“皮球”二字,让儿童边拍球边认识汉字“皮球”。玩积木记“积木”,玩汽车模具记“汽车”,看老虎图像识记“老虎”[2],养成只要有玩,就有识字收获的良好习惯。
(二)乐尝美食的兴趣特点
喜欢吃新鲜的美食,是低年级小学生的突出特点。当小学生提出买零食吃的愿望时,监护人可以及时抓住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指导他们购买适宜学生的零食后,要求他们必须收集好包装袋,记下零食的名称文字,否则无法品尝到美味的零食。根据小学生的内因兴趣驱动,让他们主动地认识文字,强记零食的名称,实现识字的目的。品味家中餐桌上或宴席上的美食时,同样借着小学生的兴趣,要求把喜欢吃的美食名称记下来,也可以通过向朋友介绍美食来巩固识字。
二、依据内因性格,乐识汉字
小学生有不同的性格,或争强好胜,或富有责任心。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1],以内因性格为抓手,采取合适的方法,引导他们乐于识字中,提高识字能力,巩固识字效果。
(一)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
小学生的心理随着年龄的增加,也在逐渐成长,其内心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甚至在行为活动上表现出“争强好胜”。在识字教学中,可组织学生与同桌比一比,谁从课文中学到的汉字更多?与班级同学比一比,谁在生活里学到的汉字更多?与家人比一比,谁记住带有XX 部件的汉字更多?把学生纳入比赛情境中,利用他们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点燃识字热情。
(二)有责任心的性格特点
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普遍有责任心,能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识字教学也要充分落实学生的行为责任,如安排一场选择部件拼字的游戏活动。教师指定评委及选手等若干岗位,并宣布学生完成自己的岗位职责后,由全体学生推荐岗位人员(每个场次的岗位人员轮流担任)。活动中,各个学生要给自己的岗位取一个由学过的生字或课外学到的字组成的“名字”,展示在自己岗位前面,放声读给大家听。然后,学生根据游戏规则选择对象,高举字部件,与同学高举的字部件相拼,说出新字,评委对不正确的字和音作纠正性评点。这种拼字游戏活动,每个岗位责任落实明确,学生也乐于参加。这不仅巩固课内学习的汉字,还激发学生认识更多课外的汉字,树立识字的信心。
三、利用内驱需求,爱识汉字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活动,特别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想要达成这个目标,最好的方法是调动学生的内驱需求。内驱需求是学生爱上学习的真正动力,这种需求一旦被激发,学生就会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内驱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驱需求,提高识字效率。
(一)展示自我的需求
低年级小学生有好表现的心理,喜欢在他人面前展示自我。教师可以把这种心理需求引导转化在识字上。如引领小学生读书时,留下问题:你从哪本书里认识了多少字?是怎么记下来的?把认识的字攒起来,到时与大家比一比。指导小学生观察社会生活时,提出问题:你在哪里认识了哪些字?在语文活动时,说给大家听一听吧。带领小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时,抛出问题:你听到了什么字?自己又说了哪些字?这些字又是怎么写的?在写字比赛时与同学们争个高低。结合语文活动,或举办识字比赛,为小学生搭建展示识字成果的平台,切合小学生的自我展示需求。
(二)学习生活的需求
小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学习用品。在添置学习用品的过程中识字,迎合内因驱动的心理效应。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的学习用品有哪些?它们“居住”在哪里?各自的名称是什么?它们穿上什么颜色的“衣裳”?这些学习用品分别扮演什么“角色”?为自己的学习增添哪些光辉的色彩?同时,小学生在生活中会接触并使用许多生活器具,也可以在认识或利用生活器具的过程中识字。教师引导:你们常用的生活器具有哪些?它们好听的名字是什么?商标是什么?其功能有哪些?怎样使用它?在想了解答案的学习与生活情境中识字,既没有负担,又自然地完成识字任务。
(三)指示标识的需求
小学生在出行活动中,常常遇到指示标识牌,它能清楚地告知行为准则或行动方向。可利用这种指示标识的内容展开识字活动。如街道门牌、岔路路标等指示标识,让人明白方向;楼房位置、办公科室等指示标识,让人明确所去之处;警告标语、安全提示等标识,让人知道自己的行为规范;门前责任、广告标语等标识,让人明白所做所为等。识字与指示标识相结合,诱发小学生的学习内因,驱动小学生更多地在生活中识字。
(四)观察认识的需求
踏春、游夏、赏秋、观冬,小学生乐此不疲;去公园看嫩草鲜花、来苗圃赏名贵林木、到野外观青山绿水等,是小学生节假日的最爱。借助小学生的内因需求,适时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让他们在认识面前事物时,记下事物的名称。还可以引导小学生在观察事物的状态、理解事物的功用等方面进行识字。
总之,不管是以兴趣入手,还是从性格、需求入手,让小学生主动识字,都是课标“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求的具体诠释。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内因驱动心理,在合适的时间与地点抓住识字机会,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