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扩招弹性制教学管理实践与探索

2021-02-26马会军

中国新通信 2021年22期
关键词:高职扩招人才培养互联网+

马会军

【摘要】    2019年至2021年连续三年在全国1418所高职院校面向应往届普通高中(中职)毕业生、社会考生(农民工、下岗职工、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进行扩招,面对扩招学生年龄差异、身份差异、教育背景等各方面的差异,如何针对这一群体开展有效教学是所有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本文以三年来扩招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为依托,总结扩招学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并从分类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弹性制教学模式,通过对该模式的探讨,以期对现阶段高职院校扩招学生的教育教学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高职扩招    弹性制    人才培养

一、研究背景

让更多青年拥有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面向社会考生在全国1418所高职院校扩招100万,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再次明确提出今明两年实现扩招200万的任务。高职扩招是党和国家加快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解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短缺以及稳定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为应往届普通高中(中职)毕业生、农民工、下岗工人、退役军人等人群再一次敞开了进入校园学习的大门。当前,已有三批扩招(2019年两批、2020年一批)学生顺利完成录取、报到进入正常学习环节。但是,扩招学生的教育教学与以往的高职学生截然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年龄层次不齐,有的是刚刚高中毕业,有的甚至已经年过半百;二是学习需求不同,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工作类型,接受教育的学习需求也迥然不同,锻炼技能、提升学历或者积累知识等都有可能是扩招学生的学习需求;三是学习地点、学习时间、学习精力等存在很大的差异。为落实高职扩招的有关要求,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于2019年4月发布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方案中要求针对扩招学生做好分类教育管理工作,并提出要按“‘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原则,分类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取弹性学制和灵活多元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1]因此,如何确保扩招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质量型扩招,高职院校还需在传统教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适合扩招学生的教学管理模式。

二、扩招后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挑战

扩招意味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从传统的主要围绕单一生源进行转型到不同认知基础、不同知识层次以及不同发展愿景的生源。扩招后的人才培养质量不仅是质量型扩招的关键,更是承担国家赋予的重大使命的担当体现。

2.1传統培养对象单一化与扩招生源多元化之间的矛盾

扩招后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最突出的变化就是生源的多元化。新型农民工、退伍军人、应往届高中(中职)毕业生成为扩招生源的主要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在学习习惯、学习动机、认知水平等各方面与以往的高职学生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高职教育一直遵循全日制的线下课堂教学+实训的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模式显然与生源存在多元性、技能水平存在差异性以及实践能力存在层次性的特殊学情之间具有矛盾性。

2.2评价体系单一化与扩招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

有研究者针对扩招学生的预期学习目标进行了相关调查,取得大专文凭达74%,满足工作需要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达69%,涨工资达41%,结交朋友达22%,找到心仪的工作达16%,而在选择专业的原因调查中,35%的学生是因为工作岗位对口该专业,30%的学生人为未来有可能从事该专业工作,27%的学生是基于个人兴趣,可见扩招学生的学习需求虽然表现不一,但大多都与学生的就业有关,希望通过再学习能够更好的重返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价值。但当前职业院校无论是常规教学还是考核评价都呈现出单一的特点,与扩招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相矛盾。

2.3教学资源缺乏与标准不降模式多元要求之间的矛盾

扩招学生普遍面临着工学结合的问题,需要协调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家庭和学习的关系,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方式都无法固定,给职业院校现有的教学模式带来的很大的挑战。随着“双高”职业院校的建设、“提质培优”项目的推行以及甘肃整省打造“技能甘肃”等职教利好政策的相继出台,以及在疫情防控下停课不停学的驱动下,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越来越被重视,尤其对各类数字化资源建设都提出了具体的指标和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各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层次补齐,拿笔者所在的省来说,截止2021年只有4所高职院校各拥有一个国家级专业群资源库,其他24所院校几乎都为零。线上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师信息化教学理念和水平均有待提高、缺乏明确的线上教学标准等都表明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扩招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扩招后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教育部等六部门2019年颁布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中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坚持中央统筹、地方主责、系统化推进、质量型扩招”[1],进一步明确了扩招不是数量上的叠加而是在人才培养标准不降的前提下,真正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不下滑。实现质量型扩招,高职院校要突破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生均经费等各方面确保扩招后教育教学管理质量。

3.1线上线下相结合,实行分层分类教学

高职扩招生源的多样性决定了扩招后的教育教学不能按照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标准进行。扩招生源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在校全日制就读,主要包括应届高中(中职)毕业生和一部分往届毕业生及退伍军人,年龄与在校生相仿,进入社会时间较短,经济压力不大,能够接受全日制教学形式;一类是无法进行全日制就读,主要包括在岗职工、新型农民工等,这部分学生的主要特点是年龄偏大、社会经验丰富、自身经济压力较大,学习时间有限。

在对生源特点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后,高职院校应积极接纳可全日制就读的扩招学生接受全日制教育教学管理,充分发挥传统教育教学管理的优势,保障扩招学生享受与以往高职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而针对无法进行全日制学习的这部分学生,高职院校应尽快搭建专门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来支持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并建设、整合能够完全满足教学的优质的线上课程资源来确保线上教学质量,提供PC端、手机端等终端学习方式,保证这部分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

3.2制定扩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扩招背景下学生生源结构复杂,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与在校生不同,因此针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需求、预期目标,结合人才發展目标和标准制定适合扩招学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质量型扩招的前提,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在整体设计的同时兼顾学生个性需求尤其关注学生的就业及职业发展需要,使得整个培养体系具有足够的灵活性。

在教学时间上打破传统的学期制,实现学生的全阶段学习,在课程投放的时间选择上要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扩招学生的闲暇时间,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处理工学结合;在教学空间上摈弃传统的纯课堂教学,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和优质的线上课程资源大力开展线上教学,同时通过开学典礼、每学期一定数量的见面课以及集中实训等方式,增强学生的集体凝聚力、学习动力以及归属感。在课程考核上取消统一步骤统一组织的考试,取而代之的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进度,学完即考。

3.3校企双元评价,充分保障质量型扩招目标实现

“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大改革大发展,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1]是《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中对高职扩招提出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旨在让更多的青年通过再学习,能够胜任工作岗位,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由此,单纯的依靠高职院校对扩招进行知识、技能、素质等各方面实施的封闭式评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应该积极的探索将与扩招学生职业发展相关的各方如企业等利益方纳入评价主体,形成扩招学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共同体,将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

内部评价则以高职学院为主体,主要是充分考虑扩招学生生源结构差异、认知层次差异及技能水平差异的基础上,由学院教学督导部门、教务处、教师学生代表组成的评价小组对扩招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学实施、课程建设及教学效果进行综合性评价,从扩招学生培养主体的角度对高职学院贯彻落实扩招政策的效果进行整体考量。

外部评价则是以工作企业为主导,根据企业结合自身用工需求,对扩招生源分阶段进行扩招教育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如每半年对扩招学生进行一次专业认识与工学交替评价,从扩招学生的工作表现及业绩进行量化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提供给培养院校,培养院校将以此作为学生获得实践成绩的依据。

四、结束语

百万扩招使得高职教育门槛降低,教学资源不到位问题愈加明显,多源化社会生源的进入,但这些都不能成为人才培养质量降低的理由,低质量的教学、松散的质量评价会使得高职扩招成为快速获取学历的廉价通道,这与党和国家提出百万扩招这一惠民之举的初衷截然相反。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国家赋予的这一重要使命,高职院校应充分调研挖掘各领域岗位的专业要求,综合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配备、信息化条件等各方因素,重点在就业服务与指导等方面加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从大局意识到具体落实全方位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聚焦扩招后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实现“标准不降、模式多元”的扩招人才培养目标。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19〕12号)[Z].2019-05-06.

[2]谢品章,曾德生.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精准教学模式研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2020(03).

[3]严彦蕾,吴一鸣.扩招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挑战与应对[J].教育与职业,2021(01).

[4]刘明.论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J].现代商贸工业,2020(11).

[5]谢品章,曾德生.信息化环境下高职院校精准教学模式研 究[J].电脑与信息技术,2020(03).

[6]吕迪,闫青霞.“互联网+”未来高校教育模式初探[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02).

猜你喜欢

高职扩招人才培养互联网+
从政策杠杆到关系嵌入:对高职扩招的初步分析
推进高职扩招的几个关键着力点
中高职专业衔接的问题分析及实践路径
高职“扩招”“提质”一样都不能少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