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程中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
2021-02-26丁晓健
摘 要:化学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通过教学,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素养。社会责任感既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化学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初中学生形成健康人生观的需要。文章就初中化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完善、高尚的人格,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学生社会责任素养;实践
作者简介:丁晓健(1977.2—),女,江苏南通人,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能仁中学,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初中化学教学。
一、关注化学理论知识讲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
(一)认真研究固有教材内容,深入发掘社会责任元素
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教师首先要从课本知识切入,以固有的教材内容为基本切入点,正式上课之前认真研究与阅读课本,深入发掘与提取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元素,且适当放大该部分内容,带领学生着重分析这些信息,使其在学习化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借此慢慢地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素养。
例如,在开展“空气”的相关教学时,当学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时,教师先播放一段有关空气污染的视频,设计导语:当大家看到滚滚浓烟从工厂粗大的烟囱中冒出来、汽车尾气大量排放时,大家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感受,然后让他们看一下窗外的天空,简单评价身边的空气质量。教师可以设疑:空气作为一种相当宝贵的资源,大家该如何去保护它呢?让学生结合个人认知进行交流和讨论,引发学习新课的欲望。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空气中的主要成分,以及这些气体的性质与用途。例如,氧气能够供给呼吸,用在登山、潜水和医疗等方面;氧气还可以支持燃烧,用在宇航、炼钢和气焊等方面;将氮气充入灯泡中能够延长灯泡寿命,填充到食品包装袋中可以保持食物新鲜,还可用来阻止癌细胞扩散,杀伤和冷冻细胞,用来制作氮肥;稀有气体能够当作保护气体,在焊接工作中用来与空气隔绝,还能制作多种点光源,像霓虹灯、闪光灯、强照明灯与航标灯等,用氦气填充气球可避免爆炸;等等。
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把讲解侧重点放在空气中一些气体的用途方面,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一些常见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及相应的用途,还让学生知道了物质的用途是由性质所决定的,同时让他们意识到空气资源的宝贵,自主、自发地产生保护空气的意识,使其形成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思想感情,继而不自觉地培养社会责任素养,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二)注重化学发展历史渗透,学习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化学和其他科目一样都有着自身的发展历史,化学知识体系的发展和形成有着相当漫长的经历,过程也相当曲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保持同步。在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渗透相应的化学历史,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在化学的发展之旅中体会化学的魅力与精彩之处,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科学家身上的社会责任精神。
例如,在“分子和原子”教学实践中,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介绍一些有关分子与原子的发展史。例如,公元前500年,印度哲学家蹇拿陀就提出物质是由最小质点构成的观点;我国著名哲学家墨子也提出类似观点,认为假如没有可以再分的条件,物质就无法再分;等等。
针对本节课教学,教师在教授化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地引入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化学发展史,让学生了解到化学探究的艰辛和不易:众多科学家经过几百年时间和无数次实验,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慢慢探索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家身上为人类发展做贡献的精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素养。
在“爱护水资源”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发现融入社会责任素养培养的素材,利用课本知识与周边素材带领学生了解世界上的水资源情况,使其学会通过辩证的方法来正确看待水资源的丰富与缺乏,了解开发与利用水资源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怎么合理使用与保护水资源,借此培养他们为社会做贡献和关心、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自觉主动地节约用水。
二、科学把握实验教学契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
(一)适当改进教材原有实验,融入社会责任素养培养
实验教学课程本身就属于化学教学的重要部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针对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教师除做好理论知识的讲授工作,还需利用实验教学的契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这就要求初中化学教师在平常教学中高度重视实验环节,对教材中的原有实验进行适当改进,控制好试剂的用量,不能浪费,指导学生操作微型实验,培养他们的节约意识。
以“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为例,教师先在多媒体设备的大屏幕上投影展示胃舒平和铝碳酸镁的信息,提问:在治疗胃酸过多这种病时,患者服用的药品中含有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等碱,为什么利用碱可以消除胃里面多余的酸呢?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与胃里的盐酸相遇时,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结合个人认知猜测到,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胃酸含量会被降低,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其中的化学原理,这使其产生学习新课的欲望与积极性。接着,教师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分别取出适量的试剂,在两个试管内均加入5毫升左右的盐酸,分别投入2克左右的氢氧化镁与氢氧化铝固体粉末,讓学生仔细观察看到的现象,发现固体会被液体快速地溶解掉,用手触摸试管时感觉较热,反应放出了热量,让他们感受酸与碱之间的反应,初步认识中和反应。之后,教师指引学生自主写出上述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让他们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与反应物成分互换判断出具体的生成物。
在上述案例教学中,教师把握好实验教学的良机,控制好试剂的用量,在不影响化学反应及现象的前提下适当减少试剂的用量,不浪费资源。通过微型实验完成操作,教师辅助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与认识,使其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认识到实验的作用,并结合实验中获取的证据得出结论,同时渗透节约资源的理念,继而有效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素养。
(二)合理渗透绿色实验理念,加大社会责任素养培养力度
当前,绿色化学成为初中化学教学所追求的方向之一,其目的是尽量减少化学教学中污染物的产生,并处理好废弃物,以免对环境产生危害。具体到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需合理渗透绿色实验理念,通过对原有实验的加工和创新,避免给环境造成负担,尽可能减少各种有害物质,包括废液、废气与废渣等,加大对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力度。
例如,在“制取氧气”教学中,教材中所给的制取氧气的实验是在双氧水(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化锰。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改进该实验的装置,用新鲜的猪肝把二氧化锰代替掉,且在铁丝的下端悬挂,利用两端都能够开口的玻璃瓶取代集气瓶,不过上方能够加盖密封,如下图所示。具体操作流程如下:连接与检查整个装置是否漏气;往锥形瓶中添加适量的过氧化氢溶液;铁丝往下移动,让猪肝浸入过氧化氢溶液当中;当收集满氧气后,再检验氧气的性质。在这一实验中,当猪肝浸入过氧化氢溶液中时,就会快速地出现不少气泡,该现象有可能是猪肝与溶液发生反应所致,无法证明起到催化作用,但是一段时间以后,能够明显发现氧气产生的速度较快,这就说明猪肝起到了催化作用;检测氧气的性质过程中,烧杯中的氢氧化镁溶液含有酚酞,把少量硫点燃后伸入玻璃瓶当中,且把盖子拧紧,为减少二氧化硫所产生的污染,可以将圆止水夹A关闭,将止水夹B打开,观察到玻璃瓶中液面不再上升时,就说明瓶子中的二氧化硫气体完全去除了。
在本实验教学中,教材中的原有实验容易导致二氧化锰试剂的浪费,还会产生废渣,影响自然环境;用猪肝来代替二氧化锰,能够有效节省化学药品,并且对这一实验收集装置进行优化,能很好地处理掉二氧化硫这一废气,以此减少对大气的污染,真正渗透绿色实验理念,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保护环境需要从自身做起,从实验做起,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素养。
三、注重教学、生活有机联系,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
(一)巧妙引入生产生活素材,渗透社会责任素养培养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与现实生活存在着紧密联系,课本中蕴含着不少生活化元素,化学知识和现象也广泛地出现在实际生活当中。在具体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把握好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衔接点,根据所授知识巧妙、灵活地引入生活素材,补充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分析与探究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和现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素养。
例如,在进行“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教学时,教师先通过实验带领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罗列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例如,教师先结合实验演示与理论知识的讲授带领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分析部分生活实例,如燃料可以用来取暖和做饭,以及发射火箭、冶炼金属、烧制陶器和用煤发电等;运用爆炸所产生的热量来拆除建筑物、开采各种矿产和开山炸石等;人们利用食物所产生的热量来维持体温与生命;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变成化学能,使用电池时则相反;等等。接着,教师设置问题:你们家中做饭和烧热水时使用的是什么燃料?汽车、摩托车要用到什么燃料?热电厂、炼钢厂等使用的是什么燃料?这些燃料有哪些优点与缺点?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个人认知说出各种燃料的使用,实时指出这些燃料基本上都是化石燃料,以煤、石油与天然气为主,均是不可再生能源。之后,教師带领学生学习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借机讨论如何合理使用与开发能源,使其意识到节约能源的必要性。
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先借助实验带领学生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引入化石燃料的使用及化石燃料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使其结合生活化元素与现象学习这些理论知识,然后过渡至能力的使用和开发,让他们真正了解到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能源,促使学生体会到合理开采和利用化石燃料是相当有必要的,最终帮助他们形成节约能源、合理使用能源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认知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针对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不能仅停留在理论说教与实验操作上,还要注重第二课堂的开辟。教师应以完成课内教学任务为前提,围绕同一主题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其通过对生活中存在的化学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一系列解决问题和保护环境的措施,加深他们对社会责任素养的认知。
例如,在进行“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学时,当学到“金属资源的保护”这一部分内容时,在课内环节,教师先结合教材内容与生活实例带领学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让他们了解金属为什么会被锈蚀,如何防止金属锈蚀,使其讨论和交流如何保护与合理使用金属资源,且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产生的危害,意识到回收废旧金属很有必要。之后,在课外活动环节,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家中、学校和社会上金属资源出现锈蚀的现象,并拍摄照片,使其结合实际情况撰写调查报告,提出一些保护金属资源的可行性建议。
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先做好课内教学工作,再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既能提高对大自然中化学现象的探索欲与好奇心,还会主动关注一些化学热点事件,产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慢慢形成爱护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化学制品的社会责任意识,由此实现培养社会责任素养的目标,推动化学素养的发展。
结 语
在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需深刻意识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素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此为研究对象,结合初中化学知识的特征与规律,以及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积极整合多个方面的资源与素材,从不同视角与层面展开社会责任素养的培养,带领学生一边学习化学理论知识,一边接受德育和人文教育方面的熏陶,使其化学核心素养获得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秋煌,张贤金,杨晓聪.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培养[J].化学教与学,2019(10):25-27.
[2]何宝贤.从核心素养培养角度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19(89):144-145.
[3]李忠娜.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尝试[J].中学教学参考,2021(9):62-63.
[4]帅佳宏.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分析初中化学的教育价值[J].课程教育研究,2019(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