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索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
2021-02-25彭小艳李杨
彭小艳,李杨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该病主要是指患者屈氏韧带上方的消化道血管破裂所致出血症状。若患者未得到及时救治,则易出现循环衰竭和失血性休克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上消化道出血在临床上主要分为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与非食管静脉曲张性出血,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包含有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和急性胃黏膜病变,这也是造成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等。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的出血,都可成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针对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内科保守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2-3]。本研究观察兰索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枝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均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为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排除伴重要脏器损伤者、需行手术治疗者、存在精神障碍难以配合治疗者及对本研究所涉相关药物有过敏史者[4]。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4~62(54.46±5.29)岁。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2~63(53.18±5.53)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可比。本研究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患者及家属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予营养支持、补液与抗生素等常规治疗措施,并维持酸碱与水电解质平衡。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注射用兰索拉唑(悦康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00066)30 mg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混合静脉滴注,每天2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注射用醋酸奥曲肽(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41533)治疗,首剂予0.1 mg静脉推注,后予0.3 mg+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混合静脉泵入治疗,每天1次。2组均持续治疗3 d。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治疗效果、止血时间与出血量及治疗前后胃液pH值与血红蛋白水平变化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5](1)显效:患者治疗后2 d内未出现活动性出血;(2)有效:患者治疗2~3 d内停止出血;(3)无效:患者治疗3 d后仍有出血。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8.00%,高于对照组的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19,P=0.000)。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止血时间与出血量比较 观察组止血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止血时间与出血量比较
2.3 胃液pH值与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胃液pH值与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述两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胃液pH值与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3 讨 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疾病,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黏膜损伤及非食管静脉曲张均是导致该疾病的主要原因[6]。非食管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患者的出血量密切相关,出血量过大会导致患者出现循环衰竭、休克等症状,严重时可致死。非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发病率达到0.1%,发病患者的病死率可达14%,而造成此类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和急性胃黏膜病变。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原因:患者的胃黏膜防御因子作用及攻击失衡,尤其与胃酸作用关系最大,是多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主要诱发因素,其能够导致患者上消化道的黏膜出现炎性糜烂损伤,从而对血管产生侵蚀作用,引起出血症状。急性胃黏膜病变通常是因胃黏膜的循环障碍导致,使得胃黏膜出现缺血与缺氧症状,并使胃酸分泌量相对增多。患者胃黏膜的血流量降低以及胃酸分泌量的增加,则是因胃肠激素发生代谢变化导致,主要包括胃泌素、胰岛血糖素以及血管活性肠肽激素分泌量的增多,但体内的前列腺素与生长激素等激素分泌量却在降低,致使患者的胃黏膜出现广泛性脱落、糜烂、坏死现象,引发溃疡并最终导致出血症状。
针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临床上多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的方式,有效对患者进行止血、促进患者胃黏膜出血部位的修复是临床治疗的主要目的[7]。约70%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能够仅通过药物治疗的方式实现止血效果,但约10%的患者仅靠内科手段难以达到止血目的,而部分患者在经内科治疗后的1~3 d内可能再次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现阶段,临床上最为常见的治疗药物包括兰索拉唑和奥曲肽。其中,兰索拉唑在胃部酸性环境下,能够在胃壁细胞小管中转化为次磺酰胺的形式,并与H+/K+-ATP酶进行结合而产生失活,促使患者机体中胃壁细胞H+-K+的交换,以此来抑制患者的胃酸分泌,改善胃部pH值。胃部的pH值水平增高会提高患者机体中血小板的聚集效果,同时也可有效抑制蛋白酶活性,以此来防止对于血栓的破坏,进而起到止血的作用[8]。但在临床实践中表明,单纯采用兰索拉唑虽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止血的时间较长,止血效果不佳。因此,联合使用奥曲肽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该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奥曲肽属于一种生长抑制激素类药物,其能够促使机体血管平滑肌收缩,降低患者内脏的血流量,以此来促进破损血管的修复效果。奥曲肽为人工合成的八肽生长抑素,作用机制在于:降低胃酸与胃蛋白酶水平,并减少胃泌素与胆汁分泌;抑制胃肠的蠕动以降低胃肠道的血流量,帮助止血;刺激分泌胃黏液;促进血小板的聚集,避免出血位置的血凝块与血痂脱落。此外,奥曲肽还能够起到抑制胃酸与胃蛋白酶分泌的作用,有利于促进患者血小板的聚集与防止血栓的形成[9]。联合2种药物共同使用,不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止血效果,同时促使2种药物起到协同的作用,进一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效果。目前国外有很多报道认为,采用大剂量奥曲肽(达到80 mg)进行静脉注射治疗,然后再以8 mg/h进行持续静脉滴注,或保证24 h内剂量达到160 mg,能够使患者的胃内pH值维持在6.4左右,并可降低再出血率及手术率。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兰索拉唑联合奥曲肽进行治疗,患者在止血时间与出血量方面均显著优于单纯采用兰索拉唑进行治疗的对照组。其主要原因是因奥曲肽的抑酸效果较弱,联合兰索拉唑共同使用能够有效减少患者胃酸的分泌,进而提高止血效果,促进胃黏膜修复,患者出血时间缩短,出血量减少,同时也能够降低患者再出血的风险。此外,原姗姗等[10]针对120例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进行研究,将60例采用兰索拉唑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单独组,60例采用兰索拉唑联合奥曲肽急性治疗的患者作为联合组,2组经过治疗后,联合组止血时间与出血量分别为(23.6±2.3)h与(201.2±2.3)ml,单独组止血时间与出血量分别为(32.2±2.2)h与(223.6±3.6)ml,联合组患者在止血时间与出血量中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胃液pH值与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原姗姗等[10]研究结果相一致,亦佐证了兰索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兰索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显著,可有效缩短患者止血时间与减少出血量,改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