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功能的影响

2021-02-25林杰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性反应

林杰

非甾体抗炎药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药物,具有抗炎、解热、止痛等功效,适用于风湿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病症的临床治疗,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但是在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应用期间,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用药反应,观察临床症状改善的同时,还应警惕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1]。非甾体抗炎药的细胞毒性会破坏胃黏膜屏障,易引发炎性反应,进而导致相关性胃炎的发生。在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炎的治疗中,需要从病因入手,暂停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或是适当调节用药剂量,配合使用具有抑制胃酸分泌、胃黏膜保护作用的治疗药物,用于维护胃黏膜功能,逐渐消除炎性反应,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该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生,会对机体胃黏膜功能产生影响,多会加剧胃黏膜损伤,诱发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炎[2]。本研究观察幽门螺杆菌感染对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8月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炎确诊患者96例,排除其他类型胃肠道疾病及存在认知障碍和精神疾病患者。根据患者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23~75(42.19±5.07)岁。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21~77(43.19±4.94)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可比。本研究开展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2组患者借助胃镜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碳14呼气试验等检验方法,确认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情况,并对胃黏膜炎性反应病变进行病理分级,分为轻、中、重3级。在此基础上进行胃黏膜功能检查,应用白介素-8(IL-8)测定试剂盒(西门子医学诊断产品有限公司)行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应用前列腺素E2(PGE2)试剂盒(合肥莱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行放射免疫分析法进行检测。应用表皮生长因子(EGF)试剂盒(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行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测得2组IL-8、PGE2、EGF水平比较其差异性。

2 结 果

2.1 胃黏膜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IL-8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更高,而PGE2、EGF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胃黏膜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2.2 胃黏膜炎性反应病变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重度炎性反应病变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95,P=0.002)。见表2。

表2 2组患者胃黏膜炎性反应病变情况比较 [例(%)]

3 讨 论

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等药物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以上均属于非甾体抗炎药,能够用于减轻炎性反应,同时缓解发热、疼痛症状[3]。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应用期间,在药物的作用下,能够对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生抑制作用,抑制环氧合酶活性,阻断酶的催化作用,进而破坏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机制,进而达到抗炎、解热、镇痛的效果[4]。在多种类型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非甾体抗炎药均有着良好的作用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良反应风险,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5]。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炎是非甾体抗炎药临床治疗期间的常见并发症,由于药物的不良反应所致。分别从局部作用和系统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非甾体抗炎药物对于胃黏膜的损伤机制[6]。在药物的局部作用方面,非甾体抗炎药物渗透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内,药物对于细胞能量代谢及离子转运产生抑制作用,导致细胞膜通透性的增加,同时增加H+反弥散,进而造成胃黏膜受损;在药物的系统作用方面,非甾体抗炎药物的不良反应会引起微血管损害,出现中性粒细胞黏附情况,进而导致微血管缺血,由于自由基的增加,损伤其胃黏膜[7]。与此同时,药物作用于环氧化酶,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出现黏液、表面磷脂与HCO3-分泌的下降,导致胃黏膜血流量减少,造成胃黏膜损害,进而引发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炎[8]。

在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主要针对其病因,选择调整用药剂量和停药的方式,防止胃黏膜损伤持续加剧。配合使用抑制胃酸药物和胃黏膜保护剂,维护胃黏膜功能,进而促进炎性反应消退[9]。幽门螺杆菌是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多种消化道疾病的危险因素,其进入胃肠道内,依附于胃窦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很难被胃酸杀灭或是被免疫机制清除[10]。幽门螺杆菌释放的细胞毒素,会对胃黏膜的防御机制形成破坏,导致胃黏膜受损;同时还会影响胃窦黏膜上皮细胞的修复,有利于幽门螺杆菌的长期定植,进而引发相关疾病[11]。在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炎的发生和进展中,幽门螺杆菌同样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幽门螺杆菌对于胃黏膜的损害,则会影响胃黏膜对于非甾体抗炎药细胞毒性的防御功能,进而增加了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炎的发生风险[1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生,同样也使患者的胃黏膜造成损害,导致胃黏膜功能降低。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幽门螺杆菌检测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可以从中了解胃黏膜损伤的形成是否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进而加强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治[1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IL-8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更高,而PGE2、EGF水平相较于对照组更低,提示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功能相对更低,进而说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于胃黏膜功能存在负面影响。结果还显示,观察组中重度炎性反应病变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反映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生,会增加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炎性反应病变的严重程度。故在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期间,应该做好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治工作,检测出幽门螺杆菌阳性后,在常规治疗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炎的基础上,配合使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药物,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机体胃黏膜功能的损害,对于患者病情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14]。

综上所述,在非甾体抗炎药相关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考虑到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其胃黏膜功能的影响,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加强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筛查。在根除幽门螺杆菌的基础上,有效控制病因,进而维护患者的胃黏膜功能,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非甾体抗炎药性反应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研究揭示抗炎药或可治疗老年骨折
药师教您正确使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发生的表现及预防措施
浅析术后急性疼痛治疗中非甾体消炎药的应用与不良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在犬病治疗中的应用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非甾体抗炎药在小儿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非甾体抗炎药内镜下不同人群表现及与Hp关系
益生菌对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免疫力和炎性反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