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唑来膦酸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骨癌痛的临床观察
2021-02-25李丽谢洋
李丽,谢洋
骨癌痛属于恶性肿瘤患者临床常见并发症[1]。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群体中,骨转移是发生频率最高的肿瘤转移类型,主要转移途径包括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2]。据有关研究统计结果数据显示,骨转移的发生率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群体中的占比高达60%,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最为普遍也是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的并发症[3]。骨癌痛发生时会给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带来极为强烈的痛感,易导致患者出现绝望、恐惧等负面情绪,会导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大幅下降,对患者的病情控制带来极大负面影响[4]。临床上对于骨癌痛患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干预,双磷酸盐类药物是最为常用的药物[5]。本研究观察观察注射用唑来膦酸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在骨癌痛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1月襄阳市襄州区人民医院就诊治疗的骨癌痛患者78例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干预方案不同分为单药治疗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39例。单药治疗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37~74(55.39±6.47)岁。联合用药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38~75(55.58±6.83)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医院医学伦理标准委员会批准该研究进行,患者或家属均知晓研究内容同意参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诊断患者病情均符合骨癌痛的相关诊断标准[6];按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评分标准[7]所有患者VAS评分均≥4分。排除标准:对研究药物过敏患者;沟通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缺陷患者。
1.3 治疗方法 单药治疗组干预方案为唑来膦酸单独用药治疗:注射用唑来膦酸(江苏奥赛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4298)4 mg混合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用药频率为每4周1次,每次滴注时间需控制在15 min以内,持续治疗总时间为8周。
联合治疗组干预方案为唑来膦酸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注射用唑来膦酸的用药与单药治疗组一致,硫酸吗啡缓释片[商品名:美施康定,萌蒂(中国)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80263]每次10 mg口服,间隔时间12 h,需根据患者疼痛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在患者疼痛评分≤3分时,将每次用药剂量维持在10 mg,持续治疗总时间为8周。
1.4 观察指标 (1)通过VAS评分对2组治疗前与治疗4、8周后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VAS评分总分值10分,7~10分为重度、4~6分为中度、1~3分为轻度;(2)统计记录2组治疗前与治疗4、8周后的癌痛发作次数;(3)治疗前后骨代谢、骨吸收指标水平进行检测记录,骨代谢、骨吸收指标包括骨钙素(OST)、碱性磷酸酶(ALP)、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INP)及Ⅰ型胶原C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检测方法为电化学发光法;(4)治疗前后抗炎性因子及炎性因子水平进行检测记录,抗炎性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10(IL-10),炎性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验法。
2 结 果
2.1 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联合治疗组VAS评分均低于单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4、8周后VAS评分比较分)
2.2 癌痛发作次数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癌痛发作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联合治疗组癌痛发作次数均少于单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4、8周后癌痛发作次数比较次)
2.3 骨代谢、骨吸收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OST、ALP、PINP及β-CTx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OST、ALP、PINP及β-CTx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治疗组水平均低于单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骨代谢、骨吸收指标水平比较
2.4 抗炎性因子及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IL-10、IL-6、IL-1β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IL-6、IL-1β、TNF-α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治疗组升高或降低幅度大于单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抗炎性因子及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3 讨 论
癌性疼痛是恶性肿瘤患者临床常见的主要症状之一[8]。据有关研究统计结果数据显示,在恶性肿瘤患者群体中,出现癌性疼痛症状的患者群体所占的比例高达70%[9]。骨组织是临床上恶性肿瘤患者肿瘤转移频率最高的部位,大量癌细胞对骨组织进行侵袭会导致患者骨骼部位出现骨髓压迫、病理性骨折等诸多病变,并由此还会导致患者出现剧烈疼痛感[10]。过度的疼痛感除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外,对患者的身心亦造成巨大创伤。该类患者在临床上通常已经失去手术治疗机会,其治疗原则在于缓解患者疼痛,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1]。
唑来膦酸属于第3代双磷酸盐类药物,能够有效抑制恶性肿瘤转移,降低骨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12]。此外,唑来膦酸作为一种一类二磷酸化合物,具有极强的骨骼羟基磷灰石成分吸附作用,并由此能够对骨质溶解产生有效拮抗作用,可对破骨细胞的吸收活性进行有效抑制,进而有效对骨质进行保护,缓解患者骨癌疼痛感,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13]。硫酸吗啡缓释片属于强效中枢性镇痛药,在骨癌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主要起到缓释作用,该药物能够在患者体内长时间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持续发挥出有效干预效果,与唑来膦酸联用可有效减轻应用唑来膦酸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14]。本研究中治疗4、8周后联合治疗组VAS评分均低于单药治疗组,癌痛发作次数均少于单药治疗组,OST、ALP、PINP及β-CTx水平均低于单药治疗组,IL-10水平高于单药治疗组,IL-6、IL-1β、TNF-α水平均低于单药治疗组,其中OST、ALP、PINP、β-CTx均与患者的骨代谢及骨吸收情况相关,OST、ALP、PINP、β-CTx水平的降低代表唑来膦酸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能够有效纠正患者骨代谢紊乱情况,IL-6、IL-1β、TNF-α与癌痛的相关机制具有密切相关性[15]。IL-6、IL-1β、TNF-α水平的下降,以及IL-10水平的升高说明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炎性反应状况,明显降低患者癌性疼痛感;此外,癌痛发作次数的降低则表明联合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
综上所述,注射用唑来膦酸联合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可有效减少骨癌痛患者癌痛发作次数,减轻其癌痛疼痛感,还可明显改善患者骨代谢、骨吸收情况,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抗炎性因子水平,值得广泛推广应用。